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波, 何洲歷, 王玲, 王家倩, 李雨哲
生態服務因子影響下的樂山地區生態敏感性研究
舒波1, 2, *, 何洲歷2, *, 王玲1, 王家倩3, 李雨哲2
1. 西華大學, 土木建筑與環境學院, 成都 610039 2. 西南交通大學, 建筑與設計學院, 成都 611756 3. 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成都 610041
樂山地區擁有突出的旅游資源稟賦, 其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應遵循生態保護的原則。以國家園林城市樂山市為研究對象, 基于自然生態和綠地規劃數據, 選取土地利用類型、坡度、高程、植被覆蓋率、地質災害和生態敏感因子共六種生態敏感因子, 利用AHP法確定因子權重, 結合GIS空間分析技術獲取樂山市生態敏感性的空間分布圖。結果表明,樂山市域生態敏感性總體中等偏低, 區域差異明顯, 極敏感區、高敏感區、中敏感區、低敏感區和非敏感區分別占到研究區總面積的2.44%、15.51%、49.84%、30.25%和1.96%。在此基礎上, 根據不同生態敏感區劃定生態服務區, 并提出了相應的用地策略, 為樂山城市規劃及生態服務區保護及利用提供參考。
生態敏感性; 生態服務因子; 用地策略; 樂山市
樂山地處四川盆地西南, 是中國重要的生態旅游名城, 具有西南地區典型的氣候環境特征。隨著樂山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文旅產業的蓬勃發展, 樂山的生態系統正面臨巨大的挑戰。
所謂生態敏感性(ecological sensitivity), 是指生態系統在遇到人類活動干擾時, 生態環境對外界壓力的靈敏程度, 是生態系統的一種重要屬性, 說明產生生態失衡與生態環境問題的可能性大小[1-2]。生態環境在自然狀況下存在著一種耦合關系, 用以維護生態系統的穩定, 但當外界干擾到一定程度時, 耦合關系被打破, 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即造成嚴重的生態問題[3]。
目前, 對于生態敏感性的研究已經開始從國家和省級等大尺度尺度向更小的市域尺度轉變, 研究內容也從以單因子為主向研究多因子共同作用結果變化,取得了不少成果[4]。但選取的敏感因子主要集中在自然生態因子和人類活動因子的現狀中, 關于綠地系統及旅游資源的規劃對生態敏感性造成的潛在影響的探討尚不充分。同時, 對于四川盆地區域生態敏感性的研究尚且較少。其中, 西南交通大學的崔國拓(2012)[5]定量分析了高速公路對于四川盆地內生態敏感性的影響并提出有針對性的生態環境保護措施。武漢大學的李德旺(2012)[6]通過對大尺度的長江中上游流域層面開展生態環境敏感度與水電開發生態制約研究,為水電開發的水資源管理與保護提供技術支撐及科學依據。四川農業大學的李遠(2016)[7]運用遙感影像解譯等技術對天府新區的城市綠色基礎設施(GI)網絡的構建進行了探討。潘星(2016)等[8]依托RS監測調查技術和GIS空間分析技術,以四川省寶興縣為例建立了生態功能區劃生態環境敏感性分析指標體系, 形成了適合于國家重點生態區縣的生態功能區劃分方案。鄧思維(2017)等[9]基于GIS空間分析技術,結合蓬安當地實際獲得蓬安縣區域敏感性現狀圖,并以此為基礎構建生態安全格局。
