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玲玲 張瑋琨 孔祥君 聶振華
1天津中醫藥大學,天津,300193;2天津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皮膚科,天津,300120
臨床資料患者,女,48歲。右下肢散在紅色丘疹、結節、部分破潰結痂反復發作3年余。患者3年前無明顯誘因右下肢出現綠豆大紅色丘疹、結節,無明顯自覺癥狀,未予重視,后皮損自行破潰、結痂,1個月后自愈,遺留色素沉著。6個月后右下肢再次出現類似皮疹,就診于當地醫院,用藥后癥狀好轉(具體藥物不詳)。近期皮疹再次出現,為明確診斷就診于我院門診。發病前無外傷史,自發病以來無發熱惡寒、體重無顯著改變,家族無類似疾病者。
體格檢查:系統檢查未見異常。皮膚科檢查:右下肢散在直徑0.5~1 cm的暗紅色斑丘疹、結節,沿Blaschko線分布,部分皮損中央壞死、結痂,周圍有紅暈,伴輕度壓痛(圖1、2)。

圖1 右下肢散在丘疹、結節,局部遺留色素沉著 圖2 右下肢屈側皮損中央壞死結痂,周圍有紅暈 圖3 淋巴細胞圍繞血管,呈灶性分布(HE,×100) 圖4 部分單一核細胞輕度異型性,可見大細胞(HE,×400)
實驗室檢查:血尿常規未見明顯異常。
皮膚組織病理示:淋巴細胞、炎性細胞大致呈楔形生長,以血管及附屬器周圍為著,最深處至皮下脂肪層淺層。在不等量正常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嗜酸粒細胞及組織細胞的背景中,可見散在或簇狀分布的異型細胞,形態類似免疫母細胞樣(體積較大,3~4倍正常淋巴細胞大小,核漿比增大,胞漿嗜堿),部分異型細胞的單一核體積較大、核深染,可見“鏡影樣”雙核Reed-Sternberg細胞(簡稱R-S細胞)(圖3~5)。免疫組化:CD30(+)對應大細胞陽性、CD4(+)、CD3(+)、Ki-67約30%(+),CD8少數(+),CD20及CD79a陰性(圖6、7)。

圖5 真皮內淋巴細胞呈楔形浸潤(HE,×40) 圖6 CD30+(免疫組化,×400) 圖7 Ki-67約30%(+)(免疫組化,×400)
根據臨床表現、組織病理及免疫組化診斷為局限型淋巴瘤樣丘疹病(lymphomatoid papulosis,LyP)A型。
治療與隨訪:患者放棄治療,目前處于長期隨訪中。
討論淋巴瘤樣丘疹病(LyP)是一種慢性、復發性、低度惡性皮膚淋巴瘤。病因及發病機制尚不明確,可能與病毒有關。皮損好發于軀干及四肢近端[1],可自愈,愈后遺留色素沉著或色素減退斑。其臨床生物學行為良性,組織病理學呈惡性改變。組織病理分型目前分為ABCDE五型,A型又稱組織細胞型,是LyP最常見的組織病理類型,約占75%;B型又稱蕈樣肉芽腫(Mycosis fungoides,MF)型,浸潤細胞多呈腦回狀,具有親表皮性;C型為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型,真皮內可見片狀非典型大細胞浸潤,炎癥背景不明顯;D型為CD8+、CD30+的淋巴細胞親表皮浸潤;E型為非典型淋巴細胞親血管浸潤。除此之外尚有親毛囊型LyP、雙相性生長模式型LyP、親汗腺型LyP等特殊病理類型的相關報道[2]。
本病絕大多數患者愈后良好,5年生存率為100%[3],但有15%~20%的患者可以發展為MF、原發性皮膚CD30+大細胞淋巴瘤、霍奇金病、淋巴結的非霍奇金淋巴瘤[4]。目前的治療手段可以改善局部癥狀,但不能改變LyP的自然病程,也不能降低其轉化為淋巴瘤的風險,所以對于局限型LyP不需要特別積極的治療。對于年齡較大、皮損持續時間較長或出現較大的結節腫塊、克隆性T細胞受體基因重排檢測陽性的患者,除外禁忌證后必要時可以應用甲氨蝶呤、放療等手段治療以緩解病情,需要長期隨訪。本例患者特殊之處為病史3年,皮疹只反復發作出現于右下肢,未出現于身體其他部位,有沿Blaschko線分布的趨勢。發病原因不明,可能與黏附分子表達調控異常、局部某些細胞表面抗原激活過程出現異常等有關[5]。
考慮到CD30+并非LyP的特異性標志物,本病需要與下列疾病相鑒別[6]。急性痘瘡樣苔蘚樣糠疹:臨床表現與LyP很相似,但起病急、病程短、多發于兒童,不易出現較大的結節性損害,愈后留有痘瘡樣瘢痕,組織病理浸潤的少量淋巴細胞多為CD8+,缺少CD30+間變性大細胞。變應性皮膚血管炎:皮損好發于下肢,表現為反復發作的丘疹、結節、壞死,可伴有疼痛,嚴重者可累及內臟,愈后與受累程度有關,病理表現為白細胞碎裂性血管炎的表現。丘疹壞死性結核疹:發病年齡小,病情進展快,常伴有肺、淋巴結等部位的結核病,皮疹好發于四肢伸側,分批出現紅色丘疹、丘膿皰疹,周圍繞以狹窄的紅暈,以丘疹、壞死為主要表現,病理可見結核性肉芽腫改變。原發性皮膚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primary cutaneous anaplastic large-cell lymphoma,C-ALCL):與LyP分屬于皮膚CD30+淋巴增生性疾病病譜的兩端,老年人多見,皮損表現為直徑較大的結節、腫瘤或皮下腫塊,組織病理上為CD30+的不典型間變性細胞呈大片狀、非親表皮性浸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