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汕頭南澳—東山海域營養鹽季節分布特征及其對浮游植物生長的潛在性限制

2020-08-24 14:26:38陳丹婷柯志新譚燁輝劉甲星
生態科學 2020年4期

陳丹婷, 柯志新, 3,*, 譚燁輝, 劉甲星

汕頭南澳—東山海域營養鹽季節分布特征及其對浮游植物生長的潛在性限制

陳丹婷1, 2, 柯志新1, 2, 3,*, 譚燁輝1, 2, 劉甲星1, 2

1.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 廣州 510301 2. 中國科學院大學, 北京 100049 3. 廣東省應用海洋生物學重點實驗室, 廣州 510301

營養鹽是水體初級生產力和漁業資源產出的重要限制性因子。2015—2017年在汕頭南澳和福建東山之間的海域設置了14個采樣點, 分四個季節監測了該海域溫鹽和營養鹽的空間分布特征。結果表明, 調查海域北部陸源徑流輸入是營養鹽空間分布產生差異的最重要因子, 以溶解無機氮(DIN)和活性硅酸鹽(DSi)受影響最為明顯, 春季和夏季受徑流營養鹽輸入的影響最大, 冬季受影響最小。南澳—東山海域的DIN、溶解無機磷(DIP)和DSi的濃度在表層周年平均分別為9.21、0.46和25.5 μmol·L–1, 底層分別為8.96、0.50和22.5 μmol·L–1。各營養鹽的濃度基本表現為由西北近海向東南遠海遞減, 季節平均值表現為冬季>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受閩浙沿岸流南下入侵的影響, 營養鹽呈現出全年最高濃度, 表層平均DIN濃度是其他季節的三倍以上。春夏秋冬四個季節表層平均DIN/DIP比分別為24.3, 38.8, 6.7和24, 底層平均分別為15.4, 31.1, 9.6和23.6, 秋季水體的DIN/DIP比明顯低于其他幾個季節。總的來看, 南澳—東山海域的營養鹽限制在不同季節變動較大: 春季近岸表現為相對磷限制, 遠岸水體則表現為相對氮限制; 夏季和冬季都主要表現為磷的相對限制, 部分遠海海域在夏季甚至出現磷的絕對限制; 秋季則主要表現為氮的相對限制。本研究系統闡述了南澳—東山海域營養鹽限制的季節演替規律及變化機制, 為該海域生態環境管理和漁業增養殖規劃提供基礎數據。

營養鹽; 海洋牧場; 河流輸入; 營養鹽限制; 南澳

0 前言

水體中的氮(N)、磷(P)和硅(Si)等營養鹽是浮游生物繁殖和生長的物質基礎, 它們的含量和比例對浮游植物的生產力水平以及生態系統結構具有重要的影響[1, 2], 是漁業資源產出的重要影響因子。近海生態系統受到陸源輸入和人類活動的強烈影響, 水體中營養鹽含量及結構的變化可以很好的反映海區內的生態環境狀況[3, 4]。研究營養鹽時空分布及其對浮游植物生長的限制性情況對海域生態環境管理以及漁業增養殖規劃有重要意義。

南澳島周邊海域是粵東重要的海產品養殖基地, 被列為我國重要的海洋牧場示范區之一[5–6]。該海域主要以筏式養殖和網箱為主, 主要養殖對象為太平洋牡蠣、壇紫菜和龍須菜等。目前, 對南澳島周邊海水營養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南澳至柘林灣的近岸大型海藻栽培區和魚貝養殖水域[7–9]。研究表明, 此海域的海水富營養化程度呈現由西北部柘林灣向東南海域, 近岸海域向離岸海域遞減的變化趨勢[10]。柘林灣等近海養殖水域的浮游植物生長一般受到磷營養鹽的限制[11–12]。受養殖規模不斷擴大和生活污水排放的影響, 南澳島近海部分水域的水質衰退嚴重[11, 13]。根據營養鹽等水環境參數合理規劃養殖區域和模式, 是漁業增養殖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南澳島至福建東山之間的海域面積約4600 km2, 水質優良, 底質以泥沙和礁石為主[7], 具有巨大的漁業資源增養殖潛力, 但是對此海域生態環境特征的報道還很少。本研究根據2015—2017年汕頭南澳至東山海域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海水營養鹽調查數據, 分析了該海域營養鹽濃度和結構的時空分布特征, 并探討了氮、磷、硅營養鹽對浮游植物生長的潛在性限制。營養鹽的分布特征與水體初級生產力水平密切相關, 可為合理規劃養殖品種結構和布局提供科學依據, 為南澳周邊海洋牧場的建設提供基礎資料。

