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月曉 朱雪花/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農業農村局
朱 琳 張 青/蘇州市農業科學院
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黃埭高新區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規劃建設核心區范圍位于相城黃埭高新區現代農業園區內,北臨望虞河,東靠西塘河,南側為蘇州繞城高速,西側是京滬高速,主要涵蓋高新區馮夢龍村、旺莊村和西橋村。黃埭高新區以馮夢龍村打造全國廉政文化教育示范基地為契機,圍繞農業提質增效目標,從產業融合發展、農田基礎設施建設、農田環境保護以及土地整治與綜合利用等方面進行規劃設計,打造以生態綠色農業為基礎、以科技創新為支撐、以文化傳承與創意為紐帶、以江南水鄉為特色、以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目標的鄉村振興示范引領項目。
黃埭高新區2018年被農業農村部列入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創建名單以來,將先導區創建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培育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主要舉措和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然要求,多措并舉大力推進
完善先導區發展詳細規劃,科學優化產業布局。先后編制完成了《馮夢龍村農文旅融合發展總體規劃》《馮埂上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規劃》《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先導區一期規劃》《張埂上、石橋頭美麗村莊建設規劃》,將馮夢龍文化元素融入田園風貌、布局形態、功能設施、產業發展等各個方面,加快發展文化、生態、休閑、觀光與農業結合的融合業態。2018年11月,馮埂上入圍“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第三批試點村莊”,規劃分別獲評“江蘇省第五屆紫金獎建筑及環境設計大賽”“蘇州市文化創意設計大賽建設及環境設計大賽”一等獎。同時,突出馮夢龍文化設施的規劃建設,先后建成馮夢龍故居、紀念館、四知堂、農耕文化園、夢龍清風園、開心農場、百果園、智慧大棚等基地,馮夢龍村獲評“江蘇省三星級鄉村旅游區”。
積極推進先導區各項工作,提升農業基礎設施。一是厚植鄉田生態。鄉村之美,美在鄉田;鄉村之富,富在鄉農。相城區始終把富民增收放在首位,堅持以發展特色農業為基礎,形成“一產三產主導,二產延伸”的發展模式。建成林果、水稻、養殖3個“千畝基地”,先后引進紅心獼猴桃、東魁楊梅、翠玉梨、藍莓、黃桃等水果品種,通過認證的綠色農產品3個,新巷水果、春申湖大米獲評“全省優質水果銀獎”及“蘇州名牌產品”。加強生態治理,大力推進河道清淤、護岸綠坡、生態綠廊等工程,實施垃圾分類和資源回收處置,實現生活污水治理全覆蓋。打造蘇式韻味鄉村,鋪設村級道路6公里,建設生態停車場10個,建成三星級康居自然村13個,積極打造市級特色田園鄉村示范點,不斷豐富田園鄉村的新內涵。二是營造鄉風文明。以馮夢龍文化中的清風正氣涵養鄉風文明,打造村民精神家園。根據民意制定村規民約,落細落小鄉風文明準則,整理馮夢龍修身齊家名言100句,征集“好家風好家訓”,印制后送進每家每戶。通過村民代表會議,廣泛推選“文明家庭”“愛心戶”“好媳婦”“好鄰里”等鄉風文明典型。積極創作生動形象的文藝作品,組建“馮夢龍山歌隊”,每月舉行“馮夢龍村大舞臺”活動,積極營造文明和諧的氛圍。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結合基層治理網格化,采取“支部+網格”的模式,將黨建服務點設在網格上。組建村民義工隊伍,設置法治宣傳崗、環保宣傳崗、文體活動崗等鄉風文明崗,開展法律援助、愛護家園、幫困扶弱等一系列志愿服務活動。三是打造鄉廉品牌。結合基層黨建和全面從嚴治黨要求,精心打造“夢龍清風”特色廉潔文化品牌。以節為媒,借節傳廉,舉辦美麗鄉村健康行、馮夢龍文化旅游節、馮夢龍短篇小說征文大賽、馮夢龍學術研討會、馮夢龍山歌會等活動。根據馮夢龍生平事跡和民間傳說,合作改編拍攝電影《馮夢龍傳奇》。收集整理馮夢龍清廉典故,編寫了《馮夢龍經典名言注解》《中國古代廉吏故事》等廉政教育圖書。積極發揮馮夢龍文化當代價值,推動成立市馮夢龍研究會。借力市委黨校人才、科研、智力優勢,打造市委黨校馮夢龍村現場教學基地,引導和激勵廣大黨員干部見賢思齊、勤廉為民。加強與高校院所合作,設立中國社科院馮夢龍研究基地、省民協馮夢龍采風基地、復旦大學教學實踐與馮夢龍研究基地。
