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秋,張誼,李鳳琴,錢洪喜,劉利春
(1.西昌學院動物科學學院,四川 西昌 615013;2.四川御咖食品有限公司,四川 喜德 616750)

天府肉豬是由四川鐵騎力士牧業科技有限公司歷時近20 年選育形成的適宜西南地區生長環境的優質瘦肉型豬品種,是四川省首個自主選育的豬配套系。2016年以來,鐵騎力士牧業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全資子公司——四川御咖食品有限公司和西昌學院合作引進了天府肉豬在四川涼山州飼養,發現其適合在涼山彝區養殖。當前,我們根據涼山扶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結合涼山彝區養豬較為落后的現狀,積極開展天府肉豬在涼山彝區的生態養殖研究,以促進涼山貧困彝區農牧民脫貧致富。
涼山州為四川的三大牧區之一,廣大彝區農牧民具有養豬的傳統,涼山肉類總產量中豬肉占比達76%,其收益占涼山畜牧總效益的65%以上,養豬業在涼山畜牧經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涼山彝區養豬生產中,由于經濟條件限制,生態放養形式占了較大比重。目前,涼山彝區養殖戶養殖的生豬品種多數為當地的烏金豬,每戶養殖規模10~50 頭不等,就地利用玉米、土豆、米糠、蕎子以及農副產品等飼料養殖,部分采用傳統粗放的山間林下放養。這種生態養殖由于飼料來源廣泛、投資低,加之生態放養生產的豬肉價格當前高達120元/kg以上,與圈養肉豬相比,無論在品質方面還是在經濟效益方面,都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但目前涼山彝區農村傳統養殖的烏金豬不僅個體小、生長慢,且處于小規模粗放養殖階段,在飼養管理技術上也存在一定的問題。
2.1 豬舍環境方面 在涼山彝區,普遍存在豬舍規劃設計不合理,圈舍矮小,地面采用硬水泥地面或硬石板鋪設,豬舍的通風換氣極不科學,溫度、濕度很難控制等問題。養殖規模擴大時,由于沒有良好的豬糞污處理設施,豬舍環境衛生較差,易發生疾病,同時也導致養豬場周圍環境污染較為嚴重。
2.2 飼料結構方面 目前,涼山彝區農牧民養豬的飼料主要是當地的野草、玉米、土豆、蕎子及其農作物副產品,飼料搭配比較單一,多數農牧民不注重其他精飼料的添加和補充,更不用說豬營養需要的微量元素。由于飼料營養搭配不合理,使其飼料轉化率較低,導致豬只生長緩慢,養殖周期長。
2.3 病害防治方面 涼山彝區多數農牧民的豬舍衛生條件較差,易滋生病菌,加之喂食不科學和飼料處理不合理,同時由于溫濕度、光照、飲水衛生等原因,使得豬的腹瀉、寄生蟲病發病率高。
3.1 豬舍選擇與環境控制 場址要選擇在地勢較高且干燥、交通較方便、水源條件好、光照和通風良好的地方。養殖場必須建在當地規劃的可養區內,根據豬場規模,合理規劃,同時結合當地的自然地理條件,建設標準化的半開放式豬舍,使放養和舍飼有機結合。
選擇天府肉豬為養殖品種,根據彝區農牧民養豬的特點,一般每戶飼養30~80 頭,為保證良好的生活環境條件,減少發病率和死亡率,對圈舍進行了合理改造。在豬舍環境控制上,做到以下六個方面:
3.1.1 舍溫控制在20 ℃左右,不應超過28 ℃,濕度在65%左右,隨時通過溫度計和濕度計了解豬舍內溫度和濕度的變化情況,及時采取措施處理。
3.1.2 結合地域條件,豬舍最好設計為南北走向,這樣可增加豬舍內的光照,增強豬只體質,通常豬舍的采光系數在1∶12最佳。
3.1.3 要保證每頭豬有足夠的食槽和飲水槽位置,飲水槽和食槽要分開布置。
3.1.4 適當控制豬群密度,根據涼山彝區的實際情況,建議每間豬舍面積設計為32 m2左右,飼養育肥豬10頭左右。
3.1.5 確保豬舍的通風換氣,使舍內有害氣體、微生物等得到控制。
3.1.6 道路上盡量做到污道和凈道分開,雨污要分流。雨水直接排放,尿液和圈舍沖洗污水經密封管道排入沼氣池,進行循環利用。
