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 政/威廉姆斯中學(美國)
性別教育所存在的主要意義是幫助兒童樹立正確的性別觀,教會兒童如何保護自己和尊重他人。對自己的身體有一個良好的認知是十分關鍵的,只有正視了自身,才會尊重他人。仇恨及歧視的傳播往往與未知和恐懼有所關聯。消除對陌生事物的無知與偏見可以有效避免傷害的產生。一旦接受了此種設定,便會難以更改。傳統的性別職責是男主外女主內,對于打破這一職責的人,人們往往會加以譴責。隨著社會的需求,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參與工作。傳統的性別觀對當今女性的毒害主要體現在女性就業時薪資比男性相較低、就業所遭受的歧視層出不窮、涉及到休產假等一系列的問題,公司往往會把適婚適孕年齡的女性拒之門外。有孩子的女性往往難以在家庭與事業中找到平衡。傳統觀念中的“女主顧家”將她們牢牢的束縛住,而男性往往秉承著大男子主義的一套理念,很少有為了伴侶的事業而回歸家庭。有一些行業領域一直是由單一性別所主導,比如說起消防官兵人們第一印象往往是男性,說起護士則是女性,此等由性別決定的行業均可與中國社會盛行的男強女弱思想上掛鉤。將性別的職責劃分的如此明確,會導致不少人群被迫走向社會為其安排好的道路,而違背了內心真實的愿望。同時,這樣的性別刻板印象也為衡量人的標桿,基于一個人是否遵循了老祖宗傳下來的規矩來評判其好與壞。想要推翻此種刻板印象,實現性別平等需要有一個長線的規劃,而第一步就是采用對學齡前兒童的性別平等教育。學齡前兒童如同一張白紙,性別刻板印象還未在他們的心中扎根。此時樹立正確的性別觀,接受度較好,成效較大。對學齡前兒童的教育,需簡介易懂,太過復雜的理念應當避免,兒童繪本則是采用溫馨的圖片和簡單的配文直面的向學齡前兒童和家長傳達性別平等的美好愿望。兒童繪本主要是用來重新定義性別刻板印象,避免下一代兒童依舊沿用“娘娘腔”、“女漢子”這些帶有歧視意味的,在學生群體中流傳甚廣的外號。兒童繪本同時提倡個性教育,避免當今在應試教育體制下產生的千篇一律的育人模式。該實驗的數據均以線上調查報告所收集的學齡前兒童的父母的意見為主。通過微信小程序問卷星建立調查問卷,向朋友圈及各大幼兒園家長群轉發,獲取實驗數據。實驗問題為學齡前兒童的父母對于讓下一代接受性別教育的態度是否與其自身因素有關?關于兒童繪本消除性別歧視這一假設是否能夠成立,判斷標準的重中之重應當是學齡前兒童父母的態度。繪本本身是為孩子而創造,但實質上其受眾包含父母這一代人。父母是否能接受兒童繪本中的理念,決定了下一代人的成長走向。實驗假設學齡前兒童的父母對下一代接受性別平等教育的態度與他們自身因素有關。在得到數據之前,推測相關自身因素包含年齡,性別,以及個人經歷。實驗結果證實學齡前兒童的父母對于是否讓下一代接受性別平等教育與他們的性別和是否經歷過性別歧視有關,且兒童繪本是最容易被他們接受的相關教學材料。
【文章一】,主要鎖定當今中國社會學齡前兒童性別教育缺失的問題以及對如何使其回歸展開了討論。文章中清晰的指出了中國展開性別教育所面臨的難題:相關優質師資的稀缺、缺少合適教材,以及社會的不支持。文章同時明確了對幼兒實施性別教育的目標是促進其身心全面健康和諧的發展。作者認為性教育應當包含性觀念、性態度、性道德標準等。作者還認為理想的性教育應當由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共同負起責任。通過性教育教會孩子自我保護意識,學會對侵害說不。同時文章一中提到在性別教育問題上,家長更信賴與學校。支持了本實驗的調查數據。【文章二】,將性別教育進行了明確的界定,消除了大眾對性別教育的常有的誤解。作者闡明到“兒童性教育的內容不止包含生理方面的知識,同時還有相等比重的對孩子的情感、行為和價值觀方面的教導。”該理念與本實驗的性別平等教育理念相吻合,都是教育兒童建立正確價值觀念以及尊重他人與自己的差異。在該文章中,作者對兒童繪本這一形式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證明了其可適應和填補相關市場的需求。根據【文章十一】,中華女子學院學報邱香講師,王練教授以及牛勇講師的《關于北京市幼兒園性別平等教育問卷的編制及信效度檢驗》,3-6歲是性別認知和認同的關鍵且幼兒園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此調查問卷的調查對象為幼兒教師。