由于各市基本情況存在很大差異, 表現出的生態環境問題各有不同, 所選取的影響因子也呈現出鮮明的地域特征。樂山市是西南地區重要的生態旅游名城, 旅游資源的開發在帶來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影響。《四川省樂山市旅游發展總體規劃——旅游目的地發展綱要(2004- 2015)》指出要將總體規劃對于環境的影響控制在可接受的變化限度內[10]。《樂山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30)(2017)年版》提出要以“旅游興市、產業強市”為主線, 以“四川旅游首選地、綠色轉型示范市、山水園林宜居城、總部經濟聚集區”為近期目標, 以“世界復合遺產名城、國際旅游慢城”為總體定位[11]。但目前, 對該地區旅游資源開發規劃和生態敏感性的關聯性研究較少, 因此, 本文提取樂山地區2017 年地理信息數據, 在敏感因子中加入生態服務因子以表征生態旅游景區規劃的影響力度, 分析區域在生態服務因子變化的過程中的綜合性生態敏感性, 為樂山市綠地資源規劃設計提供依據, 為樂山生態功能區的保護及發展提供參考, 助力樂山市打造世界級的生態文化旅游目的地。
樂山市地處四川盆地向西南山地過渡地帶, 總體趨勢西南高, 東北低, 高差懸殊大。其地貌有山地、丘陵、平原三種類型, 以山地為主。境內森林密布, 森林覆蓋率已實現連續五年增加, 達57.2%。同時, 樂山境內植物種類繁多, 其中不乏珍惜品種, 良好的森林發育情況也為人類觀景游憩提供便利。樂山境內尤其是南部地區地質災害頻發, 受災面積較大, 災害成因復雜。這其中, 自然與人為因素共同造成的地質災害更為常見, 地質災害的頻發也威脅著樂山地區的生態安全。總的來說, 自然生態因子和災害風險因子是影響樂山地區生態敏感性的主要因素。
近年來, 樂山市第三產業尤其是文旅產業發展迅猛。樂山境內共有世界級遺產三處, 國際5A級旅游景區兩處, 4A級13處, 此外還有大大小小的其他知名旅游景區, 旅游資源十分豐富。據統計, 2018年, 樂山市全年接待國內外旅游者5733.55萬人次, 比上年增長11.9%。實現旅游總收入892.59億元, 增長16.1%[5]。良好的經濟發展勢頭帶動了樂山的城市建設, 旅游業的蓬勃發展帶的游客數量與日俱增, 這些人類活動都給樂山的生態安全格局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根據樂山區域概況選取六類敏感因子: 土地利用類型、高程、坡度、植被覆蓋率、地質災害頻率和生態服務區等級, 運用自然分類法(natural breaks)將其分為生態極敏感區、高敏感區、中敏感區、低敏感區和非敏感區5類, 制作單因子生態敏感性分析圖。根據AHP法得出各因子權重, 通過 ArcGIS 空間分析中的柵格計算器將前五個進行因子加權疊置, 得到樂山地區常規綜合生態敏感性結果。再加入生態服務因子得出其影響下的綜合生態敏感性結果。將兩個綜合敏感性結果進行對比, 得出在現有生態區發展規劃情況下樂山地區各生態敏感區生態敏感性狀況。
數據來源于2017年30米分辨率全球地表覆蓋數據(GlobeLand30), 由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http://data.ess.tsinghua.edu.cn)和全國地理信息資源目錄服務系統(http://www.webmap.cn/commres.do? method=globeIndex)提供。數據集包括了耕地、森林、草地、灌木地、濕地、水體、苔原、不透水表面、裸地、冰川和永久積雪共10種類型。通過Arcgis10.5分析平臺, 利用樂山市市中區行政邊界對上述土地利用類型數據進行裁剪, 整理獲得耕地、森林、草地、灌木地、濕地、水體、建設用地共7種類型。
應用ArcGIS軟件將土地覆蓋類型、高程、坡度分別賦值。利用NDVI (歸一化植被指數)的計算, 提取植被覆蓋信息, 以表征植被覆蓋狀態。災害風險因子根據《樂山市地質災害區劃》, 將全市劃分為平原臺地區和西南山區Ⅰ、Ⅱ兩個大區, 再分別按照其受地質災害影響的程度再對其進行賦值。根據各風景區和自然保護區等級將其分為5個敏感等級進行賦值, 以表征生態服務因子。
影響生態敏感性的因素大體上可以分為兩類: 自然生態因子和人類活動因子。此外, 針對特定地區的特殊環境, 還可引入諸如生態服務因子、災害風險因子和特殊價值因子等等參考指標。
