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義筠
(廣州科技貿易職業學院 信息工程學院,廣東 廣州 511442)
2019 年1 月24 日,國務院印發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簡稱“職教20 條”),該方案明確提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1],而非過去人們普遍認為的兩種不同的教育層次,這意味著“職業教育的春天真的來了”。方案中第六條提出“啟動1+X 證書制度試點工作”,在職業教育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2019 年4 月4 日,教育部等四部門印發了《關于在院校實施“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方案》,該方案目標任務中指出“探索建設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構建國家資歷框架”,可見“1+X 證書制度”與“國家資歷框架”是一個有機整體,之間有著必然的聯系,試點好1+X 證書制度為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的學分銀行和國家資歷框架夯實基礎。
2016 年3 月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正式將“制定國家資歷框架”列為國家十三五改革發展議題。2016 年7 月教育部印發《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更加明確地提出“共商共建區域性職業教育資歷框架”。2019 年2 月,國務院頒布《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再次強調“建立全民終身學習的制度環境,建立國家資歷框架”。
國家資歷框架為不同類別教育及培訓體系成果認證與轉換提供了共同參照,是溝通普通教育、職業教育以及職業培訓等的“立交橋”,是各種學習成果的兌換工具。建立資歷框架,實質上是終身教育的一種制度創新和實踐探索。資歷框架銜接各級各類正規教育和非正規教育、非正式學習,提供多樣化的受教育機會和途徑,支持跨地區乃至跨國的人員流動和學習流動,是實現終身學習的基本制度。
英國是較早建立資歷框架的國家之一,2000年英國出臺了只包含5 個等級資格的資歷框架,2003 年進行了修訂,劃定了從入門級到第八級的等級資格;2009 年,印度宣布開發國家資歷框架。2012 年9 月,印度國家技能發展協會頒布了國家資格框架,印度國家資歷框架設計了從先前學習認定1 級至10 級的證書體系,包含國家能力證書系列、職業技術教育證書和普通高等教育資格,有效地將正式教育、非正式教育進行等值認定,學習者可以選擇其中某一條途徑進行資格或資歷的晉升,只要根據學習成效的描述,達到規定的層級能力標準,即可以獲得相應的證書[1-3]。
在國內,廣東省于2017 年初對外發布《廣東終身教育資歷框架等級標準》,這是我國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的省級資歷框架模型。其橫向分為普通教育、職業教育、培訓3 種資歷類型,縱向分為7 級資歷,并從知識、技能、能力3 個維度確立了各等級的標準。“十二五”(2011—2015年)期間,國家開放大學提出了我國建立“繼續教育學習成果的框架”可行性方案以及10 等級的框架模型[4-5]。
1+X 證書制度是我國職業教育作為一種類型教育的制度創新。“1”是指學歷證書,“X”是指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1+X 證書制度堅持政府引導、社會參與、育訓結合、保障質量,堅持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相結合,促進書證融通。“1”學歷證書建設主體是學制系統內實施學歷教育的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對完成學制系統內一定教育階段學習任務的受教育者頒發文憑。“X”建設主體是培訓評價組織,以社會化機制招募,對證書質量、聲譽負總責,實施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分為初級、中級、高級。截至目前,1+X 證書制度試點工作開展了3 批92 個職業技能等級證書類別,其中首批6 個,第二批10 個,第三批76 個。
國家資歷框架和1+X 證書制度之間是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關系,具體如圖1 所示。
在國務院發布“職教20 條”中提及“啟動1+X 證書制度試點工作”之后,截至2020 年6月10 日,教育部陸續開展了3 批共計92 種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試點工作,遴選出72 家以企業為主體的培訓評價組織,有1 138 所中職院校、841所高職院校和185 所本科院校參與1+X 證書制度試點。

