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川江,李杰,付建勇,魯巖,何光武
(1.四川省草業技術研究推廣中心,四川 成都 610041;2.四川省農業農村廳畜牧獸醫局草原牧業處,四川 成都 610041)

為掌握全省草牧業發展現狀,探索草牧業發展機制,系統謀劃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草牧業發展,2019 年4~7 月,四川省農業農村廳畜牧獸醫局草原牧業處、四川省草業技術研究推廣中心等有關單位技術人員深入康定、敘永、南江等16個市區縣,采取問卷調查、實地查看、走訪農牧民、專家案頭研究、與基層干部座談等方式,對全省草牧業發展現狀進行了專題調研,積極探索草牧業創新性發展機制模式。
四川是飼草資源大省,屬全國五大牧區之一,共有天然飼草地面積3.13 億畝(1 畝≈667 平方米,下同),占全省幅員面積的43%。在全國基本上排名第三位,僅次于內蒙、新疆,天然草原飼草畝產量在五大牧區居第一位。
據統計,全省具有草種經營許可證企業45家,有草種生產許可證企業17 家,尚無形成規模的草業龍頭企業。
1.2 四川省近年來推動草牧業發展的主要措施
1.2.1 編制了《四川省牛羊肉生產發展規劃(2013~2020 年)》和《四川牧區草原生態畜牧產業發展規劃(2011~2020 年)》,引導全省牛羊等草食牲畜發展。
1.2.2 2014~2018 年省級財政每年安排8 000 萬元用于牛羊標準化生產基地縣建設,2019年省級財政安排了4 000 萬元用于推進牛羊兔鵝等“川字號”優勢特色畜牧產業發展。
1.2.3 在牧區依托草原生態保護補獎績效獎勵資金開展人工種草、兩棚一圈(暖棚、貯草棚、巷道圈)建設、草種基地建設和現代家庭牧場培育,打造了一批種草大戶、專業合作社和集牧草種植、收割、加工、貯存一體化的社會化服務機構。
1.2.4 創新了一系列養殖模式。如小金縣的“農牧區耦合牦牛全年均衡出欄4218”的標準化養殖模式、若爾蓋縣的“放牧+圈養+補飼”三結合養殖模式、江安縣的“三方合作、四方聯動”發展模式等。
2.1 草牧業基礎薄弱
2.1.1 缺乏優良草畜品種,難以適應生產需求 長期以來,全省缺少優質、高產、抗逆、耐刈割的新型飼用作物,適宜四川當地的優良飼草品種嚴重不足,現有品種不能滿足實際生產需要,即使適應的草品種也尚未建立規模化種子生產基地,優良牧草種子供應能力嚴重不足,全省優良牛羊品種供種能力差,基礎能繁母畜數量逐年下降,牧區牦牛、綿羊退化嚴重,“蜀宣花牛”、“南江黃羊”等優良品種遠不能滿足實際生產需要。
2.1.2 飼草產業規模化、集約化比例低 省規?;瘍炠|人工飼草基地面積小,遠低于發達國家平均水平。草業生產經營主體還處于起步發展階段,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數量少、實力弱、帶動產業發展能力不足,全省沒有一家有影響力的草產業龍頭企業。土地經營管理創新不夠,種植牧草的土地流轉經營成本高,適合四川山區的中小型牧草機械研發應用不夠,制約了飼草產業的集約化經營,草牧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遠不能滿足高質量發展草牧業的需要。
2.1.3 草食牲畜整體處于粗放式發展階段 草肉轉化效率低。全省肉牛、肉羊規?;a比重僅為24%和17%,標準化良種化水平遠低于其他畜禽品種。草食牲畜產品深加工率低,在品牌創建方面,缺少名、特、優、新的畜產品品牌,經濟效益低。草牧業科技推廣應用不足,科技貢獻率不足50%。草畜結合不緊密,存在“草、畜兩張皮”現象,種養結合模式不完善,草肉轉化效率低。
2.2 傳統農耕思想根深蒂固,主觀上對種草養畜重視不夠 以糧食生產為主體的農耕意識,一直是制約我國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觀念障礙。調查問卷顯示,98%以上的調查者不知道什么是草牧業,均簡單地認為草牧業就是養殖草食牲畜。許多地方對草食牲畜發展必須“草業先行”認識不到位,重畜輕草、重糧輕草的思想普遍存在,部分群眾擔心種草會破壞土壤肥力影響農作物生長,反對流轉土地種植飼草,導致草畜脫節,種草養畜發展緩慢,許多牛羊養殖場有畜無草、有畜缺草,大多數需要從外地大量購買飼草。