調查方式為線下作答且有心理學專家對其作答狀態進行分析。共發放210份問卷,收回有效問卷193份,男5人,女188人。從數據可以看出,女性在幼兒教育領域所占比重之高。調查問卷分為四大因素,接納與保護、融合于促進、園所支持和去性別刻板印象與本項目目的相符合。該報告中對性別刻板印象的解釋為“幾千年來,社會對男性和女性的期待、要求和評價在社會實踐環境中被不斷復制、強化和繼承,人們容易通過一種過渡類化、簡化和僵化的方式來看待社會中的某一特定性別的人群”,而對于如何解決該問題,其提出的思路與本實驗完全一致,即為對學齡前兒童進行性別平等教育,使其更少地形成性別刻板印象。【文章七】,向我們介紹了性別刻板印象可能帶來的校園暴力。這里的校園暴力包涵但不限于性別暴力,受害對象不僅只為女性還有大量的性別模糊群體(LGBT)人群。該實驗報告統計了平面印刷媒介以及網絡媒介關于校園暴力新聞報道的數量,399篇報道中校園性別暴力有175篇,占比44%。該研究報告作者表明很多文章中含有性別角色定型化的例子。然而施暴者不應該只被認為是男性,同樣的受害者也不一定都是女性,這也是為什么消除性別刻板印象至關重要。盡管中國存在著嚴重的性別刻板印象以及很多性別歧視的例子,根據【文章九】《性別平等的指標體系》,中國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布的《2011年人類發展報告》中得分0.209,排名全球第35位,領先在追尋性別平等方面歷史悠久的美國12位。同樣的根據【文章十】,2019年1月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8年全國時間利用調查公報》顯示相比2008年,兩性在家務投入時間上的差距縮小了29分鐘,男性干家務的時間開始逐漸增多。
調查的對象為3-5周歲學齡前兒童的父母。實驗數據主要來自于在微信上向幼兒園家長群發放調查文卷而采集到的反饋。采用線上調查問卷受到的限制少,且可以在短時間內收獲較多的實驗數據。參加參加調查問卷的總人數為123人。因采用線上調研,參與調研的學齡前兒童家長來自中國各地,此調研不將各地區可能存在不同情況納入考量范圍之內,顧不做地域劃分。為確保所有參加調研的人群符合要求,第一題詢問其是否為3-5周歲學齡前兒童的父母。經第一題篩選,81人符合條件要求,為3-5周歲兒童的父親或母親,作為實驗的主要調查對象。調查問卷共分為11題,用于詢問調研對象的基本情況和他們對下一代接受反性別歧視教育的看法。問卷第二題向受調研人群詢問其性別,以獲取家長對于下一代反歧視教育的態度上的性別差異。第三題為年齡問題,設4個選項,3個年齡段,分別為20-30周歲、30-40周歲、40-50周歲和其他。此問題能夠幫助得出不同年齡段的父母對于下一代接受反性別歧視教育上的差異。因為此調研以支持性別平權為前提,所以第四題為是否支持性別平權,以此得出學齡前兒童父母對性別平權的看法。對性別平權持不同看法可能會導致其是否愿意下一代接受性別平權教育。第五題為是否抵觸學齡前兒童接受反性別歧視的理念,通過第五題可得出父母對于學齡前這一年齡段接受性別平等教育的看法,以此判斷該年齡段接受性別平等教育是否合理。第六題、第七題和第八題,此三題向學齡前父母提問了在其成長過程中有無遭受性別歧視、有無被起過帶有性別刻板影響的外號,以及對此類行為的看法。第九題為多選題,題目為如若孩子受到性別歧視,父母會怎么做。此問題至少選擇一項,最多兩項。選項分別為a.跟孩子說他沒錯,是給他起外號的人不懂得尊重,b.讓孩子從自身找問題,蒼蠅不叮無縫的蛋,c.希望學校及時干預,保護我的孩子免受侵害,d.是一種歷練,不必干涉,提前體驗步入社會。結合前三題,可給出足夠的數據判斷父母自身經歷是否會影響其對于下一代接受反性別歧視教育的判斷。關于反性別歧視教育的途徑,第十題給出了三種選項,學校統一教育,家長教育和不采用。通過第十題可得出最被父母接受的教育途徑。第十一題向父母征求對兒童繪本作為相關教材的意見,用做判斷其是否符合市場需求。
調查問卷問題:
1.現在是否有至少一位孩子為學齡前3-5歲兒童
2.您的性別:
3.您的年齡是:
4.您是否支持性別平權
5.您是否抵觸學齡前兒童接觸反性別歧視的理念
6.在您的成長經歷中是否受到過性別歧視
7.是否認同學齡前兒童應接受反性別歧視的教育
8.在您成長過程中有無被稱為“娘娘腔”“女漢子”等
9.如果您的孩子受此類問題困擾,您如何看待?