論文中的生態敏感因子選取主要根據樂山在城鄉發展中可能出現的生態環境的變化, 從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出發, 結合樂山歷史重大事件選取出四大類六個因子作為本次樂山地區生態敏感性研究的主要影響因子。
土地覆蓋類型: 近年來樂山城鄉建設高速發展, 城鎮風貌日新月異。考慮到樂山境內豐富的自然資源, 將土地類型分為建設用地與非建設用地兩大類。同時, 作為全國綠化模范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和國家園林城市, 非建設用地在樂山有更突出的地位。基于此, 本次研究最終將土地覆蓋類型分為建設用地、耕地、草地、灌木地、林地、濕地和水體七大類。
地形條件: 樂山境內地形較為復雜多變, 以山地為主。因此, 地形條件尤其是高程和坡度成為了影響生態敏感性的重要因子。樂山地區海拔最大相對高差可達近4000 m, 高程變化較大, 而山區氣候多變, 形成了復雜的生態系統。坡度對于生態的影響更為直接, 一般而言, 坡度較為平緩的區域土壤肥沃、植被茂盛, 生態系統發育健全。而坡度較大區域土壤貧瘠, 植被稀少, 生態環境惡劣。
植被覆蓋率: 植被覆蓋率通常是指森林面積占土地總面積之比, 一般用百分數表示。國家規定在計算森林覆蓋率時, 森林面積還包括灌木林面積、農田林網樹占地面積以及四旁樹木的覆蓋面積, 是反映森林資源和綠化水平的重要指標[12]。樂山地區森林資源豐富, 山林面積大, 植物種類繁多。故而植被覆蓋率也應作為衡量樂山地區生態敏感性的重要因子。
地質災害: 樂山地區地質災害種類繁多, 總體而言可分為自然偶發和人為誘導兩種。樂山境內主要有老鷹巖逆斷層、新橋斷層和樂山隱伏斷層三大地質斷層帶, 根據國家地震局1990年版《中國地震裂度區劃圖》,其北部低山區地震基本烈度為Ⅶ度,其他地區地震基本烈度為Ⅵ度, 總體屬地震多發區[13]。此外, 在城市建設過程中造成的空區塌陷、老窯突水、土壤鹽堿化、區域水位下降與水質惡化等地質災害和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自然與人為因素綜合作用的地質災害也時有發生, 威脅著樂山地區的生態安全。
生態服務因子: 樂山文旅資源豐富, 僅世界遺產就有三處之多, 各等級景區數量繁多種類多樣。這些風景名勝不僅起到生態服務的作用, 還具有高度的美學價值、歷史文化價值和娛樂價值。因此在本次研究中, 將其作為影響因子之一加以探討, 并通過與不考慮該因子時的綜合敏感性進行比對, 得出對樂山地區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的建議。
根據研究區域在各影響因子發生變化時出現生態問題的幾率大小和預期的嚴重程度, 將每個影響因子按照影響程度劃分為極敏感、高敏感、中敏感、低敏感和非敏感5個等級, 并按照9/7/5/3/1分別進行賦值。
影響生態敏感性的因子眾多, 研究地區所呈現的抗干擾能力往往是多因子共同作用的結果, 本次研究采取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簡稱AHP)來定量分析各因子對研究地區生態敏感性影響的權重。
將6個敏感因子兩兩進行比較, 并按其重要性程度評定等級, 重要程度可用1-9的自然數列表示, 得到兩兩比較結果的判斷矩陣。隨后根據判斷矩陣,計算某一級指標的相對權重,得出權重向量。最后對每一層級指標下的權重向量進行一致性檢驗,即要求判斷矩陣應大體上滿足一致性。當不滿足這一條件時,修正判斷矩陣,直至符合檢驗條件,再進行下一步。
最后得出各因子的權重, 結果見表1:

表1 生態敏感因子賦值及權重
在ArcGIS的幫助下得出各個生態敏感性單因子的矢量圖1—圖6, 生態敏感性分析結果及相關指數表2, 結果如下:
樂山市土地覆蓋類型中, 低敏感區域面積最大, 共占全市的48.19%; 其次是高敏感區域, 占全市的32.59%; 中敏感區域占全市的16.81%; 極敏感和非敏感區域占比較小, 非別為1.21%和1.19%。這說明樂山市內生態系統中林地和耕地為最主要的土地類型, 林地對維持樂山地區生態格局穩定起最重要的作用。