2.3 國家投入嚴重不足,缺乏扶持優惠政策 對于草牧業發展的投入嚴重不足,特別是草牧業的基礎設施、示范推廣平臺、人員培訓和服務體系建設等方面更顯不足。同時,缺乏發展草牧業的優惠政策、激勵機制,基本沒有優質草種、能繁母畜、土地整理等補貼,許多適用于南方地區草牧業發展的機械設備也未納入農機購置補貼等。導致難于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種草養畜產業,即使有少量投資,也主要集中于產后階段和營銷領域,草牧業全產業鏈發展難以有效推動。
2.4 對草牧業發展前瞻性研究不夠,科技支撐體系不健全 長期以來,農區畜牧業的重點是生豬養殖,對事關草牧業發展的前瞻性研究重視不夠,種草養畜科學規劃、生產經營模式、運行機制等理論積累不夠,草牧業發展中的突破性新型飼用品種、農業機械、收儲加工、全產業鏈監測預警等關鍵技術儲備不足。
省級僅有一個草業技術研究推廣機構(原四川省草原工作總站)。各市(州)、縣基本沒有專門的草牧業的管理機構和技術推廣隊伍,科技人員嚴重缺乏。缺少涵蓋種質創新、品種選育、種子生產、栽培模式、收儲加工和機械化應用等綜合科技創新研發平臺,難以形成具有產業化推廣潛力的綜合集成技術體系,草牧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不到位,草牧業依靠科技增長的貢獻率不足40%,不能滿足高質量發展草牧業的要求。
3.1 創新草牧業發展機制
3.1.1 開展全產業鏈監測預警,完善市場機制。深入開展畜禽、飼草產品國際國內市場調研分析,鼓勵和支持科研機構開展畜禽、飼草品種資源、良種繁育、疫病診斷、飼料、畜產品加工與質量安全等領域的科學研究與技術交流。建立生產和市場監測體系,完善國內產品生產成本收益監測、市場信息監測、市場風險預警和信息發布制度,編制全省草食畜產品、草產品價格與質量指數,定期發布價格、質量和交易等市場信息和草牧業發展報告,科學引導消費,確保經營主體合理安排生產。加快引導草牧業走出去,推動企業間投資合作,積極為企業搭建合作平臺,鼓勵和支持企業加強飼草種植、飼草種質資源開發、草食畜禽養殖、動物疫苗與獸藥研發生產、飼料生產、畜產品加工與貿易等領域的投資合作,鼓勵企業在重點區域建設科技示范園。充分利用互聯網+、云共享、大數據等技術,建立以信息服務為核心的四川省草業和草食畜牧業地理信息共享服務平臺,為企業、協會、專業合作組織和廣大農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全方位服務。
3.1.2 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建立完善新型經營機制。轉變發展方式,大力培育發展家庭牧場(養殖大戶)、集體牧場、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和專業合作社等服務主體,推廣“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牧場”、“公司+基地+農戶”等模式,構建以企業為龍頭,合作社為紐帶,農牧戶為主體的現代草業和草食畜牧業生產經營體系。積極引導牧區草原“三權分置”改革,推進經營權流轉,為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創造條件。
按照建基地、搞加工、創品牌、促流通的思路,以草業為支撐,立足各地的優勢資源,規劃建設優勢特色草食畜牧業基地,發展畜產品加工,深層次、多元化、多品種開發。走園區建設的路子,推動一批草產業和草食畜產品加工企業進農業園區。