加強招商引資,建設農文旅配套項目。積極引進高科技農業企業,重點發展功能水稻、特色林果產業,通過規模化經營、品牌化打造來提升農產品品質。引進夢龍米業等投資經營主體,中硒旅富硒功能水稻、鼎農中醫水稻等項目也已達成初步意向。先導區的創建與廉政文化示范點建設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先導區以馮夢龍文化作為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切入點,依托全國廉政文化示范點、全國創新創業示范基地,帶動先導區現代農業發展,進一步促進農文旅融合發展。結合馮夢龍文化,鼓勵發展采摘、農事體驗等多種形式活動,引導發展農家樂、民宿、共享農莊等休閑農業,實現農村產業高度融合。大力推進馮夢龍紀念館等農文旅項目建設,目前已建成馮夢龍農耕文化園、馮夢龍紀念館、馮夢龍故居、馮夢龍書院、廉政文化培訓中心、四知堂,山歌館、賣油郎油坊、青年旅館、清風園露營基地、特色民宿等項目正在建設中。
在黃埭高新區發展中,建議進一步整合資源,形成合力,按照“做優一產,做實二產,做強三產”工作思路,打造具有蘇州特色的鄉村振興新樣板
高標準推進農業基礎建設。以發展高效循環生態農業為目標,集中連片推進先導區農田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打造田塊規整、土壤肥沃、排灌方便、道路暢通、生態優良的高標準農田,進一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升一產“硬實力”,促進農民增產增收。實施智慧農業提升工程,綜合運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現代技術,構建“云上農業+智能農業”信息平臺,實現農業生產智慧管理、農產品品質溯源、大數據精準分析、掌上農業應用、農業綜合服務智慧功能,延伸產業鏈、優化供應鏈、提升價值鏈,精準助推農業效益顯著提高。
高質量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突出馮夢龍文化載體建設,改建農耕文化園、黃公蕩生態園,建成馮夢龍書院、油坊文化館、山歌文化館、廉政文化培訓中心、好人館、黨建服務中心、國際青年旅社、主題民宿、雞欄咖啡等特色項目,重點推動生產性、生活性、自然性景觀的整體塑造。精心舉辦中國農民豐收節、馮夢龍文化旅游節、采摘節等農事節慶活動,推出美麗鄉村休閑游、農業科普教育游、名人文化體驗游等精品旅游線路。大力弘揚馮夢龍廉潔文化精髓,爭創全國廉潔文化教育基地、全國村官培訓基地,拓展廉政教育培訓功能,吸引廣大黨員干部走進馮夢龍村參與教學和實踐,更好地發揮馮夢龍本土文化在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中串點、連線、帶面作用,努力將馮夢龍村建成名人文化園、生態農耕園、旅游休閑園、廉教清風園“四園一體”的鄉村振興新樣本。

高起點引培新型經營主體。圍繞水稻、林果兩大特色基礎產業,積極洽談和引進鼎農中醫等農業項目,通過集約化建設、高效化種植、市場化經營、品牌化打造,加快構建專業團隊、家庭農場、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揮引領示范作用。以馮夢龍村全國農村創新創業人員培訓基地創建為契機,加快農業創新創業平臺載體建設,加強與農業科研院所合作,引進現代農業高層次人才,打造以創新創業孵化、水稻科技研發、農業展銷服務為一體的“互聯網+農業”眾創空間,促進創新資源和創業要素加速聚集。
高效益延伸農業產業鏈條。充分依托優勢產業和特色資源,在先導區及周邊輻射區培育發展稻米、果蔬、油料、糕點等精深加工產業,傳承發展黃埭西瓜子、黃埭掛面、東橋草席等傳統手工業產業,扶持發展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健飛腸衣有限公司肝素鈉(初品)、成品腸衣等科技農產品加工產業,引導企業加大科研投入,延長產業鏈條,提升農產品品質和附加值。通過自建平臺、借助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等形式,抓緊搭建以馮夢龍文化為品牌的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推進馮夢龍村電子商務示范村建設。以富農、惠農、便農為出發點,開展農民綜合性合作社試點工作,整合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企業、種糧大戶等涉農資源,通過開展科技合作、生產合作、供銷合作、信用合作等方式,完善服務載體,豐富服務手段,拓展和優化農業綜合服務。
高品位提升田園鄉村品質。加快推進馮夢龍村馮埂上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繪制“鄉村如畫,田園如歌”江南好風光。加快推進楊家灣、潘陽港、周步港南段等河道生態治理,強化村莊環境衛生長效管理,構建“天人共美、相生共榮”生態共同體。持續推進馮夢龍鄉風文明建設,打造“德潤人和、文化人賢”精神新家園。
此外,整合各條線的財政涉農資金,在不改變資金用途和管理要求的基礎上,統籌使用各項涉農資金,用于先導區項目建設,完善先導區供水、供電、道路等各項基礎設施。圍繞先導區建設出臺相關政策措施,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