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育任
(天津市天津醫院中華骨科雜志編輯部 天津300211)
插圖是醫學論文的重要組成部分,醫學期刊插圖與其他專業期刊不同,更加注重科學性和準確性,醫學論文所闡述的內容往往較為抽象和復雜,如:臨床研究中的疾病診治流程、手術操作步驟,基礎研究中細胞信號轉導的分子機制等,更加要求圖文并茂。一張好的插圖能夠起到一圖精全文的作用,提高論文的學術質量,增加可讀性。因此,插圖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出期刊的整體水平。
常見的計算機平面圖形表示方式包括位圖和矢量圖。位圖是由一系列像素點所組成的圖形,常見于點陣圖及像素圖,常見格式包括 jpg、tiff、bmp等,由于依賴終端分辨率、圖像模糊、存儲方式復雜等因素制約,已經不能滿足醫學期刊出版的需求;矢量圖,也稱向量圖,是由一系列曲線和顏色信息組成,構成元素為點、線等,常見格式包括 cdr、ai、svg等,有別于位圖圖片,具有無限放大后不失真的特點,可完整保留原有色彩和形狀輪廓,有利于提高圖片印刷后的清晰度,且文件小,利于傳輸,因此多應用于高水平醫學期刊中統計圖、流程圖和細胞分子機制圖等[1]。
有研究顯示,目前國內大部分科技期刊插圖質量在清晰度、準確度和可讀性方面仍存在較大差距,91.8%的論文中包含矢量插圖,但約 40%以上的矢量圖內部線條清晰度低,文字出現鋸齒化現象,約 15%期刊全刊矢量圖文字字體不一致,大小不合適[2]。矢量圖種類多樣、編輯處理過程較為復雜,需要編輯熟練掌握編輯加工軟件,同時規范統一的編輯處理流程。而且與作者的有效溝通也是十分必要的,否則容易出現后期反復修改和校對的情況,導致工作量增加,降低編輯工作效率。
本文結合醫學論文中矢量圖的應用,詳細闡述矢量圖編輯處理流程,以期為醫學期刊編輯工作者提供矢量圖編輯的系統方案,促進論文插圖質量的提升,提高期刊整體水平。本文將圍繞插圖的選擇與獲取、不同類型矢量圖編輯加工流程以及制作規范 3方面進行闡述。
醫學論文中常見的矢量圖包括柱圖、散點圖、線圖等統計圖、流程圖以及細胞分子機制圖。插圖應盡可能保留能夠精確表達文章核心內容或數據、關鍵步驟以及需要具象化的抽象內容。對于需要編輯的以上類型插圖,均需要與作者溝通獲得矢量圖文件。PDF是目前常用的矢量圖文件格式,圖內所包含的文字和線條均可以在 Adobe Illustrator(AI)軟件中進行任何形式修改,目前幾乎所有軟件都可以輸出PDF格式的文件[3]。
應重點核查插圖內容的質量,確保插圖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后,再進行后續編輯加工,避免徒增工作量。通過矢量圖縮放不失真以及圖內所有元素均可以矢量軟件進行修改作為參考標準,判定插圖是否為矢量圖。對于不符合矢量圖標準的插圖,應及時與作者溝通,要求其重新提供符合要求的插圖。
首先根據矢量圖所表達的內容,結合論文版面,粗略確定矢量圖畫布大小,即半欄圖或通欄圖,如為組圖,則需要首先確定整體高度,再根據實際內容規劃和調整內部圖片的大小和排布,力求均衡、和諧、美觀。在后期處理的過程中,根據插圖內元素,如文字和圖形的實際大小對插圖尺寸進行微調。
目前矢量圖編輯軟件種類繁多,以 AI最為常用,關于軟件工具、面板功能的使用及操作方法等多有報道[4]。
2.2.1 文字及線條的調整
醫學是科學而嚴謹的,應首先與作者確認文字的準確性。確定插圖大小后調整文字大小,通過“文字”—“字體”/“大小”,改變文字的字體及字號,通過“填色”功能,調整文字顏色,如期刊為紙質版,則需采用 CMYK色彩模式,調整文字顏色為單色 K=100。調整線條粗細時,選中需要調整的線條,在上方“描邊”工具欄內選擇合適的大小,通常統計圖線條粗細 0.25mm 為宜,同樣調整描邊顏色為 K=100。統計圖坐標軸如有量化刻度,應在頭端與尾端文字與刻度對齊后,使用“窗口”—“對齊”彈出對齊工具進行水平與垂直分布對齊,同時坐標軸需行封閉處理,原點處坐標刻度可省略。
2.2.2 圖形及顏色的調整
醫學論文的插圖除具備科學性外,應盡可能保證美觀、簡潔,切不可過于鮮艷絢麗有失莊嚴。可根據AI軟件自帶比色板進行顏色設計,也可根據顏色協調規則,可采用同一色系或對比色進行顏色搭配,建議同一篇文章內圖形色彩盡量保持一致。在色塊選擇完成后,借助“吸管工具”,對同一類別的圖形進行顏色快速格式化。如圖 1所示,左側圖為原始位圖圖片,右圖為制作后的矢量圖,可明顯看到圖像清晰度、文字規范統一、顏色搭配以及圖表自明性等方面均有較大程度改善[5]。