1 材料與方法

采樣于2014年9月(秋季)、12月(冬季)、2015年4月(春季)、2016年7月(夏季)分四個季節進行, 在汕頭南澳至福建東山之間30 m以淺的海域進行了水體理化因子、葉綠素和初級生產力等項目的調查工作(圖1)。共設置14個調查站位, 其中S1-S7站位于近岸, 水深一般小于15 m, 靠近大型海藻和貝類吊養的養殖區; S8-S14位于遠岸的開放水域, 水深一般大于20 m, 是傳統的捕撈作業區。水樣用5 L有機玻璃采水器采集, 表層水采集于水面下0.5 m處, 底層水采集于底部以上約1 m處。水體的溫度和鹽度等參數由水質多參數儀(YSI-6600, USA)在采樣時由原位測定。

將水樣用孔徑為0.7 μm的玻璃纖維濾膜(GF/F)過濾, 過濾后的濾液放入-20℃冰箱冷凍保存, 回實驗室進行營養鹽分析。海水的氮鹽和硅酸鹽用注射式營養鹽自動分析儀(Lachat QC8500, USA)測定, 其中硝酸鹽(NO3?-N)用鎘柱還原法, 亞硝酸鹽(NO2?-N)用重氮-偶氮法, 銨氮(NH4+-N)采用次溴酸鈉氧化法, 活性硅酸鹽(DSi)采用硅鉬藍法。活性磷酸鹽(DIP)用磷鉬藍分光光度法[14]測定。硝酸鹽、亞硝酸鹽和銨氮的總和記為溶解無機氮(DIN)。

圖1 南澳—東山海域地圖及調查站位分布

Figure 1 Map of Nan’ao-Dongshan coastal region and location of sampling stations

營養鹽對浮游植物生長的潛在限制性分析依據Justic[15]和Dortch[16]等總結的原則進行: DIN/DIP 小于10且DSi/DIN 大于1, 表現為溶解無機氮的相對限制, 如果同時DIN的濃度小于1 μmol·L–1, 則表現為溶解無機氮的絕對限制; DIN/DIP 大于 22且DSi/DIP 大于22, 則表現為磷酸鹽的相對限制, 如果同時DIP的濃度小于0.1 μmol·L–1, 則表現為磷酸鹽的絕對限制; DSi/DIP小于10且DSi/DIN小于1, 表現為硅酸鹽的相對限制, 如果同時DSi的濃度小于2 μmol·L–1, 則表現為硅酸鹽的絕對限制。平面分布的站位圖和等值線圖均用Surfer 11.0(Golden Software)軟件生成。不同季節間營養鹽濃度和比值的差異性使用統計軟件(SPSS 19.0)的成對樣本t檢驗進行分析。

2 結果

2.1 水溫和鹽度的季節分布特征

南澳—東山海域表、底層海水周年平均溫度為22.67 ℃和21.03 ℃。春、夏、秋、冬季表層水溫平均分別為21.83 ℃、24.37 ℃、27.39 ℃和17.1 ℃, 底層水溫平均分別為21.25 ℃、21.26 ℃、24.41 ℃和17.2 ℃(表1)。其中冬季和春季表底的溫度差異較小, 而夏季和秋季表底水溫差異較大, 平均相差近3 ℃。從水平分布上看, 冬季水溫從北至南逐漸增加, 近岸低于遠岸; 夏季和秋季, 遠岸的水體可能受到臺灣淺灘上升流的影響溫度降低, 使近岸水溫高于遠岸; 春季表層水溫分布則比較均勻, 近岸和遠岸差異不大(圖2)。

