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馬紅梅
就業是民生之本、脫貧之要,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需要狠下“繡花功夫”,全力推動就業扶貧工作。
5月7日,貴州省勞務就業扶貧工作會議召開。會議提出堅持內外并重、多措并舉,確保建檔立卡貧困戶、易地扶貧搬遷戶和邊緣戶勞動力充分就業、收入穩定,堅決按時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
今年是脫貧攻堅決戰之年,必須奪取全面勝利,沒有任何退路和彈性。
針對目前實際,貴州確保答好疫情防控加試題、奪取脫貧攻堅總攻殲滅戰最后勝利。就業是民生之本、脫貧之要,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就需要狠下“繡花功夫”,全力推動就業扶貧工作。
“培訓課上,我學到了很多育嬰方面的知識,這對我今后出去務工提高收入有很大幫助。”5月7日,提及幾天前參加的貧困勞動力培訓課,遵義市紅花崗區海龍鎮龍泉村村民劉會蘭表示收獲很大。
劉會蘭是龍泉村建檔立卡貧困戶,聽聞村里將舉行育嬰師技能培訓后,主動報名參加。
“本次參加培訓的51戶村民,有49戶是貧困戶。講師零距離指導,能讓廣大村民更直接地掌握就業技能,從而增加他們的就業機會,真正實現增收致富。”龍泉村黨總支書記徐能衛向記者介紹,類似的就業培訓,村里每年至少開展2期,培訓主要圍繞種植、養殖、家政、育嬰等方面,旨在幫助村民提高生產生活技能。
近年來,為解決剩余勞動人口和貧困戶就業問題,海龍鎮始終把加強就業技能培訓、創業就業指導等作為工作重點,先后組織大棚蔬菜種植、家政服務等多樣就業技能培訓,促進村民增收致富,助力鄉村振興。
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對象實行全員培訓,讓他們掌握一技之長,是從授“魚”到授“漁”,變“輸血”為“造血”,實現精準扶貧的有力舉措。
對于易地扶貧搬遷戶何英來說,勞動技能培訓是她實現就近就業的法寶。自搬到銅仁市大龍經濟開發區跨區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龍江新區以來,她一直為生計發愁。
就在何英一籌莫展之際,大龍經濟開發區移民服務中心從4月24日起,開展了為期10天的技能培訓。本期培訓內容是珠繡,主要以實操為主。在一群學員中,何英的手法格外嫻熟,她笑言:“早點學會,等結業的時候,我就可以選擇把材料領回家做,這樣既能賺錢又能顧家,何樂而不為?”
為進一步穩定就業創業,拓寬增收渠道,著力解決像何英一樣的新居民生計問題,大龍經濟開發區以保障就業為核心,持續開展勞動技能培訓班。今年來,類似的技能培訓已開展9期。
對農民進行勞動技能培訓,是深化農村改革、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重大舉措,也是發展現代農業、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關鍵環節。
2019年貴州出臺《貴州省農民全員培訓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要求對所有農民群眾開展全員培訓、規定培訓、精準培訓、建檔培訓、持續培訓,努力實現“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的目標。
貴州大力實施勞動技能培訓,為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增加農民收入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轟隆、轟隆、轟隆……”
5月7日,記者走進平塘縣克度鎮馬鞍社區就業扶貧產業園,老遠就聽到機器不停運轉的聲音,產業園扶貧車間內,工人們正井然有序地忙碌著。
“現在每天都有10多個村民來扶貧車間上班。”湘黔手袋廠負責人李昌軍告訴記者,湘黔手袋廠去年創收100多萬元,解決了30余名周邊村民的就業問題,發放工資40多萬元,今年隨著訂單量不斷增多,湘黔手袋廠吸納了更多村民到扶貧車間務工。
湘黔手袋廠的穩定運行,得益于克度鎮一系列復工復產措施。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克度鎮通過實施“一企一策一議一方案”精準解決企業困難,幫助本地企業復工復產,從而助推貧困勞動力和剛脫貧群眾就地就近就業。
截至目前,克度鎮湘黔手袋廠、群星工藝公司、鑫音服裝廠、旭陽藤藝公司等扶貧車間和多家餐飲、酒店已復工復產。
克度鎮人大主席徐光躍告訴記者,為進一步擴寬群眾的就業渠道,今年以來,克度鎮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還通過扶持本地農業企業、經濟合作組織發展壯大,帶動本地勞動力就業;用好就業扶貧相關政策,鼓勵本地企業解決就業;積極推動旅游相關的服務業復工復產,推動群眾就業增收;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因地制宜擴大生產規模,促進群眾就業創業。
這4個方面的舉措加大了克度鎮扶貧車間及扶貧企業的就業扶貧力度,帶動貧困群眾3000多人就業增收。
擴寬就業渠道,是助推貴州農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徑。
近年來,為進一步擴寬農民群眾的就業渠道,貴州省將適合貧困勞動力就業的勞動密集型企業或生產線“引進來”,截至2019年底,貴州共建立就業扶貧車間和基地2048個,吸納就業21.2萬人。
成貴高鐵畢節市大方站,工作人員正在登記返崗農民工信息。(羅大富 攝)
“多虧了東西部扶貧協作這個平臺,不然我現在還是貧困戶呢。”
說這話的是臺江縣南宮鎮松老村村民周紹坤。
周紹坤原本是松老村建檔立卡貧困戶,2014年4月,通過臺江縣就業部門引薦,他來到了杭州金杭包裝印業有限公司上班。踏實苦干的他很快成為企業中不可或缺的技能人才,月薪從幾千元一舉過萬,完成了從貧困戶到脫貧戶的華麗轉變。
今年春節疫情期間,為盡快讓農民工返崗就業,臺江縣組織在外務工村民統一乘坐免費專列返崗。2月17日,周紹坤帶上該村貧困戶周志榮、李林梅、周西東、周不付、周凱麗,一起乘坐政府提供的免費專列到杭州金杭包裝印業有限公司務工。如今,周志榮等5名貧困戶每人每月平均工資5400元以上。
就業是當前民生的頭等大事,一人就業,全家脫貧。
近年來,臺江縣借助東西部扶貧協作平臺,狠抓勞務輸出和提升就業創業培訓工作,加強駐杭勞務聯絡工作站的工作職能,切實做好勞務輸出各項工作,強化就業扶貧宣傳力度,積極帶動勞動力和易地扶貧搬遷貧困勞動力實現就業脫貧,增強了自主脫貧內生動力。
目前,在杭州市余杭區委區政府的大力協調下,臺江企業與杭州市屬、余杭區屬國有企業結成結對幫扶關系,在余杭區11家企業建立就業基地,組織動員1200余名勞動力(貧困勞動力約占50%)到浙江省務工。同時,臺江縣和余杭區還通過共同開發公益性崗位,帶動1509名貧困人口就近就業。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2016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由東部上海、廣州、杭州、寧波、蘇州、青島、大連等7個發達城市對口幫扶貴州省遵義、六盤水、安順、畢節、銅仁、黔東南、黔南、黔西南等8個市州。
此后,在貴州脫貧攻堅的戰場上,東西部扶貧協作越來越緊密,貴州與沿海發達城市跨越山與海的時空距離,緊緊連在了一起。
如今,貴州與對口幫扶城市持續專班化、項目化深化協作,以東部之優補貴州之短,以先發優勢促后發效應,在勞務協作扶貧等方面形成了多層次、多形式、全方位的東西部扶貧協作新格局,推動貴州就業扶貧工作向更高更深層面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