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得苗
(山東省沂南縣辛集鎮畜牧獸醫工作站,山東 沂南 276300)
羊梭菌性疾病是由梭狀芽孢桿菌屬中的微生物引起的一類急性傳染病,臨床常見的有羊快疫、羊猝狙、羊腸毒血癥、羊黑疫和羔羊痢疾等。
羊快疫是由腐敗梭菌引起的主要發生于綿羊的一種急性傳染病。病羊以突然發病,病程短促,真胃有出血性炎癥為特征。
1.1 診斷
1.1.1 流行特點 本病以6~18 月齡、營養較好的綿羊多發,山羊較少發病,主要經消化道感染。
腐敗梭菌通常以芽孢形式散布于自然界,特別是潮濕、低洼或沼澤地帶。羊只采食了被腐敗梭菌芽孢污染的飼草或飲水,且抵抗力下降時,腐敗梭菌芽孢可大量繁殖,同時產生外毒素,造成羊消化道黏膜損傷、發炎、壞死,進而引起羊休克死亡。本病以散發性流行為主,發病率低,但致死率高。
1.1.2 臨床癥狀與病理變化 患羊往往不表現出臨床癥狀即突然死亡,其常于放牧時死于牧場或早晨發現死于圈舍內。病程稍緩者不愿行走,運動失調,腹痛、腹瀉,磨牙、抽搐,最后衰弱、昏迷,口流帶血泡沫,于數分鐘或幾小時內死亡。
病死羊迅速腐敗、膨脹,剖檢可見黏膜充血,呈暗紫色,體腔多有積液,真胃有出血性炎癥,胃底部及幽門部黏膜可見大小不等的出血斑及壞死區,黏膜下發生水腫。腸道內充滿氣體,腸充血、出血、壞死或有潰瘍。心內、外膜可見點狀出血,膽囊多腫脹。
1.2 防治
1.2.1 預防 常發病地區羊定期接種羊快疫、猝狙、羔羊痢疾、腸毒血癥四聯干粉滅活疫苗,疫苗肌注或皮下注射,按瓶簽注明頭份使用,用前以20%氫氧化鋁膠生理鹽水溶液溶解成1 mL/頭份,不論羊只年齡、體重,每只注射1 mL,也可用羊快疫、猝狙、羔羊痢疾、腸毒血癥三聯四防滅活疫苗肌注或皮下注射,不論羊只年齡、體重,每只注射5 mL。
加強羊的飼養管理,禁止到低洼潮濕地放牧,禁喂霜凍草。羊舍加強保暖,防羊受涼感冒。
1.2.2 治療 病程長者可肌注青霉素,每次80~100 萬U,每日2次,連用2~3 d,內服磺胺嘧啶,1 次5~6 g,連服3~4 次,也可內服10%~20%石灰乳500~1 000 mL,連服1~2次。必要時可將10%安鈉咖10 mL 加于5%~10%葡萄糖溶液500~1 000 mL中靜脈滴注。
2.1 診斷
2.1.1 流行特點 本病以1~2歲綿羊多發,常見于低洼、沼澤地區,多發生于冬季,常呈地方性流行。
本病經消化道感染,主要侵害綿羊,也可感染山羊。被C 型莢膜梭菌污染的牧草、飼料和飲水都可傳播本病。病菌隨被污染的食物和飲水進入羊的消化道,在腸道中生長繁殖并產生毒素,致使羊因毒血癥而亡。
2.1.2 臨床癥狀與病理變化 本病程短,一般為3~6 h,羊往往不見癥狀即亡,有時可見患羊無神,痙攣,側身臥地,咬牙,眼球突出,驚厥而死。病羊以出現腹膜炎、潰瘍性腸炎和急性死亡為特征。
剖檢可見病羊十二指腸和空腸黏膜嚴重充血、糜爛,個別腸段可見大小不等的潰瘍灶。患羊體腔多有積液,積液暴露于空氣中易形成纖維素絮塊,漿膜上有小點出血。患羊死后8 h骨骼肌肌間積聚有血樣液體。
2.2 防治 參照羊快疫防治措施。
羊腸毒血癥是魏氏梭菌(產氣莢膜梭菌D型)在羊腸道內大量繁殖并產生毒素引起的急性傳染病。該病發病急,病羊死亡快,死后腎臟多軟化。
3.1 診斷
3.1.1 流行特點 綿羊和山羊均可感染該病。D型產氣莢膜梭菌為土壤常在菌,也存在于污水中。羊采食被病菌芽孢污染的飼料或飲水后,芽孢便進入消化道引起發病。
本病發生有明顯的季節性和條件性,一般多發于春末夏初青草萌發時和秋季牧草結籽后,常發于3~12月齡膘情較好的羊。
3.1.2 臨床癥狀與病理變化 一類病羊以抽搐為特征,其倒斃前四肢劃動,肌肉震顫,眼球轉動,磨牙,2~4 h內死亡。另一類病羊以昏迷為特征,可見其步態不穩,臥地,感覺過敏,流涎,上下頜“咯咯”作響,繼而昏迷,反射消失,有的腹瀉,3~4 h內靜靜死去。