樂山市高程主要呈現東北低西南高的格局, 除西南少數其區外高程變化較小。1500米以下的較不敏感區域占總體的75.71%, 而3000米以上的極敏感區域僅占2.14%, 是所有區域中面積最小的一部分。樂山市生態總體受到高程影響較小, 植被的垂直地帶性分布較不明顯。
樂山市整體坡度較為平緩, 25°以下的建設適宜用地占總體的89.10%, 45°以上的險坡僅占2.97%。從分布來看, 包括市中區在內的東北區域坡度最為平緩, 基本都在15°以下, 適合進行城市建設。而25°以上的陡坡少部分位于峨眉市區東部, 其余均分布于西南山區。這表明樂山市城市建設的適宜范圍主要集中在東北部。
樂山市綠化及森林發育情況較為理想, 近61.73%的土地均有較高的植被覆蓋率, 其中市中區普遍屬于NDVI值較高區域, 說明樂山市中區在城市建設的過程中注重環境保護和生態城市建設。峨眉市區及西南山區NDVI值普遍較高, 森林保存及發育情況較好。
樂山市受地質災害影響較大, 中敏感及以上地區占全市的76.55%, 非敏感區域主要集中在西北峨眉市和夾江縣境內, 占整體的11.26%。市中區大部分區域屬于中敏感區域, 需要加強對于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沐川縣大部分區域屬于高敏感區, 東北部與犍為縣交界處屬于極敏感區, 地質災害頻發, 需要提高警惕。西南山區整體屬于中敏感區, 境內伴隨有局部極敏感區。
旅游產業正逐漸成為樂山的城市名片。到目前為止, 全市共有大大小小旅游景區共約1568km2, 其中世界級遺產三處(峨眉山、樂山大佛、東風堰), 國家5A級旅游景區兩處(峨眉山、樂山大佛), 共約141.33 km2, 約占總體的9%。國家級旅游景區數量眾多, 約1400 km2, 共約占總體的80%。從區位來看, 整體較為分散, 高等級的旅游景區“雨露均沾”, 充分說明了樂山整體旅游資源的豐富性。此外非旅游景區的生態安全控制區眾多, 其面積與旅游景區面積相當, 說明樂山的旅游景區具有優秀的戰略縱深, 潛力巨大。
在不考慮旅游景區帶來的影響的情況下, 樂山地區由土地覆蓋類型、高程、坡度、植被覆蓋率及地質災害情況這五個敏感因子通過加權疊置得出的綜合生態敏感性如圖7所示, 相關指數如表3所示。這一綜合敏感性表征在未考慮旅游開發的情況下樂山地區的生態敏感性總體狀況。
經過對疊置后的屬性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在樂山地區, 非敏感區249.07 km2, 占區域總面積的1.96%, 主要分布于夾江縣、峨眉山市和市中區交界處; 低敏感區面積為3851.26 km2, 占30.25%, 在夾江縣東部, 峨眉山市東北部, 馬邊自治縣中部, 井研縣、犍為縣、五通橋區大部分地區以及大渡河流域均有分布; 中敏感區面積為6344.32 km2, 占49.84%, 主要分布于夾江縣西北, 峨眉山市西南, 金口河區、峨邊自治縣以及馬邊自治縣的大部分區域; 高敏感區面積為1974.23 km2, 占15.51%, 主要分布于市中區, 沐川縣以及峨邊自治縣東北部; 極敏感區面積為311.11 km2, 占2.44%, 主要分布于岷江、大渡河及青衣江流域沿岸。

表2 樂山各生態敏感性因子分級面積

圖1 基于土地覆蓋類型因子的生態敏感性等級分布
Figure 1 Ecological sensitivity level distribution based on land cover type factor

圖2 基于高程因子的生態敏感性等級分布
Figure 2 Ecological sensitivity level distribution based on elevation factor

圖3 基于坡度因子的生態敏感性等級分布
Figure 3 Ecological sensitivity level distribution based on slope factor

圖4 基于植被覆蓋率因子的生態敏感性等級分布