10.如若采用反性別歧視教育,您會希望采用何種途徑?
11.您是否認同兒童圖畫本作為相關教材使用?
(注:該問卷通過微信小程序問卷星發放,在微信幼兒園家長群中發放。)
在實驗結果中,值得注意的是參與回答問卷的123人均統一支持性別平權。說明幼童父母對于性別平等的重要性達成了共識。作為主調查對象的81人中,女性有56人占總數的69.1%,男性共25人占比30.9%。這一數據體現了,相對男性,參與下一代的教育的女性人數更多。由于數據多來自于微信幼兒園群中家長的作答,證實了在對孩子教育的問題上女性的參與度普遍要比男性更高。調查對象之中20周歲-30周歲的家長有9人,占比11.1%。30-40周歲的有48人,占比59.2%。40-50周歲的有23人,占比28.3%。其余1人根據年齡推測為爺爺奶或奶奶。大多數3-5歲學齡前兒童的父母年齡在30-40周歲區間。根據(圖表1)是否抵觸學齡前兒童接受反性別歧視理念的數據顯示32.1%的女性抵觸,反觀男性該數據高達48%。該組數據展現了關于對下一代進行反歧視的性別教育的問題上,女性比男性的接受程度更高。(圖1)數據同時顯示了,在成長過程中,女性更容易受到性別歧視。在參與調查的女性家長中,有相較于男性家長更高的人數,曾被昵稱過帶有性別刻板印象的外號:男女百分比 24.0%:39.2%。根據(圖3),曾受到過性別歧視的父母比未曾受到過性別歧視的父母對于下一代是否接受反性別歧視教育的問題上高出了6.6%。根據(圖2),與年齡段無關多數父母支持學校統一進行反性別歧視教育。最后,支持使用兒童繪本作為學齡前兒童性別教育的教材的總人數達到77人,百分比高達95.1%,領先于其他途徑。

圖1 調查問卷統計總圖(9,10題除外)

圖2 采用反性別歧視教育途徑統計圖

圖3 曾受到過性別歧視的父母對下一代是否接受反性別歧視教育統計圖
經過對數據結果的分析,無關乎性別、年齡、個人經歷,接受調查的家長們都對實現性別平等之一目標達成共識。受到性別歧視的父母更愿意下一代能夠接受反性別歧視教育,而女性相較男性受到的性別歧視更多,所以女性家長相較男性更支持對下一代的反性別歧視教育。學校統一教育是最容易被學齡前父母接受的途徑而且兒童繪本為最被采納的兒童性別教育的教材。該調研展現了女性更容易受到性別歧視的這一現象,同時展現了女性對于下一代教育的高參與度。調研結果闡明了該研究今后的方向。大部分父母更加信賴學校統一實施的教育,所以兒童繪本的推行應同樣征求社會各界的意見且采用更廣的調研對象,如學校、幼兒園、出版商等。因為項目時間較短以及資源局限,為了獲取足夠數據,調研只能通過線上進行。線上所獲數據真實性難以保證。今后希望采取線下實地考察,與幼兒園達成協議,發放書面問卷供父母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