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萌萌 王 蓮 李 薇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皮膚科,成都,610041
臨床資料患兒,女,4歲。因“全身紅斑、鱗屑伴瘙癢4年”于2016年4月就診于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皮膚科?;純撼錾蠹议L即發現其全身干燥、紅斑、鱗屑,就診于當地醫院,具體診治不詳,后患兒反復全身紅斑、鱗屑,伴明顯瘙癢,搔抓后滲液,全身皮膚干燥,進食牛奶后皮損加重。曾先后就診于多家醫院,先后診斷為“濕疹、特應性皮炎”,外用糖皮質激素、口服抗組胺藥物及中藥等治療后皮損好轉,但停藥后仍反復。患兒無吐奶、腹瀉、嘔吐等,頭發生長緩慢。父母體健,非近親結婚, 第一胎出生不久即死亡,具體原因不詳。患兒為自然分娩第二胎,智力發育情況與同齡人無明顯差異。否認家族性遺傳病病史,無類似疾病家族史。體格檢查:一般情況好,發育正常,系統檢查未見異常。皮膚科檢查:頭發、眉毛稀疏,全身皮膚干燥,口周皮溝加深,呈放射狀,雙手、雙足可見片狀、環狀或多環狀的紅色斑片,其周邊有小片灰白色“雙邊”鱗屑,部分鱗屑下有糜爛面(圖1)??谇患巴怅庰つの匆娒黠@損害,趾、指甲無受累。輔助檢查:血常規示嗜酸粒細胞絕對值0.55×109/L,IgE 234.34 IU/mL,肝腎功能、血糖、血脂檢查均正常;頭發光鏡下見竹節狀改變(圖2)。背部皮損組織病理示:表皮灶性角化不全,棘層輕度增生,海綿水腫,真皮淺層小血管周圍少量淋巴細胞及個別嗜酸粒細胞浸潤(圖3)。診斷:Netherton綜合征。治療:予規律使用保濕劑。

圖1 1a、1b:頭發、眉毛稀疏,口周皮溝加深,呈放射狀;1c、1d:雙手、雙足片狀、環狀或多環狀的紅色斑片,其周邊有小片灰白色“雙邊”鱗屑,部分鱗屑下有糜爛面 圖2 頭發呈竹節狀改變

圖3 表皮灶性角化不全,棘層輕度增生,海綿水腫(HE,×200)
討論Netherton綜合征是一種少見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疾病,由Netherton在1958年首先命名[1]。臨床特征包括魚鱗樣紅皮病、套疊性脆發癥(竹節狀發)和特應性體質。特應性體質包括濕疹樣皮疹、特應性皮炎、哮喘、瘙癢癥、過敏性鼻炎、血管性水腫、蕁麻疹、IgE升高和/或嗜酸粒細胞增高[2]。
Netherton綜合征多為女性,在臨床診斷的患兒中,大部分早期被誤診為 AD,本患兒即長期被誤診。Netherton綜合征的診斷主要依據臨床表現和相應的實驗室檢查,無明顯特異性的組織學改變,最常見的表現為銀屑病樣增生,有時表現為角層下或角層內裂隙,角化不良,真皮淺層血管擴張,真皮內中性粒細胞及嗜酸粒細胞浸潤等[3]。組織病理改變可為診斷及鑒別診斷提供參考依據。本例出生即發病,皮損表現為片狀、環狀或多環狀的紅色斑片,有輕度浸潤,其周邊有小片灰白色“雙邊”鱗屑,部分鱗屑下有糜爛面,口周皮溝加深,且呈放射狀排列,皮膚干燥,伴有外周血嗜酸粒細胞及血清IgE升高。毛發的損害為典型的“竹節發”,故可診斷為Netherton綜合征。
本病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Netherton綜合征的基礎治療主要為規律的使用保濕劑,局部短期使用中強效糖皮質激素、吡美莫司或他克莫司對濕疹樣皮疹可能有效,但是由于患者皮膚屏障功能的缺陷,藥物過度吸收從而導致不良反應增加[4]。有學者報道英夫利昔對于成人Netherton綜合征患者有顯著的療效[5],但兒童尚無應用該藥的相關報道。本例患兒予規律使用保濕劑,避免外傷及感染,皮損穩定,無明顯加重。
Netherton綜合征發病機制尚不明確,許多學者研究發現,與位于常染色體5q31-q32上的編碼表皮絲氨酸蛋白酶抑制劑(LEKTI)的基因位點 SPINK5 的突變相關,LEKTI的缺失導致蛋白酶的過度活躍,增強細胞間連接的細胞橋粒的過早退化和角質層蛋白質的水解,減少了角質層的黏附力和破壞皮膚的屏障功能,從而導致該病的發生[6],已報道有70多種致病突變[7]。對SPINK5的研究將會為Netherton綜合征的產前篩查提供依據,并為治療提供重要靶點。該患兒系留守兒童,父母在外務工,未能采樣行基因檢測。
本病例給臨床工作中帶來如下啟示:(1)患兒出生即發病,長期誤診,提示臨床醫生對該病的認識不足,在臨床工作中應仔細進行全面查體,提高對少見病的認識;(2)Netherton綜合征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疾病,產前篩查對于產前診斷和避免患病新生兒有著重要意義,需要我們進一步研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