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波
(江蘇省泰州姜堰區(qū)婁莊中學 225506)
日常生活中,我們通常會遇到這樣一個問題,題目如下:
引例人在水平面上走路(由靜到動)靠什么力對人做功引起人的動能的變化?
分析如圖1所示, 人在水平面走路時,人腳相對于地面有向后的運動趨勢,因而人受到向前的靜摩擦力,但此摩擦力作用于人腳上并不產生位移,即人受到地面的靜摩擦力是不做功的,那為何人會獲得向前的速度和動能呢?這是因為此時的人是不可以看作質點的,而應當將人看作很多個質點組成的質點系,質點系的動能變化是由內外力做功的總和引起的,顯然人走路時外力對人不做功,那人的動能的變化必定是內力做功的結果,因此人走路時獲得的動能是人本身的內力(來源于人體的肌肉)做功的結果.

圖1
上例說明質點系動能的變化會受質點系的內力做功影響,那質點系的動能變化究竟與什么力做功相對應呢,質點系動能定理又如何?
(1)內容:質點系總動能的增量在數(shù)值上等于質點系所受一切外力和一切內力做功之和.
(2)表達式 :∑A外+∑A內=∑Ek2-∑Ek1.
式中∑A外、∑A內分別表示質點系外力所做功總功之和及內力所做總功之和;∑EK2、∑EK1分別表示質點系的末態(tài)的總動能及初態(tài)的總動能.
從該定理可以看出,無論是系統(tǒng)的外力還是系統(tǒng)的內力,只要它們做功都必定會引起質點系的動能的變化.特別的,當質點系的內力不做功時(比如系統(tǒng)內的兩物體由不可伸長的繩或桿相連),即∑A內=0,表達式變?yōu)椤艫外=∑EK2-∑Ek1,處理問題極其方便.
例1如圖2所示,質量M的木塊套在光滑水平桿上,并用長為L的不可伸長的細線將木塊與質量m的小球相連,若從圖中豎直的虛線位置m小球受到一個水平的恒力F作用,由靜止開始運動,當細線拉到水平位置時如圖3所示,M木塊的位移是s,小球繞M木塊的角速度為ω,已知繩子長度為L,求出此時木塊速度?

圖2 圖3
分析對于用細繩相連的小球和物塊構成的質點系,受力方面:物塊M和小球m由細線相連,細線對物塊M和小球m的拉力屬于質點系的內力且做功的代數(shù)和為零,質點系的外力有物塊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以及小球受到的重力和水平恒力,顯然質點系的四個外力中,物塊受到的兩個力(重力和支持力)均不做功,小球受到的兩個力(重力和水平恒力)都做功.
質點系內物體速度方面:當小球運動至細線水平時(如圖3所示),M和m在桿方向速度為v,m在垂直桿方向速度為ωL,此過程M位移是s,m的位移是s+L,由質點系的動能定理得:

點評1本例的質點系是繩及繩相連的物塊和球,繩不可伸長,系統(tǒng)內力做功代數(shù)和為零,處理時只考慮外力做功.
例2 如圖4所示,在豎直平面內固定一U型軌道,軌道兩邊豎直,底部是半徑為R的半圓,質量均為m的A、B兩小環(huán),用長為R的輕桿連接在一起,套在U型軌道上,小環(huán)在軌道的豎直部分運動時受到的阻力均為環(huán)重的0.2倍,在軌道的半圓部分運動時不受任何阻力.現(xiàn)將A、B兩環(huán)從圖示位置由靜止釋放,釋放時A環(huán)距離底部2R,不考慮輕桿和軌道的接觸,重力加速度為g,求:A環(huán)在半圓部分運動過程中的最大速度.

圖4 圖5
分析A環(huán)、B環(huán)與桿可以看成一質點系,受力方面:內力是桿對A、B環(huán)的作用力,很明顯內力做功且代數(shù)和為零;外力是A、B環(huán)的重力和豎直軌道對兩環(huán)的摩擦阻力及兩環(huán)運動到圓弧軌道時受到軌道的彈力,其中重力對它們做正功,阻力對其做負功,圓弧軌道的彈力不做功.


點評2 本例中,輕桿不可伸長,由此相連接的兩物體在運動過程中質點系的內力對系統(tǒng)做功的代數(shù)和為零,所以只要考慮系統(tǒng)外力的功,使問題得以簡化.
例3 如圖6所示,質量分別為m和M的物塊A和B用不可伸長的細繩連接,A放在傾角為α的固定斜面上,B能沿桿在豎直方向上自由滑動,桿到滑輪中心的距離為L,開始時將B抬高到使細繩水平.求當B由靜止開始下落h時的速度.(滑輪和繩的質量及各種摩擦均不計)

圖6 圖7

由質點系動能定理可得:

點評3 特別注意,繩和桿相連的物體,其各自沿繩或桿方向的速度大小一定相等.本例還可用系統(tǒng)的機械能守恒處理,這里不再贅述.不可伸長的繩和桿相連時,質點系內力做功為零,但并不是所有的質點系的內力做功代數(shù)和都為零.下面回到引例中提出的人在水平面起跳時質點系的動能問題.
例4如圖8所示,是被譽為“豪小子”的華裔球員林書豪在NBA賽場上投二分球時的照片.現(xiàn)假設林書豪準備投二分球前先曲腿下蹲再豎直向上躍起,已知林書豪的質量為m,雙腳離開地面時的

圖8
速度為V,從開始下蹲到躍起過程中重心上升的高度為h,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從地面躍起過程中,地面對他所做的功為0
D. 離幵地面后,他在上升過程中處于超重狀態(tài);在下落過程中處于失重狀態(tài)
分析本例是人從地面起跳問題,與引例中的人走路有相似之處,一者人都不可以看作質點,只能看作質點系;再者,地面作用在人腳的力(引例中是摩擦力,本例是支持力)都不做功; 從內外力上看,外力中的支持力不做功,重力做負功,內力(來自于人體)做正功,正由于內力做正功才引起了人的動能的增加,即人從下蹲到離開地面上升過程中是人的內力做功的結果,并不是地面對人的支持力做功的結果.



所以本題選AC,選項D根據(jù)超重、失重發(fā)生的條件很容易排除掉.
通過上述例子可小結出利用質點系動能定理解決問題的一般思路:
(1)明確質點系由哪些對象構成;
(2)要正確的分析出系統(tǒng)的內力和外力,明確系統(tǒng)內力和外力做功情況;
(3)如果質點系內的物體用不可伸長的繩或桿相連,則質點系內力做功代數(shù)和為零,只考系統(tǒng)外力所做的功,使問題大大簡化;
(4)如若內力做功代數(shù)和不為零,則分別寫出內力和外力所做的功,列質點系動能定理方程,解決問題.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質點系的內力做功代數(shù)和不一定都為零,只有不可伸長的繩和桿相連的物體,其內力做功的代數(shù)和才為零,一旦系統(tǒng)內的兩物體距離發(fā)生變化內力做功的代數(shù)和便不再為零,這一點一定要慎之又慎,另外,繩和桿相邊的物體在發(fā)生運動時,其各自沿繩或桿方向的速度一定相等,這也是關聯(lián)系統(tǒng)內物體速度關系的重要方法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