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云/江蘇省如東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農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體,是鄉村振興的主要參與者、建設者和受益者。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程中,廣大農民迫切需要政策、技術、管理、信息、技能的化育,以提升綜合素質和生產經營能力。近年來,江蘇省如東縣積極探索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路徑,不斷提升農民綜合素質和生產經營能力,取得良好成效。
緊貼需求,提高農民參與積極性。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最為根本的是貼合農民的實際需求,這樣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在籌備辦班的時候,針對不同地區、不同農業經營主體,開展廣泛深入的調查研究,走村串戶,在田間地頭與基層農技人員、村組干部、農民反復座談交流,及時掌握農民所思、所想、所求。在充分征求民意的基礎上,確定培訓內容和授課教師。根據家庭農場主、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農產品經紀人、“全托管”服務主體、龍頭企業業主、種養加經營等不同的主體,圍繞本土優勢主導產業、農業重大技術契合新形勢,定制培訓套餐,最大限度滿足職業農民的需求,提高培育的針對性和精準性。據統計,2017~2019年,如東縣共舉辦農業職業技能培訓班48期,參訓農民8072名,農民滿意率接近100%。如東縣河口鎮荷園村玉蘭飄香家庭農場徐霈婷,積極參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嘗試電商新模式,通過24小時在線直播銷售平臺賣出了農場所有的林下雞和雞蛋。

因材施教,激發農民濃厚興趣。選用省、市統一教材的同時,自主開發適合當地農民實踐的在線學習課件,鼓勵教師編寫適合如東農業生產實際的講義,開發實用、通俗易懂的多媒體學習課件。教學內容豐富多彩,教學方式新穎別致。通過田間基地觀摩,手把手教、面對面學,實現了“理論與實踐、動口與動手、技術與生產”的有效對接,增強了農民培訓的示范實效性,激發學員的學習興趣。除了在縣城集中辦學外,還把培訓班送上門,讓培訓成為農民家門口的課堂。此外,針對90后新型職業農民特點,開發出適應年輕人喜好的課程,達到了令人滿意的效果,為農業經營者輸送了新鮮血液。如東縣馬塘鎮尊三村10組的苴東家庭農場主顧維軍,把培訓學到的知識,運用到農場管理中。1600多畝農場,利用無人機進行田間觀察,運用成像對700多塊地進行色塊標記管理,每塊地的位置、面積、被流轉農戶信息、流轉費標準一一錄入管理系統。借助紅外攝像頭成像,觀測田間病蟲害,無人機精準變量噴灑農藥,2019年純效益近80萬元。
土洋結合,形成較為完整的農民培訓化育體系。專職教師通過圖文并茂的課件、生動活潑的語言、栩栩如生的案例,給農民授課,廣受好評。在中央、省組織的教學資源評比活動中,《二化螟的發生與防治技術》視頻獲省教學資源評比一等獎,《機插稻軟盤旱育秧技術》《機插稻移栽與大田苗期管理技術》在線學習模塊在全國教育教學信息化評選活動中獲獎。如東縣洋口鎮洋新糧食種植家庭農場主邵愛徐,對育秧技術到了著迷的地步。他從2013年開始嘗試機插稻商品化育供秧,目前育秧面積達20畝,可移栽大田2000畝,其育秧技術規范,育出的秧苗質量高,移栽大田活棵早,易于高產,成為遠近聞名的育秧高手。邵愛徐由被培訓對象,成為了走上講臺的專家。在他的帶動下,全村有了4個商品化育供秧基地。他還到新店、栟茶、豐利等鎮,幫助育秧戶解決技術難題,帶動了全縣的育秧水平提升。2020年4月,在蘇陜協作技術交流活動中,他把如東成熟的機械化育秧技術帶到了漢中市南鄭區,給當地農民傳經送寶,推動兩地農業協作發展。
對標鄉村振興戰略,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迫切需要建設一支高素質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短暫的培訓,學到的知識缺乏系統系統性,運用面還不廣;師資力量難以跟上需求;培訓有效性亟待提升。強化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培養造就一批扎根農村的新型職業農民是鄉村人才振興的關鍵。
形成化育農民與鄉村振興戰略共享機制。建立職業農民制度,讓職業農民優先享受用地、用電、金融、稅收、社會保障等扶持政策,讓更多的農業項目向職業農民傾斜。職業農民的認定作為省級、市級示范家庭農場評定的必備條件。實施高素質農民學歷提升計劃,推行高素質農民定制培養。優化資源配置,特別是通過市場配置,調動各種力量參與職業農民培育。強化培訓后的認定管理、跟蹤服務。建立健全與鄉村振興戰略人才培養的共享機制。
促進帶頭人骨干集群。注重農民外部化育的梯隊進階建設。農民文化底子不一、接受能力不一,每個個體所表現出的培訓教育效果截然不同。充分利用有限的化育資源,重點培育帶頭人。通過培訓,讓第一方陣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盡快掌握所需要的新技術、新技能。這一集群能起到一個“助教”的作用,他們會利用農民喜聞樂見的語言、行為和天然的同源性,把知識、技術、信息較為準確地傳達到農民中間去。
突破傳統單一培訓模式。農民培訓方式要緊貼農民需求,將線下與線上培訓有機結合,利用互聯網直播間,讓農民隨時隨地參加云學習。將課堂辦到田間地頭,如東縣利用邵愛徐的洋新糧食種植家庭農場作為實訓基地,讓農民動手參與現場育秧,直觀掌握新的育秧技術,真正做到了“過手不忘”。如東縣創新“四個課堂”培育模式,將傳統的室內“固定課堂”與“空間課堂”“田間課堂”和“基地課堂”有機結合,根據不同需求,分門別類開展培訓,充分滿足農民多樣化學習需求。
開發應時學習資源。圍繞“六?!奔Z食安全、生豬蔬菜等重要農產品生產、綠色發展以及疫情特殊背景下如何解決滯銷農產品等內容,開發應時課件。
統籌外部化育與內部化育。在注重外部化育的同時,加強內部化育、精神熏陶,積淀農民的綜合素養。借助農村有聲望的鄉賢,加強孝老愛賢、誠實守信、守望相助等優秀傳統文化化育,大力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努力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鄉村,轉化為農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自覺。以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映襯安居樂業的和諧家園。
推進農民由身份向職業轉變。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與進步,農民最終將成為一種職業。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就承載了這一轉變的使命。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熱愛農業、熱愛農村的情懷,愿意把農業作為事業的追求。通過化育,讓一批有文化、會技術、懂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活躍在希望的田野上。通過新型職業農民認定,讓農民真切體驗到幸福感和獲得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