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炯權


2020年3月31日,鄭樹森冒著蒙蒙細雨,在機場迎接凱旋歸來的李蘭娟
李蘭娟是我國傳染病學領域的領軍人物,鄭樹森是醫術精湛的肝移植權威專家,這對院士夫妻以濟世救人的醫者仁心,向世人奉獻著大愛。
1947年9月13日,李蘭娟出生于浙江省紹興縣夏履鎮,從小就熱愛讀書并成績優異。高中畢業后,回鄉當了一名“赤腳醫生”,每天守護著400多戶村民的健康?;鶎拥哪ゾ?,不但讓她具有了堅強意志,也練就了她一手精湛的醫療技術。
1970年,23歲的李蘭娟被推薦到浙江醫科大學深造,認識了同樣是赤腳醫生被推薦到浙江醫科大學深造的鄭樹森。
鄭樹森1951年1月出生于浙江龍游縣模環鄉,從小就立志當一名醫生。相同的經歷,相同的專業,一下子拉近了兩人的距離。通過慢慢接觸與了解,他們相愛了。
李蘭娟畢業后成為浙江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醫生,鄭樹森則留在浙江醫科大學任教。盡管同在一個單位,但他們卿卿我我的時間并不多,兩人的“戀愛話題”除了醫學幾乎沒有別的,一個在手術室,一個在實驗室,每天工作忙到凌晨一兩點鐘是家常便飯。
經過5年的愛情長跑,1975年5月1日,李蘭娟與鄭樹森舉辦了簡樸的婚禮。當天下午,鄭樹森突然接到老家打來的電話,說他父親病危。李蘭娟聽后主動提出陪他回老家,說多個人好有個照應。由于當時沒有直達龍游的火車,他們必須在金華火車站中轉過夜。于是,兩人帶著鋪蓋卷兒往火車站廣場的地上一鋪,便過了新婚第一夜。天亮趕車時,看著新娘疲憊的面容,鄭樹森忍不住向她表示歉意。李蘭娟卻揉著惺忪的睡眼打趣道:“昨晚我睡得挺香的,還做了許多亂七八糟的夢,夢見我們養育了一大堆的兒女。”鄭樹森忍不住笑了。
結婚后,他們每天過著上下班的忙綠生活。兩人一天中唯一的交流時間就是起床后到抵達醫院前的這一點點時間。早餐是他們一天中唯一在一起吃的一頓飯。但即便這樣,他們也很少討論家庭瑣事,更多的話題是圍繞類似“有個病人病情危重,我今天要給他做器官移植”“下午有個學術報告要發言,我中午乘飛機去北京”的內容展開。
因為志同道合,因為浪漫來自相濡以沫,所以在別人眼里枯燥無味的學術討論,對他們來說卻是彼此最動人的情話。
因為忙于工作,李蘭娟與鄭樹森沒有時間一起游山玩水、詩情畫意,但他們平凡的生活中并不缺乏幸福。李蘭娟的最大愛好是看電影、看越劇,可結婚40多年了,她卻從未去電影院看過一場電影。知道鄭樹森喜歡婺劇,她反倒是抽時間陪他一起看。
在鄭樹森眼中,妻子是個不折不扣的賢內助。他在香港讀博時,有一次父親重病。為了不影響他的學習,李蘭娟沒有把公公患病的實情告訴他,自己悄悄趕到鄉下忙前忙后服侍老人,親自為老人打針掛水、診治病情,直到老人完全康復才放心離開。為了感激妻子,后來李蘭娟90高齡的母親兩次骨折,都是鄭樹森親自拍板實施手術。
相知相愛45年,兩人從沒吵過架。不管工作到多晚,鄭樹森都會等妻子一起回家。
在事業上,李蘭娟與鄭樹森這對被大家稱為“醫學狂人”的院士夫妻,可謂是勢均力敵,比翼齊飛,碩果累累。
因為研究主業上存在一定的關聯性,在醫院,李蘭娟與鄭樹森有時也通過電話聯系。遇到人工肝技術仍然無法治療的肝衰竭患者,李蘭娟會把病人轉給鄭樹森,請他考慮肝移植。而鄭樹森在收治一些重癥肝病患者時,也會根據病情推薦給李蘭娟先去嘗試人工肝治療,“肝移植畢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夫妻間的轉診常常讓患者覺得很幸運,因為“一下子有兩位院士給自己看病”,而更加合理對癥的治療方案,也使得不少患者得以康復,重獲新生。
20世紀80年代,重型肝炎肆虐,病死率高達80%。李蘭娟一心想要濟世救人,艱難摸索治愈方式。
1996年,經過十余年的探索試驗,李蘭娟及其團隊終于創建了“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統(Li-ALS)”,使急性、亞急性重型肝炎治愈好轉率從11.9%上升到78.9%,開辟了重型肝炎肝衰竭治療新途徑,挽救了無數個家庭。后來,她又將Li-ALS應用于肝移植圍手術期,為肝移植創造了時機和條件,有效減輕了術后排異反應,為肝移植前、后肝功能衰竭提供了最有效的治療方法。

李蘭娟在浙江醫科大學深造時的照片
從此,李蘭娟聲震全國醫學界,成為我國人工肝技術的開拓者,還被譽為“國際上最大的人工肝組織的領頭人”。2005年,李蘭娟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蘭娟先后主編出版中國首部《人工肝臟》《感染微生態學》和教育部規劃教材《傳染病學》等專著36部,發表論文400余篇。
鄭樹森院士是中華醫學會副會長、中國醫師協會副會長、中國醫師協會器官移植醫師分會會長,是中國第二次肝移植浪潮的推動者和器官移植界的領軍人物,可以說他見證了中國肝移植事業二十多年來的發展和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