圖1 國家資歷框架與1+X 證書制度關系
以云計算技術與應用專業為例,該專業是教育部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專業目錄(2015 年)》新增的專業,一般學校辦學基礎是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和軟件技術專業。根據2019 年9 月教育部《關于做好第二批1+X 證書制度試點工作的通知》以及2020 年1 月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關于參與1+X 證書制度試點的第三批職業教育培訓評價組織及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通知》,列出了和云計算技術與應用專業培養目標關聯度比較緊密的1+X 證書(見表1)。
教育部相關文件和各培訓評價組織發布的技術文檔,一方面指明了實施1+X 證書制度方向,對職業教育制度改革有信心有期待;另一方面實施過程中也會面臨許多困難和挑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證書試點所需基本設備設施投入大。
以南京五十五所發布的《云計算平臺運維與開發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有關試點事項說明》為例(其他證書要求類似),“云計算平臺運維與開發”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所需基本設備設施見表2。
除了PC 電腦、交換機等設備可以利舊,其他投入至少也需30 萬以上,而且若每個試點該證書學校都投入建設這樣的基礎設施,又會因重復建設利用率不高造成資源浪費。
2)證書試點所需師資力量短期內難以解決。
以南京五十五所《云計算平臺運維與開發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有關試點事項說明》為例,對于師資團隊要求:具有相應培訓能力的專兼職師資團隊,團隊成員不少于5 人。其中,行業企業授課教師2 人以上,“雙師型”授課教師2 人以上;專業帶頭人具有中級或高級職稱;技術服務團隊成員不少于1 名。雖然師資團隊人數在短期內可以解決,但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的知識結構和業務專長,短期內要消化證書所需的知識、能力和技能會有一定的難度。

表1 云計算專業相關方向1+X 證書列表

表2 “云計算平臺運維與開發”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基本設備設施表
3)等級證書制度融入專業人才培養任重道遠。
根據教育部等四部門《關于在院校實施“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方案》:將證書培訓內容有機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優化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統籌教學組織與實施,深化教學方式改革。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相當于專業建設的“憲法”,一般需要權威性和穩定性,把等級證書制度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不是僅僅改動一些字符就完事,而會產生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群體效應,需要各方面配套政策制度跟上,執行下去將會是任重而道遠。
4)證書的權威性和認可度有待人才市場檢驗。
計算機類證書有別于其他專業證書,在社會上和市場上認可度比較高的是一些企業認證,如大家都知曉的思科認證、華為認證和紅帽認證,一些企業招聘新進員工經常會將其用作入職門檻條件。現在如VMWare 認證、阿里云認證、騰訊云認證也在推廣進行中(見表3)。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在實施過程也會面臨其他類型的挑戰,其認可度和持久性有待市場檢驗。
5)1+X 證書制度推進專業建設基礎有待夯實。
實施1+X 證書制度目標之一是以此為抓手推進專業建設,而云計算專業目前面臨的情況是專業建設基礎不扎實,包括師資、實踐條件以及課程等。教育部發布《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專業目錄(2015 年)》新增了云計算技術與應用專業,目前尚無統一的專業標準和課程標準作指導,每個學校都是根據自身特點建構課程體系實施教學。實施1+X 證書制度就是要盡量消除各個學校專業建設標準的不一致性,按照相同專業建設標準進行專業重構。這個前景是美好的,但現實又有點骨感,一方面需要政策和社會大環境支撐,另一方面需要增加各方面投入,專業建設基礎需要持續夯實。
1+X 證書制度是我國主要針對職業教育推出的一項制度創新,若設計和實施好的話,可以作為世界職業教育的標桿,引領世界職業教育發展,但這項制度在以前沒有先例,在其他國家更沒有范例可參照,這項制度的前瞻性、先進性和可行性是毋庸置疑的,但目前處于摸索階段,需要先試點成熟后再進行推廣。而若在國家資歷框架的視域下思考1+X 證書制度,可能會破解一些難題。
1+X 證書制度不是目標,而是實施專業教學改革的手段,逐步由職業教育延伸至終身教育,以學分銀行作為計量工具,逐漸實現學歷證書與技能證書并重、校內培育和技能培訓并重,培養人員由校內學生延伸至社會人員,在國家資歷框架下,職業教育、繼續教育、成人教育、開放教育以及終身教育逐漸走向融合。