表1 南澳—東山海域表底層水溫、鹽度和營養鹽濃度的季節平均值

南澳—東山海域海水的鹽度表、底層周年平均分別為31.31和32.76。春、夏、秋、冬季表層鹽度平均分別為33.32, 30.73, 31.30和29.90, 底層鹽度平均分別為33.73, 34.56, 32.88和29.87, 表、底層的平均鹽度均在冬季呈現最低值。靠近柘林灣口的站位四季均呈現出最低的鹽度, 夏季S1和S2站表層鹽度最低分別達到22.12和23.05(圖3)。夏季表層和底層鹽度差異最大, 在近岸水域相差接近10。春季和冬季表、底層的鹽度都非常接近, 差異一般小于1。除夏季外, 南澳東山海域鹽度各個季節水平分布上變化不大。

2.2 營養鹽濃度的季節分布特征

南澳—東山海域水體DIN濃度的周年表、底平均值分別為9.21和8.96 μmol·L–1。春、夏、秋、冬季表層DIN濃度平均分別為6.36, 7.21, 3.21和20.06 μmol·L–1; 底層DIN平均分別為3.92, 7.70, 5.12和19.10 μmol·L–1。冬季的DIN濃度顯著高于其他三個季節, 是其他季節的四至五倍。表、底層DIN的濃度分布都以西北向東南方向遞減, 以春、夏季規律最為明顯(圖4)。春季和夏季DIN的水平分布差異最大, 外海的DIN濃度較低, 只有4—6 μmol·L–1, 而柘林灣口附近水域DIN濃度則超過20 μmol·L–1。DIN與鹽度的平面分布基本呈相反的趨勢, 表明氮營養鹽的空間分布主要受近岸沖淡水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是, 冬季整個調查海域的DIN都維持在較高的水平, 表層DIN在該季節的變動范圍為12.3—23.7 μmol·L–1。秋季的DIN濃度最低, 表層除了靠近哲林灣的S1站位最高達到12.5 μmol·L–1之外, 其余站位的濃度都低于5 μmol·L–1, 最低出現在詔安灣口的S3站(1.3 μmol·L–1)。在春、夏、秋、冬四個季節, 表層水體硝酸鹽在DIN中所占比例分別為56%、54%、36%和92%, 底層水體中硝酸鹽所占比例分別為66%、63%、49%和92%。DIN一般主要由NO3?-N貢獻, 但是在秋季表層NH4+-N對DIN的貢獻平均達到56%。

圖2 南澳—東山海域表底層水溫(℃)的季節分布特征

Figure 2 Seasonal distributions of surface and bottom temperature in the coastal region of Nan’ao-Dongshan

圖3 南澳—東山海域表底層水體鹽度的季節分布特征

Figure 3 Seasonal distributions of surface and bottom salinity in the coastal region of Nan’ao-Dongshan

南澳—東山海域水體DIP的濃度周年表、底平均值分別為0.46和0.50 μmol·L–1。春、夏、秋、冬季表層DIP濃度平均分別為0.46, 0.19, 0.52和0.89 μmol·L–1; 底層DIP的濃度平均分別為0.25, 0.31, 0.44和0.85 μmol·L–1。冬季DIP的濃度顯著高于其他三個季節。DIP濃度的高值區一般位于靠近柘林鎮的近岸水域, 但在秋季南澳島西北部水域也出現了較高濃度的DIP(圖5)。在夏季, 調查海域表層DIP的濃度小于底層, 但在其他三個季節表層DIP濃度則均高于底層, 又以春季最為明顯, 冬季差異最小。

圖4 南澳—東山海域表底層溶解無機氮(μmol·L–1) 的季節分布特征

Figure 4 Seasonal distributions of DIN concentration (μmol·L–1) in the coastal region of Nan’ao-Dongshan

圖5 南澳—東山海域表底層溶解無機磷(μmol·L–1) 的季節分布特征

Figure 5 Seasonal distributions of DIP concentration (μmol·L–1) in the coastal region of Nan’ao-Dongshan

