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奕虹 李惠開 黃素明
THA 是臨床治療髖部疾病的主要手段[1]。常規康復支持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健康狀況,對患者關節功能改善具有一定的影響,然而該形式較為籠統,患者易發生關節炎、感染等并發癥,影響了后期的治療效果[2]。功能康復優化方案是在圍手術期采取一系列得到循證醫學證據支持的綜合優化措施,更加規范、科學,對促進患者康復具有重要意義[3]。對行THA 患者圍手術期的報道尚不多見,本文探討60例行THA患者基于THA 功能康復優化方案的康復干預策略的臨床效果,具體研究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60例行THA 的患者,按照簡單隨機化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男15例,女15例;年齡43~78歲,平均年齡(52.36±8.55)歲。觀察組男14例,女16例;年齡42~79 歲,平均年齡(53.39±8.54)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均經臨床診斷符合THA 手術適應證;理解和溝通能力較好,能配合康復訓練。排除標準:合并骨腫瘤患者;精神或心理狀態異常且不能配合鍛煉者;合并心腦等重要臟器嚴重疾病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常規干預,在術后臥床期間,患者可在床上行適度鍛煉,術后3~8 d,通過有效評估患肢術后的具體情況,通過儀器進行有效鍛煉,在術后半個月可拆線,出院前進行健康指導以及功能鍛煉的健康教育。
1.2.2 觀察組 接受基于THA 功能康復優化方案的康復干預。具體方法如下:①患者需要加強股四頭肌的練習,每次鍛煉需行收縮10 s,休息10 s,收縮休息為1組,視具體病情而定,最少需要5組,同時輔助踝關節屈伸肌練習。②股骨頸骨折患者進行拉伸治療,可有效減輕患肢攣縮的程度。③入院時需要使用“秋千”進行手臂的拉伸,每次數分鐘。④對于麻醉未清醒的患者采取中立臥位,雙腿之間放一軟枕,自足背開始順著小腿向上進行按摩。⑤對于麻醉清醒患者需要進行肌力訓練以及負重訓練。臥位時患者需要自行進行引體向上、臀肌收縮運動以及屈髖運動;在臥位或者站位時需要進行伸髖運動、髖部外展的運動。同時患者在日常生活的訓練中可以進行上下樓梯、負重訓練、步行訓練及穿衣洗漱等。⑥對患者進行相對運動鍛煉,每個動作持續5 s,3 次/d,重復10 次,髖部力量恢復后起床,肌肉功能恢復后即可下地扶助行器或雙拐行走,患者一般1周后由雙拐過渡至單拐。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Harris 髖關節評分、康復行為依從性及并發癥發生情況。①Harris髖關節評分:分別在術后1 d、干預2 周、干預1 個月評估患者髖關節功能,其中包括關節畸形、關節活動、關節疼痛及功能,總分為100 分,得分越高說明髖關節的功能越好。②康復行為依從性:分別在術后1 d、干預2 周、干預1 個月評估患者的康復依從性,調查內容包括3 個方面,即康復訓練依從性、綜合治療依從性、改變生活方式依從性。均采用1~4 分計分方法,依從性總分為問卷12 個條目得分之和,總分為48 分。得分越高代表治療依從性越好,反之代表依從性差[4]。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Harris 評分比較 術后1 d,兩組Harri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2 周、干預1 個月后觀察組Harris 評分分別為(63.91±1.36),(74.91±1.42) 分,均高于對照組的(56.32±1.45)、(66.32±1.37)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康復行為依從性評分比較 術后1 d,兩組康復行為依從性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2 周、干預1 個月后觀察組康復行為依從性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6.67%低于對照組的2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Harris 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Harris 評分比較(±s,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2 兩組康復行為依從性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康復行為依從性評分比較(±s,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THA 是在臨床上較為常見的手術,在患者圍手術期給予有效的康復干預,可以使患者痛苦減輕,對髖關節功能恢復具有促進作用。臨床采用常規康復支持干預,患者往往因恢復時間較長存在靜脈血栓、感染等并發癥發生的風險[5]。為此探求合理的干預措施對患者的預后至關重要。
通過THA 功能康復訓練可恢復部分患肢關節和肌肉功能[6]。可有效改善人工關節的活動,保證受損關節的重建并形成較好的功能,同時加強關節周圍肌群的鍛煉,從而達到重建及關節穩定的作用,其中肌力的訓練由于維持髖關節的穩定,從而減輕關節的負荷以及對減少假體的松動具有重要的意義。
Harris 評分是評估患者髖關節功能的方法。本實驗結果顯示,干預2 周、干預1 個月后觀察組Harris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基于THA 功能康復優化方案的康復干預可提高患者髖關節功能。究其原因:通過THA 功能康復優化方案的制定,及時了解患肢所存在的具體問題,做出相應的功能鍛煉調整,恢復患者患肢的肌力以及加強體力,而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也得到系統、全面性的功能鍛煉指導,促進患者髖功能的恢復[7]。本研究對兩組患者的康復行為依從性進行比較,干預2 周、干預1 個月后觀察組康復行為依從性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基于THA 功能康復優化方案的康復干預能夠提高患者對于疾病康復治療的依賴。究其原因:使用THA 功能鍛煉方法對患者進行康復指導,每日進行有效的鍛煉并對時間、數量進行具體化的安排與指導,在規范了具體流程之后進行有效監督與教育,提高護理工作的科學性,通過鼓勵患者積極參加康復計劃的制定,從而滿足患者治愈的信心,促進患側肢體的康復。本研究對兩組患者并發癥比較,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6.67%低于對照組的2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基于THA 功能康復優化方案的康復干預能夠降低THA 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究其原因:患者早期康復鍛煉可促進患側肢體的積血加快吸收,從而減少創面的粘連與感染,由于長期臥床肌肉活動度降低,組織容易出現血栓等并發癥。使用THA功能鍛煉方案,可加快血液流動,降低血栓的發生,有效的鍛煉可促進患側肢體肌肉及軟組織的修復,因而關節置換術的創面較大,術后長期臥床易導致肌肉萎縮,早期的活動可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8]。
綜上所述,對于THA 患者行THA 功能康復優化方案的康復干預可提高患者髖關節功能的恢復,加強康復行為的依從性,提高患側功能的恢復,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因而可在臨床上進行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