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玲,李 霄,熊 可,李 霖,張 晗
(天津中醫藥大學中醫藥研究院,天津 301617)
飲病學說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學術發展在中國已有數千年的歷史。現代疾病中涉及臨床各科,如胸腔積液、腹水、肺源性心臟病、腎病綜合征等。西醫學手段僅能對癥治療,容易反復發作,收效欠佳,而中醫學對于水飲病的治療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本研究擬通過搜集整理飲病的古代醫案,分析提煉出飲病的證候特點及治法用藥特點,以期為臨床實踐提供參考。
1.1 資料來源 以“飲”為關鍵詞,在第5版《中華醫典》中檢索飲病醫案。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內科學》[1]教材。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
1.3.1 納入標準 1)醫案符合飲病的診斷標準。2)醫案具有完整的癥狀、藥物組成。
1.3.2 排除標準 無效、重復醫案。
1.4 數據規范化處理 醫案中的癥狀依據《中醫癥狀鑒別診斷學》中的癥狀描述進行統一規范歸類[2]。脈象依據《中醫診斷學》教材中關于脈象的描述進行規范歸類,相兼脈象逐一分開統計。
中藥名稱依據《中藥學》教材統一規范歸類,偏僻未收錄者參照《中藥大辭典》[3]。
1.5 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采用頻數統計對所選醫案中的癥狀、脈象、藥物進行分析,篩選出高頻次癥狀、藥物。運用IBM SPSS Modeler 14.0軟件,選取關聯規則中最經典的挖掘模型——Apriori模型對脈象、藥物進行深入挖掘,規定最低條件支持度5%,最小規則置信度50%,最大前項數2,分析出飲病脈象之間的關系及核心藥對;運用IBM SPSS Statistics 19.0軟件進行系統聚類分析,挖掘出飲病的核心癥狀及核心用藥組合。
本研究共納入醫案254則,主要引自《先哲醫話》《吳鞠通醫案》《邵蘭蓀醫案》《張聿青醫案》《叢桂草堂醫案》《臨證指南醫案》《王旭高臨證醫案》《丁甘仁醫案》8本醫籍,涉及癥狀77種、脈象19種、藥物264味。
2.1 癥狀統計分析
2.1.1 高頻次癥狀頻數分析 通過對納入醫案癥狀頻數進行統計分析,篩選出前20位高頻癥狀,前兩位為咳嗽、氣喘,出現頻率均在10%以上,可以考慮為飲邪停于上焦犯肺的主要癥狀;其次為心下痞、嘔吐,出現頻率均在5%以上,可以理解為飲停中焦胃脘的主要癥狀;其次為咳痰、脅痛、頭暈等,考慮為飲病的常見兼癥。見表1。
2.1.2 高頻次癥狀聚類分析 通過對飲病醫案高頻癥狀進行聚類分析,依據樹形圖對藥物進行分組,當藥物分為5組時得出飲病醫案中癥狀組合比較有意義,具體分類結果及各組癥狀見表2。

表1 飲病醫案高頻癥狀頻次統計表Tab.1 Frequency statistics of high-frequency symptoms in medical cases with yin diseases

表2 飲病高頻癥狀聚類分析分組結果Tab.2 Clustering analysis results of high-frequency symptoms with yin diseases
2.2 脈象統計分析
2.2.1 脈象頻次分析 將飲病醫案中的脈象逐一拆分為單個脈象進行頻次統計,結果顯示,弦脈出現頻率最高,占35.61%;其次為沉脈,占22.93%;其后為滑脈、細脈、濡脈等。見表3。

表3 飲病醫案脈象頻次統計表Tab.3 Frequency statistics of pulse condition in medical cases with yin diseases
2.2.2 脈象關聯分析 采用關聯規則對拆分后的脈象進行挖掘分析,結果顯示脈弦和脈沉關聯性最強。見圖1、表4。

圖1 飲病脈象關聯分析網絡圖Fig.1 Network diagram of yin diseases pulse condition correlation analysis
2.3 藥物統計分析
2.3.1 高頻次藥物頻數分析 對飲病醫案中的藥物進行頻數統計,結果顯示,茯苓、半夏出現頻率較高,分別占10.01%、8.18%;其次為桂枝、陳皮、干姜、苦杏仁等。見表5。