南澳—東山海域水體DSi的濃度周年表、底平均值分別為25.5和22.5 μmol·L–1。春、夏、秋、冬季表層DSi濃度平均分別為11.81, 43.7, 16.70和29.80 μmol·L–1; 底層DSi濃度平均分別為7.45, 34.7, 19.63和28.05 μmol·L–1。調查海域春季DSi的濃度顯著低于秋季和冬季, 以冬季濃度最高。整體上看, DSi濃度在四個季節表、底均呈現由西北向東南逐漸降低的趨勢(圖6)。春季和冬季DSi的水平分布規律相似, 高值區位于詔安灣灣口; 夏季和秋季DSi濃度在柘林灣口S1站出現最高值。春季和夏季表層DSi濃度顯著高于底層, 但是在秋季表層的DSi略低于底層, 冬季表、底層DSi濃度差異最不明顯。

2.3 營養鹽結構的季節分布特征

調查海域的DIN/DIP, DSi/DIN和DSi/DIP比在表層周年平均分別為23.4, 5.2和109.8; 在底層周年平均分別為19.9, 3.4和61.9。DIN/DIP比變動范圍為2.7—117.5, 春、夏、秋、冬季表層DIN/DIP比平均分別為24.3, 38.8, 6.7和24, 底層平均分別為15.4, 31.1, 9.6和23.6, 秋季的DIN/DIP比顯著低于其他幾個季節(圖7)。從水平分布上看, 春季和夏季的DIN/DIP的分布規律相似, 高值一般出現在靠近柘林灣的S1站, 然后向東南部外海遞減, 在南澳島北部海域梯度變化劇烈(圖8)。在夏季S1站表底層的DIN/DIP比分別達到111和118。秋季, 調查海域的N/P比變動范圍為2.7—12.4, 水平分布比較均勻, 近岸和遠岸差異不大, 表層略低于底層。冬季整個調查海域的DIN/DIP比都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 表層DIN/DIP變動范圍為18—33, 表底層都表現出近岸低于遠岸的趨勢, 但是空間差異沒有春季和夏季顯著。表層DSi/DIN在春、夏、秋的平均值分別為2.3, 10.4, 6.7和1.5, 底層平均為2.3, 5.2, 4.7和1.5。夏季, DSi/DIN表底均表現出由近岸向東南部遠海逐步增加的趨勢, 最高值均出現在南澎島附近的S11站, 分別達到39.9和9.7。其他季節, DSi/DIN則基本表現為由近岸向遠岸逐漸降低, 冬季水平差異最小。表層DSi/DIP在春、夏、秋、冬的平均值分別為51.5, 316.3, 36.4和34.8; 底層平均為30.4, 142.9, 39.8和34.6(圖7)。夏季的DSi/DIP比顯著高于其他幾個季節, 近岸水域一般呈現出較大的DSi/DIP。

3 討論

3.1 營養鹽濃度季節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

本次調查的南澳—東山海域屬于比較開放的水體, 與外海水體交換通暢, 水質總體良好。鹽度和營養鹽濃度的分布規律表明, 南澳島與柘林鎮之間的水域常年受到地表徑流沖淡水所帶來的豐富營養鹽的影響, 黃岡河等陸源徑流輸入是導致南澳島周邊海域營養鹽分布時空差異的主要原因。表、底層各營養鹽的高值區均基本發生在南澳島北部的S1站, 尤以夏季影響最為顯著, 其時北部近岸的S1、S2調查站位的表層鹽度低至22.1和23.1, DIN濃度均超過20 μmol·L–1。總的來看, 陸源徑流輸入對DIN和DSi的空間分布影響最為明顯, 但是對DIP濃度的分布影響不明顯, 這表明周邊徑流攜帶的營養鹽中氮相對于磷更為豐富。受北部近岸徑流的影響, 南澳島的北邊的營養鹽一般遠高于南部, 底層尤為顯著, 本研究中北邊的S1站底層的DIN濃度在春、夏、秋季一般可達到南部S5站的四倍。調查的過程中發現, 南澳島周邊都有大型海藻的養殖, 從營養鹽濃度分布來看南澳島北部的養殖效果肯定優于南部。

圖6 南澳—東山海域表底層活性硅酸鹽(μmol·L–1) 的季節分布特征

Figure 6 Seasonal distributions of silicate concentration (μmol·L–1) in the coastal region of Nan’ao-Dongshan