病變主要限于消化道、呼吸道和心血管系統。患羊真胃內有未消化的飼料,腸道特別是小腸充血、出血,嚴重者整個腸壁呈血紅色或有潰瘍。肺臟出血、水腫。腎臟軟如泥,一般認為是死后的變化。體腔積液,心臟擴張,心內、外膜有出血點。
3.2 防治 參照羊快疫防治措施。

羊黑疫又名傳染性壞死性肝炎,是由B 型諾維氏梭菌引起的一種急性高度致死性毒血癥。病羊發病特征是肝實質有壞死灶。
4.1 診斷
4.1.1 流行特點 本菌能使1歲以上的綿羊感染,以2~4 歲綿羊發病較多,發病的多為營養良好的肥羊。山羊也可感染本病,牛偶可感染,實驗動物中以豚鼠最敏感,家兔、小鼠易感性較低。本病主要在春夏發生于肝片吸蟲流行的低洼潮濕地區。
4.1.2 臨床癥狀與病理變化 本病臨床癥狀與羊快疫、腸毒血癥等類似,其病程急促,羊大多未見病狀即突然死亡,少數病例病程稍長,但不超過3 d。病羊離群,不食,呼吸困難,體溫41.5 ℃左右,俯臥、昏睡,并在這種狀態下突然死去。
病羊皮下靜脈顯著充血,呈暗黑色。胸部皮下組織水腫。漿膜腔有液體滲出,滲出液暴露于空氣易凝固,常呈黃色,腹腔液略帶血色。左心室心內膜下常出血。幽門部和小腸充血和出血。肝臟充血、腫脹,可看到或摸到一個或多個凝固性的壞死灶,壞死灶界限清晰,呈灰黃色,近圓形,周圍常有鮮紅色的充血帶,壞死灶直徑可達2~3 cm,切面呈半圓形。
4.2 防治 參照羊快疫防治措施,同時注意防止羊肝片吸蟲感染。
羔羊痢疾是由B型產氣莢膜梭菌引起的一種急性毒血癥。病羊以劇烈腹瀉,小腸出現潰瘍,大批死亡為特征。
5.1 診斷
5.1.1 流行特點 本病主要危害7 日齡內的羔羊,以2~3 日齡的羊發病最多,7 日齡以上羊很少患病。
促發羔羊痢疾的誘因有母羊懷孕期營養不良,哺乳不當,羔羊饑飽不勻,氣候寒冷,羔羊受凍。
羔羊痢疾的發生和流行有明顯的規律,草差又沒搞好補飼時,羔羊易發生痢疾,氣候最冷和氣溫變化較大的月份發病較嚴重,純種細毛羊的適應性差,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雜種羊發病介于純種羊與土種羊之間,雜交代數越高,發病率和病死率也越高。本病主要通過消化道,也可通過臍帶或創傷傳染。
5.1.2 臨床癥狀與病理變化 自然感染的潛伏期為1~2 d。患羊病初精神萎頓,低頭拱背,不吃奶或少吃奶,以后腹痛、腹瀉,所排糞便惡臭,有的稠如面糊,有的稀薄如水,后期便中帶血甚至排血便。病羊逐漸虛弱,臥地不起,眼窩下陷,失禁,若不及時治療,患羊常在1~2 d內死亡,少數輕癥可能自愈。有的病羊呼吸迫促,腹脹,不腹瀉或只排少量稀糞,四肢厥冷,角弓反張,臥地不起,口吐白沫,可視黏膜發紺,最后昏迷,頭向后仰,體溫降至常溫以下,很快死亡。病情嚴重者,發病數小時內死亡。
患羊的顯著病理變化在消化道,其真胃內有未消化的凝乳塊,小腸(特別是回腸)黏膜充血、發紅,可見直徑為1~2 mm的潰瘍,潰瘍周圍有出血帶環繞,有的腸內容物呈血色,腸系膜淋巴結腫脹、充血,間或出血,心包積液,心內膜有時有出血點。
5.2 防治 病初羊口服5%硫酸鎂溶液30~50 mL,6~8 h 后再口服1%高錳酸鉀溶液10~20 mL,同時肌注青霉素、鏈霉素各40 萬單位。腹痛、流涎的病羊皮下注射0.05%硫酸阿托品0.2 mL,便血病羊適當使用止血敏,脫水者靜注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50~100 mL。
中藥治療用大黃10 g,酒黃芩6 g,焦梔子6 g,甘草8 g,厚樸6 g,枳實8 g,青皮8 g 搗碎,加水400 mL 煎汁150 mL,然后加入樸硝12 g,灌服,一天一劑,連服2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