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焱
【摘 要】隨著江蘇省課程游戲化改革的不斷深入,當前幼兒園課程組織形式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在這一發展態勢中,不僅有對我國傳統的幼兒園課程組織形式——集體教學的定位反思與偏差調整,也有對他國先進的課程組織形式——區域活動的引進和本土化實踐。對于新村配套幼兒園的發展瓶頸時,工坊項目游戲的構建不失為一條探索的新路徑。
【關鍵詞】工坊;項目游戲;多元平臺
中圖分類號:G6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485(2020)21-0082-02
一、打通場域通道,搭建多元平臺
凸顯“自主式”,嘗試打通時空、場域通道,強調幼兒自主參與,實現自我管理和自主創作。一方面,工作坊這一課程組織形式應當作為一般課程的補充和完善,豐富整體課程,為兒童帶來多維度的經驗;另一方面,工作坊活動應當與幼兒園課程整合,互動共生,讓兒童獲得連續性的生活經驗。在推進過程中,我們將班級合理規劃,在同一時間通道中開展區域游戲和工坊項目游戲混班開展的組合形式,讓幼兒自主選擇參加區域游戲或工坊項目游戲,既支持主題式推進,又凸顯自主式需求發展。
凸顯“特質化”,根據工坊項目不同內容的游戲特質,合理分配工坊項目游戲參與人數,從指導需求上,個別和小集體相結合,如探究類、藝術創造類的,需要教師個別關注及指導的較多,因此每次幼兒參與人數在15 - 20人左右,開展小集體項目研究;從探究內容上,短期和中長期結合,如IQ探秘坊,創意坊等項目實施周期可以是小項目活動,周期一般在每周一個或兩周一個項目開展游戲;從組織形式上,垂直和縱橫結合,由公共環境創建的固定工坊探究場地,除有“垂直式”的混班游戲活動外,還嘗試“縱橫式”混齡游戲方式。在活動場地上,亦可以戶外與室內結合。
凸顯“整體式”,認真預設與生成各工坊項目游戲并有機結合,將其作為整體研究,幫助教師明確目標、載體、內容、策略和評價的方法,使教師能按照一定思路去預設和觀察活動。從目標確立、載體架構、內容達成、策略運用及評價選擇,都圍繞“項目游戲”核心,和諧融合。
二、為觀察順應幼兒,優化教師角色
第一,教師自主申報,根據自身專業特長、研究方向選擇自己喜愛的工坊;第二,提供資源支持,讓教師從幼兒需求出發預設材料,給予充足的硬件和軟件支持;第三,鼓勵教師長期深度探究,教師們也戲稱“一個工坊一輩子”,讓幼兒流動起來,讓教師留守。教師在工作坊中更像孩子的朋友和伙伴,當她們預設好主題后,會去觀察孩子的興趣和需要。教師重視幼兒創意過程的觀察,注重培養幼兒專注、合作的學習品質,靈活地進行小組式、個別化、一對一的適時介入指導。
三、調整指導策略,完善運作模式
(一)環境氛圍——滲透式、互動式
通過環境文化的創設,讓每寸墻面、每個空間、每個角落都跟孩子們無聲地“對話”,感受創意的熏陶,充分發揮環境潛移默化的教育功能,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境界。關注幼兒的自主參與度、關注作品的立體呈現方式。從墻飾到掛飾,從隔斷到陳列,都選用幼兒的原創作品,進行藝術展示,讓幼兒隨處可見自己的創意,增進再創作的興趣,引導幼兒相互交流、欣賞、共同提高。 (二)操作材料——生活化、高環保
瑞吉歐學前教育的創始人洛利斯·馬拉古奇曾這樣來描述工作坊:在我們的教育取向里,工作坊是幼兒園額外的空間,在那里兒童通過雙手和心靈去探索;通過實際操作以及視覺藝術去修正觀點;去實行與教室活動相結合的方案;去試驗、探索和結合新的或已知的工具、技術和材料。因此所有的材料幾乎都是生活中的原材料,一般都放在伸手可及的架子上,取放自如。原料都沒有特別加工過,如何利用,主要根據孩子們的計劃決定。這個計劃包括設計圖紙、準備材料、操作加工、展示分享。孩子一般會根據這樣的流程來決定自己今天要做什么事,需要多少材料。
(三)運作模式——適切的、開放的
適切的:形式不同、難度不同的活動,可以讓幼兒安心地從主題下選擇自己想做的工作,不需要時刻向極限挑戰。如果兒童選擇過難,為避免其連續受挫,教師要鼓勵他一邊工作,一邊評估自己的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做。開放的:教師在工作坊中為兒童創設充分自由環境的同時,需要通過愛和信任與兒童互動交流,讓兒童感受自由。此外,教師應該給兒童提供合作互助的機會,要考慮進度較慢的兒童是否需要幫助,盡量保持兒童之間自由交流、平等交往的氛圍。
(四)指導策略—一支持性、專業化
探究主體可以是全班、小組或個體,探究主題則來自幼兒、教師或雙方共同提出的問題。將創意主動權還給孩子,教師不強加干預,也不袖手旁觀,嘗試更自主、更開放的創作模式,解放幼兒手腳和思維,將教師的角色定位在材料使用的引領者、創意思維的推動者、創作過程的合作者,創意作品的欣賞者。
四、結語
在各種創作活動中,倡導不給幼兒提供明確的解決問題的途徑,而是注重問題情境的創設,注重根據幼兒的最近發展區,設置每位幼兒的發展目標。透過師幼群體折射出愛美的氛圍、尋美的足跡、賞美的目光、創美的意識。
參考文獻:
[1]郭朝暉.工作坊教學:溯源、特征分析與應用[J].教育導刊,2015(5).
[2]虞永平.實習場與幼兒園課程[J].學前教育,2007(1).
(責編張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