圖7 南澳—東山海域表底層平均氮磷比(DIN/DIP)、硅氮比(DSi/DIN)和硅磷比(DSi/DIP)的季節差異

Figure 7 Seasonal differences of surface and bottom average DIN/DIP ratios, DSi/DIN ratios, and DSi/DIP ratios in the coastal region of Nan’ao-Dongshan

調查結果顯示, 南澳—東山海域冬季的營養鹽濃度顯著高于其他幾個季節, 而且從水平分布來看, 這些營養鹽不是從周邊陸源徑流輸入的, 在遠岸的水域也具有較高的濃度。分析認為, 這可能與冬季時高營養鹽的閩浙沿岸流南下入侵有關。王翠[17]等研究認為, 東山灣海域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最高含量均出現在冬季, 也是主要受到閩浙沿岸流的影響。閩浙沿岸流的起源于長江口和杭州灣一帶, 具有低溫、低鹽和富含營養鹽等特征。眾多研究認為, 閩浙沿岸流的擴展范圍處于變化過程中, 向南可影響到東山至南澳島附近海域, 其主要影響因素是東北季風的強弱[18–19]。近二十年來, 原產北方的龍須菜、紫菜等大型海藻成功在當地引種推廣, 現在已成為當地漁民收入的重要支柱[12, 20]。冬季是南澳周邊海域大型海藻的主要栽培季節, 從調查的結果來看, 冬季水體中較高的營養鹽也是該海域大型海藻養殖成功推廣的重要基礎條件。可以推測, 閩浙沿岸流在南澳島周邊的興盛和消退與南澳島周邊大型海藻的長勢密切相關。另外, 在冬季東北季風和寒潮的擾動下表底水的混合劇烈, 也促進了該海域營養鹽濃度的升高。

圖8 南澳—東山海域表底層氮磷比(DIN/DIP)的季節分布特征

Figure 8 Seasonal distributions of surface and bottom DIN/DIP ratios in the coastal region of Nan’ao-Dongshan

3.2 營養鹽的限制性分析

浮游植物的生長不但受到營養鹽的濃度的影響, 也受到營養鹽結構的限制。Justic[15]和Dortch[16]等根據浮游植物的生長吸收規律, 建立了系統評估某一營養鹽的化學計量限制標準。浮游植物受營養鹽限制的分析結果見表2。春季, 調查海域在表底層浮游植物生長受控于氮限制出現的幾率分別為36%和64%, 而表底出現受控于磷相對限制的幾率分別為36%和21%。夏季, 主要受磷限制, 表底層相對磷限制的站位分別達到86%和50%。秋季, 主要受氮限制, 表底層相對氮限制的站位分別達到79%和57%。總體來看, 夏季和冬季磷是本海域浮游植物生長的最主要限制因子, 而春季和秋季則以氮為最主要限制因子。

汕頭南澳—東山海域, 水文條件復雜, 沿岸受到韓江、黃岡河等地表徑流輸入的影響, 遠岸受到臺灣淺灘上升流的影響, 水體營養鹽含量和以及初級生產力水平存在明顯的時空變化[21]。不同季節南澳—東山海域的營養鹽限制狀況和相關形成機制差異較大。春季, 閩浙沿岸流在該海域已經消退, 廣大海域主要被受溶解無機氮限制的外海水所控制, 但隨著雨季的到來, 近岸海域營養鹽開始受到徑流輸入的影響, 總體表現出近岸到遠岸從磷相對限制轉向氮相對限制; 另一方面, 季風間期風浪小導致營養鹽從南海深層的補充較少, 局部遠海表層出現硅的絕對限制。夏季, 陸源徑流輸入影響強烈, 低鹽水團擴展到南澳島北部的大部分海域, 徑流輸入帶來了充沛的溶解無機氮促使浮游植物大量生長, 在生物吸收的作用下, 整個水域基本呈現出磷相對限制, 在部分遠海海域甚至出現磷的絕對限制。秋季, 隨著陸源徑流輸入的減少, 營養鹽轉為依靠外海水交換補充, 整個水域只呈現出氮的相對限制。冬季, 閩浙沿岸流南下為南澳周邊海域帶來了豐富的營養鹽[17], 該水團受淡水徑流輸入的影響較大, 整體表現出氮相對于磷過剩, 在生物吸收的作用下最終大部分水域呈現出磷相對限制(圖9)。一般認為, 氮營養鹽一般是南海限制海洋初級生產力的最重要因子[22]。從本研究的結果來看, 氮的限制對南澳—東山海域影響不大, 調查期間DIN的濃度波動范圍為1—2 μmol·L–1, 始終保持在較高的濃度水平。但是, 夏季和冬季南澳—東山海域都呈現出相對磷限制, 夏季的磷限制情況更為突出, 有兩個站位的DIP濃度低于0.1 μmol·L–1。營養鹽是影響浮游植物初級生產力的最直接因素, 但另一方面營養鹽的濃度分布也顯著受到浮游植物生長吸收的影響[23]。張俊梅等[7]認為, 夏季降水的增加使氮的輸入增大, 以及浮游植物對磷的大量利用是南澳近岸海域氮高磷低的主要原因。本次研究中, 夏季顯著的磷相對限制便可能是由該季節浮游植物的旺盛生長所造成, 本次調查中夏季表層平均葉綠素a含量達到8.2 μg·L–1, 而春季表層葉綠素a含量平均僅為1.47 μg·L–1[21]。可以預見, 夏季此海域外源磷的額外輸入將會極大促進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升高。本研究首次系統闡述了南澳—東山海域營養鹽限制的季節演替規律及變化機制, 對海洋牧場功能區的規劃以及合理安排養殖生產活動有重要參考意義。