表5 飲病醫案高頻藥物頻次統計表Tab.5 Frequency statistics of high-frequency herbs in medical cases with yin diseases
2.3.2 高頻次藥物關聯分析 采用關聯規則對飲病醫案中的藥物進行配伍分析,規定最低條件支持度10%,最小規則置信度60%,最大前項數(藥物數)5,關聯分析網絡圖顯示,半夏-茯苓關聯性較強,同時出現的頻次達123次。通過關聯規則分析得出80條有效規則,對藥關聯性較強的組合為:半夏+茯苓;3味藥關聯性較前的組合為:半夏+茯苓+陳皮、半夏+茯苓+桂枝、半夏+茯苓+干姜;4味藥關聯性較前的組合為:半夏+茯苓+白術+陳皮、半夏+桂枝+干姜+五味子、半夏+茯苓+陳皮+桂枝。見圖2、表6-8。

圖2 飲病常用藥物關聯網絡圖Fig.2 Network diagram of yin diseases herbs correlation analysis

表6 高頻藥物對藥組合Tab.6 Combination of pair drugs in high frequency herbs of yin diseases

表7 高頻藥物3味藥組合Tab.7 Combination of 3 high frequency herbs of yin diseases

表8 高頻藥物4味藥組合Tab.8 Combination of 4 high frequency herbs of yin diseases
2.3.3 高頻次藥物聚類分析 對飲病醫案涉及中藥排名前20位的高頻藥物進行聚類分析,挖掘其核心組方用藥規律,藥物聚類分析結果顯示20味高頻藥物可以分為3類,見表9。