如果是沒有配備沼氣池的小型豬場,要有適度匹配的化糞池,按100 頭規模修建100 m3化糞池,每增加100頭增加20 m3規格來計算。
3.2 飼養管理
3.2.1 飼料要求 飼養講究營養平衡,最好采用全價飼料+青綠飼料,也可采用當地來源廣、價格便宜的精料。精料可以用農家自種的玉米55%+米糠30%+15%其他精料(如蕎子、燕麥等),或玉米50%+麩皮40%+10%其他精料(如蕎子、燕麥等),提倡多喂青綠飼料。
飲水要保證清潔、充足,水質符合無公害食品畜禽飲用水水質標準。禁止在飼料中使用國家禁止使用的添加劑和藥物;不能使用高銅、高鋅日糧。確需使用抗生素治療時,在商品豬出欄前,按有關規定保證休藥期在30 d以上。根據涼山地區實際,鼓勵使用當地的中草藥預防和治療疾病。
3.2.2 飼喂方法
3.2.2.1 “定質”:一是要保證飼料的營養達到標準;二是不得使用發霉變質或被污染的飼料。
3.2.2.2 “定量”:喂量要適宜,少喂勤添,精料喂量應保證每頭每日不低于1.5 kg,根據豬只生長情況和不同階段適當增減喂量;青飼料每日投喂2次,每日不低于2~3 kg/頭。
3.2.2.3 “定時”:要保證定時飼喂,以促進消化,提高飼料利用效率。
3.2.2.4 “定人”:飼養人員要固定,這樣才能對整個豬群的健康狀況做到“心中有數”,保證豬群不會出現大的問題。
此外,可在飼料中適當添加微生態制劑以保持豬只腸道內的微生態平衡。為了提高經濟效益,應注意適時出欄,在體重達到110 kg時即可出欄。
3.2.3 日常管理 在日常管理上,根據豬只體格大小、體質強弱進行合理分群;加強調教;搞好圈內清潔衛生,冬季防寒、夏季防暑;隨著豬只長大,適當地降低飼養密度,保證每只豬有足夠的活動空間。同時,做到“三觀察”。
3.2.3.1 觀察豬的精神。每次飼喂時,豬只如果聽到響聲蜂擁而至,圍繞食槽,叫聲不斷,說明饑餓,可適當多喂;在20 min 內食槽內飼料被搶食一空,豬群在槽邊擁擠不離開,說明飼料投喂不夠,應多投喂;喂料時,豬反應不激烈,不到槽邊,且叫聲小而弱,甚至不動不叫,說明不太餓或者可能有疾病,應及時找出原因進行處理。
3.2.3.2 觀察豬的食欲。一般每天飼喂2 次,在第2 次飼喂時要先看食槽剩料情況,如果食槽內不剩料或剩料極少,說明上次喂料量適中;如果食糟中剩料較多,說明上次喂量過多或豬有疾病征兆,此次應減量,并將剩料清除,然后及時找出原因,采取對策。
3.2.3.3 觀察豬的糞便。如果圈內有少量零星糞便呈黃色,糞內有飼料顆粒,說明有個別豬進食過量,有消化不良的情況,這時投料應比上次減少約10%;如果發現糞便呈糊狀,顏色異常,糞內混有脫落的腸膜或拉稀等,都是疾病征兆。
3.3 疾病防控 在天府肉豬生態養殖過程中常見的疾病主要有豬支原體肺炎、豬鏈球菌病和呼吸道疾病等,在日常飼養管理中豬病防治要堅持“預防為主、防重于治”。
3.3.1 做好豬場環境衛生管理,尤其是注意及時清除豬的排泄物和污染的墊草,有效抑制病菌的滋生。
3.3.2 合理規劃養殖區域,按管理區、生產區、隔離區(含糞便及病畜處理區)進行合理布局,生活區建在上風向,飼料倉庫、豬舍在中間,隔離區在下風向。這樣既提升了養殖效率,又預防了交叉感染。
3.3.3 搞好消毒和防疫,根據天府肉豬不同的飼養階段,要定期消毒豬舍和周圍環境,根據當地豬病的流行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藥物進行預防保健。
3.3.4 利用涼山地區中草藥資源豐富的優勢,可采用魚腥草、金銀花等中草藥加強豬只的預防保健;考慮豬只地上活動易感染寄生蟲病的實際,定期用伊維菌素、左旋咪唑進行驅蟲。
當前,涼山彝區的肉豬養殖正在從傳統、分散的小規模逐步向科學、規范的規模化養殖過渡,為提高天府肉豬的豬肉品質,同時使養殖戶經濟效益最大化,嚴格進行豬舍環境控制、合理搭配飼料、強化日常管理、科學防控疾病等都是天府肉豬生態養殖的關鍵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