表2 不同季節南澳—東山海域表底層各營養鹽作為單一限制因子的出現幾率(%)

圖9 南澳—東山海域表底層營養鹽相對限制性的季節特征

Figure 9 Seasonal distributions of nutrient limitation in the surface and bottom waters of Nan’ao-Dongshan coastal region

4 結論

1. 南澳—東山海域水質良好, 大部分站位營養鹽含量始終保持在中低等水平。除了冬季水體DIN平均濃度達到20 μmol·L–1以上外, 其他季節大部分水域的DIN濃度均小于5 μmol·L–1。

2. 黃岡河等陸源徑流輸入是導致南澳—東山海域營養鹽空間差異的主要原因, 南澳島北部海域營養鹽顯著高于南部, 更有利于大型海藻的養殖。

3. 南澳—東山海域冬季的營養鹽濃度顯著高于其他季節, 應該是受到閩浙沿岸流南下入侵的影響。

4. 南澳—東山海域營養鹽的限制作用季節差異明顯: 春季近岸表現為磷相對限制, 遠岸水體則表現為氮相對限制; 夏季和冬季主要表現為磷的相對限制, 夏季遠海局部海域出現磷的絕對限制; 秋季主要表現為氮的相對限制。

[1] LAGUS A, SUOMELA J, WEITHOFF G, et al. Species-specific differences in phytoplankton responses to N and P enrichments and the N: P ratio in the Archipelago Sea, northern Baltic Sea[J]. Journal of Plankton Research, 2004, 26(7): 779–798.

[2] REDFIELD A C. The influence of organisms on the composition of seawater[J]. The sea, 1963, 2: 26–77.

[3] 黃小平, 黃良民. 珠江口海域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含量的時空變化特征[J]. 臺灣海峽, 2002, 21(4): 416–421.

[4] 孫軍, 劉東艷, 楊世民, 等. 渤海中部和渤海海峽及鄰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結構的初步研究[J]. 海洋與湖沼, 2002, 33(5): 461–471.

[5] 賴學文, 陳偉洲. 南澳島海水生態養殖的進展和研究[J]. 水產科技, 2006, 2: 33–34.

[6] GU Yangguang, YANG Yufeng, LIN Qin, et al. Spatial, temporal, and speciation variations of heavy metals in sediments of Nan'ao Island, a representative mariculture base in Guangdong coast, China[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2012, 14(7): 1943–1950.

[7] 張俊梅, 劉擎, 王慶, 等. 汕頭南澳白沙灣浮游植物群落結構及水體營養鹽分布特征[J]. 水生態學雜志, 2012, 33(2): 61–68.

[8] 池締萍, 郭翔宇, 鐘仕花. 近5a來深圳大鵬灣南澳赤潮監控區營養鹽變化及其結構特征[J]. 海洋環境科學, 2010, 29(4): 564–569.