同時,充分發揮草原文化,盤活牧區物質與非物質資源,推進草牧業與旅游、扶貧、文化、康養等深度融合,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3.1.3 拓展草牧業社會化服務形式,創新服務機制 健全草牧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拓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形式,促進社會化服務從草牧業生產單個環節向全程生產服務轉變,從小規模分散服務向大規模整建制服務轉變,從資源消耗型生產方式向集約型現代草牧業生產方式轉變,推進草牧業機械化、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積極探索研究合作式、托管式、訂單式等服務形式,鼓勵引導廣大農民和各類組織積極參與草牧業社會化服務。推進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創新試點,加強試點政策實施的業務指導、績效評價和監督管理,確保試點工作的執行落實。積極探索草牧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有效模式,大力營造推進草牧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的良好環境。
3.1.4 加強草牧業政策支持,建立完善風險防范機制 一是省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向草產業及草食畜牧業適當傾斜。二是在安排土地利用年度計劃指標時適當向草產業及草食畜牧業傾斜,對其建設用地優先供應。三是鼓勵金融機構對從事草產業、草食畜牧業的企業、協會、專業合作組織及種草大戶給予項目建設貸款支持。四是建立完善草牧業保險體系,建立風險防范機制。
3.2 創建高質量發展草牧業的區域布局與發展模式
3.2.1 川西北高原牧區 根據省委實施意見提出“加快特色農牧業發展,建設現代高原特色農牧業基地”、“大力發展農畜產品精深加工”的要求,重點推進傳統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主打高原綠色生態草畜產品。主要發展模式:暖牧冷飼模式、牧繁農育模式、“草牧游”三產融合模式。
3.2.2 攀西地區 即安寧河流域,包括涼山州大部分地區、攀枝花市主要區縣。主要發展模式:飼草集約化生產基地模式、牧繁農育模式、“草牧+康養”三產融合模式。
3.2.3 川東北深丘區 包括達州、巴中、廣安、廣元。主要發展模式:草牧一體化綠色循環模式、飼用資源種養加綜合利用模式、山繁川育模式。
3.2.4 川南山地區 包括宜賓、瀘州、樂山、雅安。主要發展模式:人工草場高效劃區輪牧模式、山繁川育模式、草牧一體化綠色循環模式。
3.2.5 成都平原及盆周中淺丘區 包括成都、綿陽、德陽、資陽、眉山、內江、遂寧、南充、資陽、自貢。主要發展模式:飼草集約化生產基地模式、飼草產加銷一體化模式、山繁川育模式。
3.3 立草為業,構建現代飼草料產業體系 把發展草產業放在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位置。摸清全省飼草資源情況,挖掘飼草資源潛力,規劃草產業發展空間布局。統籌開發利用天然牧草、人工種草、退耕還草、秸稈等多種資源,加快形成現代飼草料產業體系。
3.3.1 大力發展人工種草,提高優質飼草料供給能力 根據四川盆地自然氣候有利于以營養體為主的飼用作物生產的優勢,充分利用撂荒地、輪閑地、草山草坡以及耕地,推廣應用推廣“糧-草”、“經-草”、“果-草”等種植模式,實施輪作、間套作等措施,積極爭取國家“糧改飼”政策在四川實施,依托國家進一步促進奶業振興等政策和項目,集中連片種植青貯玉米、黑麥草、雜交狼尾草等優質牧草和飼用作物,建植高效優質的飼草料基地,大力推廣青貯技術。創新土地流轉機制,減少土地經營成本。支持龍頭企業、新型經營主體和廣大農民大力發展優質飼草料生產,促進飼草料適度規模生產,加快草牧業集約化、規模化發展,提高優質飼草供給能力。
3.3.2 合理利用天然草場,建立三級飼草供給體系 對天然草原繼續實行以草定畜,推行草畜平衡制度,合理利用天然草場。發展種草大戶和種草專業合作社,引導農牧民種草和貯草,積極支持企業發展商品草產業,構建以戶營割草地為主體、種草大戶為依托、國家打貯草基地為保障的三級飼草供給體系。并加快研發推廣秸稈青貯、黃貯、微貯等技術,提高秸稈飼料化利用效率,促進秸稈等農副資源綜合利用。