Figure 4 Ecological sensitivity level distribution based on vegetation coverage factor

圖5 基于地質災害頻率因子的生態敏感性等級分布
Figure 5 Ecological sensitivity level distribution based on geological disaster frequency factor

圖6 基于生態服務區等級因子的生態敏感性等級分布
Figure 6 Ecological sensitivity level distribution based on ecological service area ranking factor

表3 生態敏感性綜合分析結果及相關指數
總體而言, 樂山地區中低敏感區之和占比達80%以上, 生態敏感度總體上中等偏低, 呈現出東北低西南高的特點, 這與樂山的整體地形特點有較大的關系。

圖7 樂山綜合敏感性
Figure 7 Leshan comprehensive sensitivity

圖8 生態服務因子影響下的樂山綜合敏感性
Figure 8 Leshan comprehensive sensitivit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ecological service factors
將生態服務因子與其他五個敏感因子進行加權疊置后得到如圖8所示的區域綜合生態敏感性, 表征在考慮生態旅游區規劃的情況下, 樂山地區綜合生態敏感性的變化結果。
通過對比圖7與圖8可以得出, 加入生態服務影響因子之后樂山地區生態敏感性總體變化不大, 峨眉山景區生態敏感度有明顯提高, 水域極敏感區域面積變大。這表明樂山地區現階段生態旅游區規劃符合其區域敏感性結果。值得注意的是犍為縣與五通橋區中敏感區域略有增加, 在關注自然保護區的同時, 要注重對生態廊道的構建和對生態安全控制區的維護, 以維護樂山地區的生態安全格局。
用地的生態敏感性不同, 用地策略也應有所變化。生態敏感性結論結合旅游功能區保護開發的要求可將用地劃分為特級生態保護區、生態旅游限制區、生態旅游適度區和生態旅游發展區四類[14]。生態敏感性結論結合土地使用情景則可分為以生態保護為主、兼顧生態與建設和以開發建設為相對主要規劃方向三類[15-16]。
本文參考前人經驗, 根據樂山地區實際情況將樂山生態服務區劃分為三類: 極敏感和高敏感區組成的涵養保護區、中敏感區域構成的適度利用區以及低敏感和非敏感區組成的城市發展區。根據各區域特點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1)涵養保護區。樂山市域內極敏感和高敏感區域組成的涵養保護區約占總體的五分之一, 分為南北兩部分。北部區域三江交匯, 森林覆蓋率較高, 生態環境較為脆弱, 極易出現生態環境問題和水源污染問題。南部區域森林覆蓋率較高, 生態涵養旅游區眾多, 加上地質災害頻發、老舊礦區較多, 地質環境復雜。
極敏感及高敏感區域組成了樂山地區的生態安全骨架, 不適宜進行大規模人類活動, 應堅持保護為主的原則。通過建立水源涵養區、森林公園及自然保護區維持區域生態安全, 可以在保護的前提下分季節、有限制地開展市民活動、發展生態旅游。
(2)適度利用區。中敏感區域是所有敏感區中分布最為廣泛的, 占總體的一半左右。主要分布于中部及南部, 這些地區屬多山區域, 高程較高, 坡度較大, 自然保護區較多。此區域容易遭受人為活動的干擾, 山林退化、水土流失等問題時有發生。
對中敏感地區應在保護的前提下適度利用。對其中的保護區進行整合, 構建景觀生態廊道。對于出現水土流失問題的地區進行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等產業以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
(3)城市發展區。低敏感區域及非敏感區域主要位于樂山北部, 約占總體的三分之一。其地貌地形以平原和丘陵為主, 海拔較低, 坡度較為平緩, 生態系統較為穩定, 對于人類活動的抗干擾能力較強, 是樂山地區主要的人類活動區域和城市開發建設區。