[9] 桓清柳, 龐仁松, 周秋伶, 等. 深圳近岸海域氮, 磷營養鹽變化趨勢及其與赤潮發生的關系[J]. 海洋環境科學, 2016, 35(6): 908–914.

[10] 彭璇, 馬勝偉, 陳海剛, 等. 夏季柘林灣-南澳島海洋牧場營養鹽的空間分布及其評價[J]. 南方水產科學, 2014, 10(6): 27–35.

[11] 周凱, 黃長江, 姜勝, 等. 2000~2001年柘林灣浮游植物群落結構及數量變動的周年調查[J]. 生態學報, 2002, (5): 688–698.

[12] 黃銀爽, 歐林堅, 楊宇峰. 廣東南澳島大型海藻龍須菜與浮游植物對營養鹽的競爭利用[J]. 海洋與湖沼, 2017, 48(4): 806–813.

[13] 陳偉洲, 曹會彬, 杜虹, 等. 深澳灣太平洋牡蠣養殖容量研究[J]. 生態科學, 2012, 31(5): 558–562.

[14] HAGER S W, ATLAS E L, GORDON L I, et al. A Comparison at sea of manual and autoanalyzer analyses of phosphate, nitrate and silicate[J]. 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 1972, 17(6): 931–937.

[15] JUSTI? D, RABALAIS N N, Turner R E, et al. Changes in nutrient structure of river-dominated coastal waters: stoichiometric nutrient balance and its consequences[J]. 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 1995, 40(3): 339–356.

[16] DORTCH Q, WHITLEDGE T E. Does nitrogen or silicon limit phytoplankton production in the Mississippi River plume and nearby regions?[J]. Continental Shelf Research, 1992, 12(11): 1293–1309.

[17] 王翠, 郭曉峰, 方婧, 等. 閩浙沿岸流擴展范圍的季節特征及其對典型海灣的影響[J]. 應用海洋學學報, 2018, 37(1): 1–8.

[18] 張彩云, 商少凌, 陳德文, 等. 冬季浙閩沿岸水分布的短期變動與風的關系初探[J]. 遙感學報, 2005, (4): 452–458.

[19] 許金電, 黃獎, 邱云, 等. 浙閩沿岸水的空間結構特征及生消過程[J]. 熱帶海洋學報, 2015, 34(1): 1–7.

[20] 羅洪添, 王慶, 沈卓, 等. 南澳海域龍須菜和籃子魚重金屬含量及食用安全分析[J]. 海洋環境科學, 2018, 37(3): 362–368.

[21] 柯志新, 陳丹婷, 譚燁輝, 等. 汕頭南澳-東山海域初級生產力的時空特征[J]. 中國水產科學, 2019, 26(1): 44–52.

[22] NING Xiuren, CHAI Fei, XUE Huijie, et al. Physical‐biological oceanographic coupling influencing phytoplankton and primary produc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2004, 109(C10).

[23]張乃星, 任榮珠, 吳鳳叢, 等. 渤海海峽冬季營養鹽的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J]. 海洋通報, 2011, 30(6): 607– 614.

Seasonal distribution of nutrients concentrations and the potential limitation for phytoplankton growth in the coastal region of Nan'ao-Dongshan

CHEN Danting1, 2, KE Zhixin1, 2, 3,*, TAN Yehui1, 2, LIU Jiaxing1

1. Key Laboratory of Tropical Marine Bio-resources and Ecology, South China Sea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angzhou 510301, China 2.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3. Guangdong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Applied Marine Biology, Guangzhou 510301, China