表9 飲病高頻藥物聚類分析分組結果Tab.9 Clustering analysis results of high-frequency herbs with yin diseases
通過對第5版《中華醫典》中飲病醫案進行數據挖掘研究,分析其核心癥狀組合及核心用藥組合,可以歸納總結出飲病的證候特點及治法用藥特點,現討論如下。
3.1 證候特點分析 癥狀聚類分析得到5類核心癥狀組合,C1癥狀聚為一類,可以考慮為飲邪侵犯肺腎的主要癥狀,飲邪犯肺,肺氣不利,宣發肅降功能失常,導致津液氣化不利,變生痰涎留積于肺,進一步阻礙肺氣,加重呼吸不利出現咳嗽、咳痰,甚至胸悶、氣喘;停痰水飲匿伏于上焦肺部,風寒邪氣外客或勞累體倦導致正氣不足,均會誘發觸動匿伏之痰飲,痰飲隨氣逆上升,兩者交互搏結,阻塞于呼吸氣道,氣道狹窄,痰飲壅聚,呼吸喘促發為哮喘;腎為水臟,下焦腎陽不足,不能攝納水液,水飲邪氣上逆射肺,可以加重氣機不利,導致咳嗽、哮喘等癥加重;水液泛于下焦者,會導致腸腑氣機不利,出現腹脹腹滿,甚至肢體腫脹。C2癥狀聚為一類,考慮為飲邪侵及胸脅、胃腸的主要癥狀。肝經經脈上貫胸膈布于脅肋,水飲邪氣留積胸脅,導致經氣不利,不通則痛,引發脅肋作痛;水飲下流于腸腔,停留日久而不下滲,與腸氣相擊,可聞及腸鳴。C3癥狀聚為一類,考慮為飲停心下的主要癥狀。水飲停聚困阻中焦,導致氣機不利,胃脾升降失和,濁陰上逆出現惡心、嘔吐;清陽不升,水谷精微物質不能上濡清竅,出現頭暈不適;中焦氣機痞澀,故而心下痞滿脹痛;若水飲邪氣,乘氣機逆亂,上凌于心,遏阻心陽,可以出現心中悸動不安。C4癥狀為飲邪侵犯胸脅的常見伴發癥狀。風寒邪氣外客胸脅,引動停痰伏飲,兩寒相感,困遏胸陽,氣機痹阻,出現胸部疼痛,伴見惡寒等外感表證。C5癥狀組成為飲邪留伏心下的常見伴發癥狀。水飲停積于心下,飲性陰寒,冰伏日久,寒氣注入背部,局部失于溫煦濡養,所以感到背部寒冷[4];飲邪困阻脾陽,脾胃無力運化腐熟食物,留積于內,氣機痞澀,出現食欲不振,或進食后胃脘脹滿不適。
3.2 脈象特點分析 頻數統計結果顯示弦脈出現頻率最高,考慮為飲邪致病的主病脈。《簡明中醫詞典》中指出痰飲病史由于機體內過量水液不得輸布運化,停留或滲注于某一部位而產生的疾病[5]。飲為津液不歸正化的病理產物,一旦生成容易阻礙氣血運行,致使氣機痞塞,津液不能正常濡潤充養血脈,脈道失于濡潤、滋養,故而化生弦象[6];且飲為陰邪,其性陰寒,容易損傷阻遏陽氣,致使脈道失于溫煦,脈道拘急而見弦脈。
3.3 用藥特點分析 藥物聚類分析得到3類核心藥物組合,用藥以溫陽化飲為主,遵循了“溫藥和之”的治療大法。C1方考慮為小青龍湯化裁。桂枝味辛,性偏溫,可以助陽化氣,調和營衛,臨床多與麻黃相須配伍使用,用于發汗解表,驅散外感風寒邪氣;干姜味辛,性熱,可以溫中助陽,祛除諸經寒氣;五味子藥味酸甘,藥性溫潤,可以收斂肺氣,定喘止咳而不傷陰;干姜、五味子配伍,辛溫酸斂并用,調暢氣機升降;白芍藥性酸苦,微寒,具有養血斂陰,固護津液的功效;甘草味甘,藥性中和,生用者偏于清熱解毒,炙用者偏于補益,健脾和中。白芍、甘草合用酸甘護陰。諸藥合用溫肺化氣,蠲飲散寒,以方測證,用于治療水飲內停,上射犯肺引起的咳嗽、咳痰、喘息、氣短等癥[7-8]。C2方考慮為四君子湯合真武湯化裁。人參甘溫,健脾益氣,養胃和中;白術藥性苦溫,具有燥濕和中,健脾益胃的功效;茯苓性味甘淡平和,可以利水滲濕,健脾寧心安神;3味藥合用取義“四君子湯”可以健脾益氣化飲[9]。生姜性溫味辛,可以升陽益胃,溫中散寒止嘔;附子藥性辛溫大熱,峻補真陽,補命門真火,是“通十二經純陽之要藥”,與白術、茯苓、生姜合用,法取“真武湯”以溫補脾腎,利水化飲[10];半夏與陳皮是理氣化痰的常用對藥,半夏辛溫,降逆止嘔,長于溫化寒痰,陳皮藥性苦溫而燥,可理氣燥濕健脾,尤善理中焦寒濕之氣滯;澤瀉品性甘淡,與茯苓合用,能滲濕利水消飲,引水液從小便而去[11];枳實藥性辛苦,善于破氣消痞利氣,消除積滯脹滿。諸藥合用可以健脾補腎,溫陽化氣,利水消飲,主治脾腎陽虛所致水飲內停證。C3方考慮為治療水飲侵犯中上兩焦的常見加減用藥。旋覆花性溫,味辛苦咸,溫通下氣,行水導痰,尤善疏通肝絡氣機,緩解脅肋疼痛不適;紫蘇子亦主下氣,長于降瀉肺氣,消痰順氣,減輕喘咳氣逆引起的胸膈不利;化橘紅具有理氣寬中,燥濕化痰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療咳嗽痰多而無熱象的寒痰、濕痰咳嗽[12]。苦杏仁性苦質潤,善于宣降肺氣止咳平喘,是治療咳痰喘息的常用要藥[13]。薏苡仁性味甘淡,既可以培中健脾,又可以利水滲濕,常用于治療脾虛水腫、小便不利等癥[14]。
綜上所述,飲邪致病容易阻遏陽氣,導致氣機失調,引起津液代謝失常,臨床癥狀可涉及上中下三焦,選方用藥以溫陽化飲為主,如小青龍湯、真武湯等,遵循了張仲景“溫藥和之”的治療大法。但本研究中飲病醫案的數據挖掘納入醫案數量較少,僅對癥狀、藥物進行了獨立的數據挖掘,缺乏對證型和藥物之間規律的深入挖掘,研究結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