這一區域在開發建設時要遵循生態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并重的原則, 一方面要注重對生態安全控制區紅線的劃定, 保障城市基本生態安全, 維護生態系統的科學性、完整性和連續性, 防止城市建設無序蔓延。另一方面要合理布局三大產業, 第一產業應以生態農業及農副業為主, 第二產業應以農產品加工及旅游周邊產品等對環境造成影響較小的種類為主, 完善產業鏈條, 為樂山地區生態旅游業和經濟的發展提供堅實后盾。
本次研究以國家園林城市樂山為對象, 結合GIS技術與AHP法對研究區的土地利用類型、高程、坡度、植被覆蓋率、地質災害和生態服務因子進行了初步分析, 并運用GIS軟件的空間分析能力對樂山市整體的生態敏感性有了一個初步認知。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對樂山地區的生態用地策略, 以期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同時, 促進生態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1)本次研究兼顧自然環境要素與社會經濟要素選取評價因子以判斷樂山市綜合生態敏感性。考慮到研究區內生態旅游產業對用地策略的影響較為突出, 因此在選擇選擇了生態服務因子以表征研究區的生態旅游發展規劃對于綜合敏感性的影響, 并結合其他敏感因子得出生態服務因子疊置后的生態敏感性, 通過對比判斷當前生態旅游區規劃的合理性與適宜性。
(2)通過對研究區的綜合生態敏感性對比分析, 總結前人研究將樂山生態服務區劃分為涵養保護區、適度利用區和城市發展區4類。針對各區域的生態敏感因子條件及綜合生態敏感性現狀, 提出適宜性的生態服務區用地策略。
(3)不同地區敏感因子的選取具有較大的差異性, 本文僅選取了最具代表性的四大類共六小類敏感因子進行研究, 對于其他影響因素的研究有待進一步加強。所運用的AHP法雖然能綜合考慮各因子比重, 但具有一定的主觀性。
(4)樂山市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基礎, 近些年, 樂山市發展迅速, 尤其是第三產業中的旅游業勢頭強勁。在對樂山進行城市建設和生態旅游資源開發時, 要考慮到不同地區的生態敏感性, 做到因地制宜, 優化土地利用結構和模式, 統籌豐富多樣的生態敏感要素, 在維持區域生態穩定的同時發揮其社會經濟作用。
[1] 楊志峰, 徐俏, 何孟常, 等. 城市生態敏感性分析[J]. 中國環境科學, 2002, (04): 73–77.
[2] 歐陽志云, 王效科, 苗鴻. 中國生態環境敏感性及其區域差異規律研究[J]. 生態學報, 2000, (01): 10–13.
[3] 劉康, 歐陽志云, 王效科, 等. 甘肅省生態環境敏感性評價及其空間分布[J]. 生態學報, 2003, (12): 2711–2718.
[4] 朱東國, 謝炳庚, 陳永林. 基于生態敏感性評價的山地旅游城市旅游用地策略——以張家界市為例[J]. 經濟地理, 2015, 35(06): 184–189.
[5] 崔國拓. 高速公路路網規劃對生態環境影響評價[D].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學, 2012.
[6] 李德旺. 長江上游生態敏感度與水電開發生態制約研究[D].武漢: 武漢大學, 2012.
[7] 李遠. 城市綠色基礎設施(GI)網絡構建與規劃策略研究[D]. 雅安: 四川農業大學, 2016.
[8] 潘星, 胡可, 石江南, 等. RS和GIS支持下的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生態功能區劃分方法研究——以四川寶興縣為例[J]. 測繪, 2016, 39(02): 60–64.