Analyzing the distribution and limitation of nutrient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evaluation of the marin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rom 2015 to 2017, 14 sampling stations were set up in the surface water of the Nan'ao-Dongshan coastal area,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temperature, salinity and nutrients concentrations were investigated during four seaso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iver discharge from the north wa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regulat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nutrient concentration. DIN and DSi were most affected by the riverine input, especially during spring and summer. The annual average concentrations of DIN, DIP and DSi were 9.21, 0.46, and 25.5 μmol·L L–1in the surface, and 8.96, 0.50, and 22.5 μmol·L–1in the bottom, respectively. In general,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decreased from northwest to southeast in the survey region during all four seasons, and the average values were winter > spring > summer > autumn.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showed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 in winter, in which the average surface DIN was higher than three times than other seasons. It could be attributed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southward invasion of the Fujian-Zhejiang coastal current in the winter. Average DIN/DIP ratios were 24.3, 38.8, 6.7 and 24 in the surface water, and were 15.4, 31.1, 9.6 and 23.6 in the bottom, respectively. The DIN/DIP ratios in the autumn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other seasons. The potential nutrient limitation varied greatly among different seasons in the coastal region of Nan’ao-Dongshan. In spring, it showed relative phosphorus limitation in the inshore, while the relative nitrogen limitation in the offshore. In the summer and winter, it mainly showed relative phosphorus limitation. Absolute phosphorus limitation was found in some offshore stations in summer. While in autumn, there was mainly potential nitrogen limitation. Our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nutrients was controlled by riverine input, coastal current, and phytoplankton utilization in the Nan'ao-Dongshan coastal area.

nutrients; marine ranching; river discharge; nutrients limitation; Nan'ao Island

10.14108/j.cnki.1008-8873.2020.04.006

陳丹婷, 柯志新, 譚燁輝, 等. 汕頭南澳—東山海域營養鹽季節分布特征及其對浮游植物生長的潛在性限制[J]. 生態科學, 2020, 39(4): 41–50.

CHEN Danting, KE Zhixin, TAN Yehui, et al. Seasonal distribution of nutrients concentrations and the potential limitation for phytoplankton growth in the coastal region of Nan'ao-Dongshan[J]. Ecological Science, 2020, 39(4): 41–50.

P76 2

A

1008-8873(2020)04-041-10

2019-12-26;

2020-02-06

國家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項目(2017FY201404);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17YFA0603204); 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201403008);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1670458)

陳丹婷(1996—), 女, 江西宜春人, 碩士, 主要從事海洋生態學研究, E-mail: cdt9696@foxmail.com

柯志新, 男, 博士, 副研究員, 主要從事海洋生態學研究, E-mail: kzx@scsio.ac.cn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堂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白丝av| 97人妻精品专区久久久久| 99在线观看国产| 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 免费人成黄页在线观看国产| 国产色图在线观看| 国产素人在线| 亚洲精品色AV无码看| 久久免费精品琪琪| 亚洲精品人成网线在线|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 无码免费的亚洲视频| 国产综合精品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日韩久久综合影院| 国产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西瓜tv| 国产美女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黄色视频| 欧美中文字幕一区|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亚洲人人视频| 无码一区二区波多野结衣播放搜索| 欧美一区二区福利视频| 四虎成人在线视频| 色综合成人|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mv| 熟妇丰满人妻| 国产欧美日韩专区发布| 91娇喘视频| 亚洲清纯自偷自拍另类专区| 国产欧美另类| 人妻丰满熟妇αv无码| 亚洲妓女综合网995久久| 亚洲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人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女人18水真多毛片18精品 | 国产手机在线小视频免费观看| 九色最新网址|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久久久亚洲色| 99精品在线看| 亚洲av无码久久无遮挡| 国产精品一线天| 丁香五月激情图片|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日韩亚洲| 欧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妇女|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re不卡| 国产在线观看91精品亚瑟| 波多野结衣爽到高潮漏水大喷|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导航| 国产美女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无码| 青草精品视频| 伊人91视频|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下载| 亚洲一区毛片| 日本www色视频| 伊人无码视屏| 久久黄色毛片| 无遮挡国产高潮视频免费观看| 91美女视频在线| 亚洲综合激情另类专区| 日韩AV手机在线观看蜜芽| 免费大黄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区在线看| 最新国产你懂的在线网址| 欧美成人手机在线观看网址| 欧美日韩成人| 日韩av手机在线| 亚洲另类第一页| 国产在线第二页| 伊人丁香五月天久久综合|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亚洲无线国产观看| 中文字幕 日韩 欧美| 婷婷六月综合网| 欧美午夜网| 亚洲成年人片| 色哟哟国产精品| 亚洲中文字幕日产无码2021|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