3.3.3 延伸產業鏈,健全草產品生產加工銷售體系 以市場需求和產業扶貧為導向,加大對飼草豐產栽培、收貯加工、運輸營銷各個環節的扶持力度。大力支持牧區與牲畜棚圈相配套的一家一戶貯草棚和種草大戶、種草企業的貯草房、青貯池等基礎設施建設。推廣播種機、收割機、打捆機等牧業機具,提高草業的機械化水平。開展草產品精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條,增加草產業附加值。發展訂單直銷、連鎖配送、電子商務等現代草產品流通方式。
3.3.4 強化草種良繁體系,加快保育擴繁推廣一體化 收集保存草種質資源,建立省級草種質資源庫。積極開展抗病性、抗蟲性、再生性強、適應各區域生態特點的牧草新品種的引進和選育。依托現代種業創新工程,加強牧草種子繁育基地建設,著力扶持一批育種能力強、生產加工技術先進、技術服務到位的草種企業。創新飼草良種繁育推廣模式,加大飼草新品種的成果轉化力度。
3.4 草畜結合,努力促進草食畜牧業發展
3.4.1 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 一是加大實施標準化規模養殖扶持項目,加強養殖場基礎設施改造,提升設施化裝備水平。二是深入開展養殖標準化示范創建,突出畜禽良種化、養殖設施化、生產規范化、防疫制度化、糞污無害化、監管常態化。建立健全標準生產體系,推進高效適用生產技術的集成創新與推廣,切實發揮示范場的輻射帶動作用。三是發揮大型一體化企業的引領作用,依托龍頭企業科技、人才、信息、資金等優勢,帶動規模養殖場提高管理水平和技術水平,促進草食牲畜養殖的標準化、規模化和產業化,推動牛羊由散養向適度規模轉變,使適度規模養殖成為我省草食畜牧業發展的主體。
3.4.2 提高物質裝備水平 加大對飼草料種植、畜禽養殖、草畜產品加工、廢棄物處理等草牧產業農機具購置的補貼力度。推廣丘陵山地飼草種植的中小型農機具,加快推廣使用天然草原區改良復壯機械、人工草場生態種植及精密播種機械、高質飼料收獲干燥及制備機械,提高飼草料生產能力和生產效率。研發推廣專業大戶、家庭牧場使用的標準化設施養殖工程技術與配套裝備,在大型標準化規模養殖企業推廣智能化環境調控、精準化飼喂、資源化糞污利用、無害化病死動物處理等設施設備,提高勞動生產率。
3.4.3 強化牧區基礎設施建設 在發展草產業的同時,針對高寒牧區實際情況,繼續加強牲畜棚圈建設,既減輕冬春掉膘和死亡損失,又可為標準化養殖提供條件。針對牧區生產效率低的實際,聚焦整地、割草、擠奶等繁重的生產環節。針對高寒牧區的實際,做好牲畜越冬渡春的防災減災工作。
3.5 依靠科技,著力提升草業技術支撐服務能力
3.5.1 建立草業科技研發推廣體系,提高科技服務能力 建立各級草業科技研發推廣機構,健全草業科技服務體系,加快培養草業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完善激勵機制,鼓勵科研人員深入生產一線從事科技研發,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3.5.2 強化科技攻關,推廣種草養畜實用技術 集聚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科研院所和創新型企業力量,加強良種繁育、區域試驗、標準化規?;B殖、飼草料種植與加工、全產業鏈監測等核心技術、設施裝備的聯合攻關研發,突破關鍵領域的技術瓶頸。加大技術培訓,培養、培訓新型職業農民。推廣飼草豐產栽培、收貯利用、牛羊育肥等種草養畜先進適用技術。
3.5.3 推進草牧業標準化數字化生產 組織開展飼草生產加工、草食畜禽生產加工和產業融合發展等方面相關標準的制、修訂和推廣應用。實施標準化示范創建活動,建設飼草產業標準化示范基地和養殖場(小區),提高全省草牧業標準化生產能力和水平。加快數字草牧業建設。摸清全省飼草生產和草食畜禽養殖的空間分布家底,構建草牧業“數字底圖”。推進飼草產品和草食畜禽產品大數據建設,科學調控草畜產品生產、加工、流通。充分利用物聯網、互聯網技術,建設數字牧場,實現草牧業精細化生產與智能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