[9] 鄧思維, 陶紅群, 郭欣, 等. 生態敏感性評價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運用研究——以四川省蓬安縣為例[J]. 環境科學與管理, 2017, 42(06): 181–185.
[10]四川省樂山市人民政府, 北京大學旅游研究與規劃中心. 四川省樂山市旅游發展總體規劃——旅游目的地發展綱要(2004-2015)[EB/OL]. [2019-08-19]. https://wenku.baidu.com/view/0e96204bf7ec4afe04a1df5f.html.
[11] 趙兵, 韋薇. 城市規劃“生態底圖”繪制與評價研究——以南京市龍袍濱江新城為例[J]. 林業科技開發, 2013, 27(06): 126–130.
[12] 汪雪瑞, 胡卸文, 章璇, 等. 樂山城市地質災害分區評價及管理體系研究[J]. 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 2009, 20(01): 25–30.
[13] 屈賽, 林愛文, 黎斌, 等. 基于生態敏感性的廬山區生態旅游用地策略[J]. 生態科學, 2018, 37(01): 164–170.
[14] 鈕心毅, 宋小冬, 高曉昱. 土地使用情景: 一種城市總體規劃方案生成與評價的方法[J]. 城市規劃學刊, 2008(04): 64–69.
[15] 張寶武, 張遠景, 秦可娜, 等. 基于生態敏感性評價的多情景建設用地布局策略——以黑瞎子島為例[J]. 城市發展研究, 2016, 23(07): 1–6.
[16] 馮慧, 賈文毓. 樂山市行政村名與地理環境要素[J]. 城市地理, 2016, (6): 83–84.
[17] 樂山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樂山市志[M]. 成都: 巴蜀書社, 2001.
[18] 陳天倫, 何天穆. 樂山市地質災害區劃[J]. 四川地質學報, 1992(04): 287–293.
[19] 樂山市統計局. 樂山市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N]. 中國統計信息網, 2019-03-27.
[20] 單勇兵, 李志江, 馬曉冬. 基于GIS的徐州生態敏感性分析[J]. 水土保持研究, 2011, 18(04): 244-247+253.
[21] 張偉, 王家卓, 任希巖, 等. 基于GIS的山地城市生態敏感性分析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 2013, 20(03): 44–47+54.
[22] 劉愛華, 謝正觀, 王家卓. GIS技術在山地城市生態敏感性分析中的應用[J].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 2012, 29(04): 455–460.
[23] 何建華, 詹皖欣, 黃俊龍. 基于GIS的武漢市生態紅線劃定的技術方法研究[J]. 生態科學, 2018, 37(05): 131– 139.
[24] 劉智慧, 周忠發, 郭賓. 貴州省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敏感性評價[J]. 生態科學, 2014, 33(06): 1135–1141.
[25] 胡千慧, 陸林. 旅游用地研究進展及啟示[J]. 經濟地理, 2009, 29(02): 313–319.
[26] 司惠超. 基于GIS的縣域生態敏感性分析與評價——以安徽省全椒縣為例[J]. 規劃師, 2015, 31(S2): 263–267.
[27] 歐陽志云, 王效科, 苗鴻. 中國生態環境敏感性及其區域差異規律研究[J]. 生態學報, 2000, 20(1): 9–12.
[28] 林子雁, 肖燚, 史雪威, 等. 西南地區生態重要性格局研究[J]. 生態學報, 2018, 38(24): 8667–8675.
[29] 杜悅悅, 胡熠娜, 楊旸, 等. 基于生態重要性和敏感性的西南山地生態安全格局構建——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為例[J]. 生態學報, 2017, 37(24): 8241–8253.
[30] MUHAMMAD A B, KHADIJA N, SYED A M, JAVED S, et al. Toward GIS-Based Approach for Identification of Ecological Sensitivity Areas: Multi-Criteria Evaluation Technique for Promotion of Tourism in Soon Valley, Pakistan[J]. Journal of the Indian Society of Remote Sensing, 2019, Vol.47 (9), pp.1527–1536.