表3 云計算專業相關證書表
1+X 證書制度實施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對教學各方面進行調整甚至進行顛覆性改革,才能確保制度能夠順利有效實施下去,筆者提出5 條“重”思路,即教學理念重塑、教學體系重裝、教學隊伍重組、教學資源重整以及教學模式重構,如圖2 所示。

圖2 1+X 證書5 條實施思路
首先需要選擇適宜的1+X 證書,截至目前,教育部已經發布了3 批92 種試點證書,其中不乏一些名企參與進來。對于云計算專業而言,關聯度比較緊密的至少有7 個證書:云計算平臺運維與開發、云計算開發與運維、云計算中心運維服務、云服務操作管理、大數據分析與應用、大數據平臺運維、網絡系統建設與運維,證書的選擇,需要綜合考慮辦學基礎、專業方向、師資力量、證書含金量、證書技術方向、資金投入以及學生意愿等各方面因素。
接著需要有一些具體的工作舉措支持證書制度貫徹執行,還是以云計算專業為例,可以在落實1+X 證書試點工作中,實施五大工程,分別是產教融合工程、教學置換工程、名師培育工程、教學資源新建工程以及實訓場所改建工程。
1)產教融合工程。
依托學校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平臺,深化產教融合,夯實技能證書職業領域需求基礎,強化就業崗位方向針對性。以“云計算”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崗位需求為導向,緊密聯系產業、企業生產實際,在“教學、實習、科研、生產經營、社會服務”5 個層面開展“雙主體”育人深度融合。
2)教學置換工程。
以學分制、彈性學制改革為抓手,探索實施“云計算”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學時置換”“學分置換”“課程置換”辦法,創新培養分層分類人才培養體系。專業培養和職業技能等級綜合培養同步進行,培養“以一個專業技能和知識為主,其他專業技能或學科知識為輔”,且具備相關崗位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復合型人才。
3)名師培育工程。
實施技能名師培育工程。承接技術研發項目,開展“云計算”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社會培訓,強化教師的科研和研發轉化能力,實施“一師雙崗”制度,提升教師產業融入度與影響力。實施分層分類培養,完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強化“一師雙證”,建設不低于10 人的具備“云計算”高級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專兼結合教學團隊。
4)教學資源新建工程。
與培訓評價機構、相關行業企業緊密合作,開發建設支撐“云計算”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教學、考核相關的教學資源庫和在線開放課程。打破學習時間、學習地點、學習內容、學習方式,以及專業班級組織結構的界限,線上線下一體、課內課外打通,搭建無界化課堂,在“云計算”課程模塊組教學中實施“混合課堂”教學模式。
5)實訓場所改建工程。
考慮到基礎設施建設周期長、投入費用大,充分利用現有條件,建設標準化“云計算”培訓考核實訓室及相關校外實訓基地,組建“云計算”職業技能學生社團和工作室,設立“云計算”校級技能競賽賽項并對接相關或相近省賽、國賽項目,以賽促學。建設1+X 證書教學質量發展管理信息系統,進行學生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學習進度監控和統計、診斷及分析,改進提升工作水平,鞏固證書試點成果。
無論是國家資歷框架還是1+X 證書制度,都選擇把學分銀行作為計量工具。教育部剛剛發布的《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做好擴招后高職教育教學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再次明確指出,“指導院校積極參與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試點,為各類生源的學習成果認定、積累和轉換提供便利”,建設國家學分銀行已是一件迫在眉睫的工作。國家開放大學在相關課題支持下已完成學分銀行業務架構設計,實現了部分系統功能。
在國家資歷框架視域下落實1+X 證書制度的實施理念、5 條實施思路和以云計算專業為例實施五大工程,單個專業單槍匹馬去試驗是不可能實現的,需要有政府政策大環境、學校規章制度小氛圍以及各方面力量共同努力,1+X 證書制度才能真正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