圖1 原始位圖與制作后的矢量圖比較Fig.1 Comparison between original bitmap and produced vector illustration
2.2.3 復雜矢量圖的編輯處理
流程圖及分子機制圖等復雜矢量插圖在制作過程中應反復與作者溝通,確保插圖內容準確、精煉、符合科學原理。同時,在版面設計及色彩搭配過程中應格外注重簡潔、美觀,以呈現完整的視覺效果。
對于簡單圖形聯合使用“矩形工具”“橢圓工具”“多邊形工具”“Sharper工具”快速繪制,對于復雜圖形,可配合使用“鋼筆工具”“錨點工具”與“曲率工具”協同完成。圖 2所示為骨質疏松椎體壓縮性骨折椎體強化術后鄰椎骨折危險因素,分為4大因素,且每一因素均包含子項,同時要保證結構緊湊,因此進行如下排版設計和顏色搭配[6]。

圖2 鄰椎骨折危險因素示意圖Fig.2 Schematic diagram of risk factors for adjacent vertebral fracture
在繪制復雜矢量插圖的過程中,應注意合理利用軟件的圖層功能,從底色到文字逐層遞進,分層編輯,對于暫不編輯的圖層,可以勾選圖層左側的“鎖定”選項,以避免編輯過程中的誤選與移動。圖 3為使用AI軟件制作處理后骨轉移瘤系統性分子靶向治療的分子機制流程圖[7]。

圖3 分子機制流程圖Fig.3 Flow chart of molecular mechanism
最后,為了便于后續編輯以及排版等工作,建議將矢量圖統一保存為 PDF格式,還可以控制文件大小,節省存儲空間。
為了確保期刊矢量插圖的樣式統一與協調,避免插圖所用文字的字體、大小或線條的粗細、顏色不統一,通過“窗口”—“動作”,對文字和線條的參數進行同步錄制及保存,便于再次處理同樣的文字或線條時直接讀取記憶參數。但應注意的是,插圖的顏色模式需與錄制過程中的標準顏色模式相統一,否則容易出現顏色差異,例如在CMYK模式下設置的K=100黑色,在 RGB顏色模式下通過相同的動作執行操作則會得到 C=78,M=82,Y=83,K=67。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圖表的“自明性”,例如柱狀圖或折線圖等矢量插圖,在后期編輯加工過程中,應標明關鍵點數值,使讀者一目了然,便于進行組間比較。同時,橫縱坐標名稱也應盡量標注完整,避免使用英文,使讀者能夠通過插圖清晰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準確內容。
醫學論文中的優質插圖有利于輔助作者更加直觀闡述其科研成果、表達學術觀點,有助于提高醫學論文的可讀性,提升期刊整體質量。規范矢量圖的編輯處理流程,是現代醫學期刊編輯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在期刊編輯工作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本文通過介紹醫學論文中矢量圖的編輯處理流程,有效解決目前矢量插圖在處理制作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為進一步適應數字化出版與提升插圖質量提供工作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