[31] 袁興中, 劉紅, 陸健健. 生態系統健康評價——概念構架與指標選擇[J]. 應用生態學報, 2001(04): 627–629.
[32] 湯峰, 張蓬濤, 張貴軍, 等. 基于生態敏感性和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昌黎縣生態廊道構建[J]. 應用生態學報, 2018, 29(08): 2675–2684.
[33] 婁云. 長春蓮花山生態旅游度假區生態景觀敏感性評價[J]. 綠色科技, 2019(18): 43–47.
[34] 劉加鳳. 三種典型旅游用地利用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分析[J]. 資源與產業, 2009, 11(04): 133–135.
[35] 徐亞男, 劉學錄, 李曉丹, 等. 祁連山東段生態敏感性對景觀動態變化的響應[J]. 生態科學, 2019, 38(05): 160– 167.
[36] 趙瑩雪. 珠海市旅游用地生態環境影響研究[J]. 熱帶地理, 2012, 32(04): 444–451.
[37] MOONEY H A, DURAIAPPAH A, LARIGAUDERIE A. Evolution of natural and social science interactions in global change research program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3, 110( S1): 3665–3672.
Study on ecological sensitivity of Leshan area under the influence of ecological service factors
SHU Bo1, 2, *, HE Zhouli2, *, WANG Ling1, Wang Jiaqian3, LI Yuzhe2
1. School of Civil Architecture and Environment, Xihua University, Chengdu 610039 , China 2.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611756, China 3. China Southwest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Chengdu 610041, China
Leshan area has outstanding tourism resources,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its tourism resources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Taking Leshan, a national garden c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ased on the data of natural ecology and green space planning, six ecological sensitive factors including land use type, slope, elevation, vegetation coverage, geological hazard and ecological sensitivity factors are selected; the factor weight is determined by AHP method,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map of ecological sensitivity of Leshan city is obtained by combining GIS spatial analysis technolog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verall ecological sensitivity of Leshan is on the low side, and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are obvious. Extremely sensitive areas, high sensitive areas, medium sensitive areas, low sensitive areas and non-sensitive areas account for 2.44%, 15.51%, 49.84%, 30.25% and 1.96% of the total area of the study area, respectively. On this basis, ecological service areas are designate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ecologically sensitive areas, and corresponding land us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Leshan urban planning and ecological service area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ecological sensitivity; ecological service factor; land-use strategy; Leshan
10.14108/j.cnki.1008-8873.2020.04.023
舒波, 何洲歷, 王玲, 等. 生態服務因子影響下的樂山地區生態敏感性研究[J]. 生態科學, 2020, 39(4): 184–192.
SHU Bo, HE Zhouli, WANG Ling, et al. Study onecological sensitivity of Leshan area under the influence of ecological service factors[J]. Ecological Science, 2020, 39(4): 184–192.
F301.24;Q149
A
1008-8873(2020)04-184-09
2019-10-30;
2019-12-26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城鄉統籌背景下成都市農村生產方式與聚落形態的耦合性研究(51278421);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研究開發項目, 基于生態單元制圖法的城市綠地保護與優化關鍵技術研究(2018-K2-009); 四川省科技廳重點研發項目, 基于避災視角下川南地區綠色宜居村鎮聚落適宜性規劃研究與示范(2020YFS0309)
舒波(1971—), 男, 博士, 教授, 博導, 主要從事地域性景觀與聚落研究, E-mail:shubo@swjtu.edu.cn
何洲歷(1995—), 男, 重慶人, 碩士, 主要從事地域性景觀與聚落, E-mail:530338835@qq.com
舒波, 男, 博士, 教授, 博導, 主要從事地域性景觀與聚落研究, E-mail:shubo@swjtu.edu.cn
何洲歷, 男, 重慶人, 碩士, 主要從事地域性景觀與聚落, E-mail:5303388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