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濤
燥為陰邪,易傷肺陰和胃陰,燥勝則干,燥邪為患,則常出現一系列以“干”為特點的癥狀。如犯于口鼻,則導致口鼻干燥,甚者干痛,口唇干裂出血,發熱惡寒等不適;如犯于肌表,則導致皮膚干燥、瘙癢、脫屑、皮疹、皸裂等不適;如犯于肺臟,則易出現干咳、少痰,甚則咯血等癥狀,一些慢性的呼吸系統疾病如老慢支等也容易在這個時候復發;肺與大腸相表里,燥邪侵襲可出現大便干燥密結、痔瘡出血等癥。防秋燥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多飲少言潤心肺
中醫認為,秋天對應人體的是肺臟,秋燥傷人易傷肺,此時應多喝水,不要等到口渴再喝。中醫有句名言“形寒飲冷則傷肺”,秋季天氣已經逐漸轉涼,還要忌寒涼之飲。干燥的秋天使人的皮膚日蒸發的水分在600毫升以上,所以,秋天必須補水。通常,秋季每天要比其他季節多喝水500毫升以上,才能保持肺臟與呼吸道的正常濕潤度,但要注意少量多次。此外,每天不停地說話還會傷氣,其中最易傷害肺氣和心氣,所以要注意“少言”。

●多吃清熱安神食物
處暑過后秋燥漸盛,為防止燥邪傷肺傷胃,可多吃一些滋陰潤燥食物,如梨、冰糖、銀耳、沙參、鴨子等養陰生津的食物,或黃芪、黨參、烏賊、甲魚等具有益氣之效的保健食物。另外,從養生的角度來看,處暑節氣適宜進食清熱安神的食物,如銀耳、百合、蓮子、蜂蜜、黃魚、干貝、海帶、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類及奶類,但這些食物一次進食不可太多。
●少吹空調,少開電扇
處暑時節早晚溫差較大,肺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很容易發作,也是高血壓病、冠心病、心肌梗死、中風等疾病的高發期。而經常吹空調、吹電扇,很可能引發肩周炎、頸椎病、痛風等毛??;還可能導致腹瀉、胃炎和腸炎等消化系統疾病。
●洗澡后盡快搽潤膚霜
晚上洗澡的時間不宜過長,水溫保持在39℃以下,防止水分和油脂因過熱而流失。洗澡后趁皮膚還未全干時,應立刻涂上滋潤皮膚的乳液或護膚品,使皮膚表面形成一層保護膜,幫助皮膚保持濕潤,防止皮膚水分揮發,從而有效減少皮膚干燥現象。
●多進行體育運動
可以選擇散步、騎車、體操、慢跑、跳繩等運動,程度以全身稍微出汗即可。運動的同時可適度曬太陽。曬太陽的時間宜選擇在傍晚,每次半小時左右,曬太陽時應選擇避風處。
通過適度的體育鍛煉和曬太陽,可以感受到室外陽光空氣的撫慰,提高人體對氧氣的利用率,以促進人體的血液循環,保持體內旺盛的新陳代謝,使皮脂腺、汗腺得到正常的分泌,以滋潤皮膚,防止皮膚干燥、瘙癢、脫皮等不適癥狀的出現。


秋天天氣轉涼,晝夜溫差大,機體調節機能很難適應這暴熱驟涼的變化。雖然有“春捂秋凍,不生雜病”之說,但秋凍也要因人、因時而異。尤其是老人、小孩,由于其臟腑之氣虛弱,抵抗力差,就需要特別注意。俗話說:“一場秋雨一場寒”,若遇秋雨,氣溫驟然下降,就不要再“秋凍”了,要及時增加衣物。同時要多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清新。以免燥邪入侵。
首先是頭部,秋季頭部不宜受涼,尤其不宜晨起洗頭,否則易受風寒。其次,頸部也要注意保暖,否則頸部血管收縮,不利于腦部供血,還易引起有肺部癥狀的感冒。第三,腹部保暖至關重要,因為肚臍皮下沒有脂肪,緊臨豐富的神經末梢和神經叢,對外部刺激特別敏感,容易被寒邪侵襲。肚臍一旦受涼,腹痛腹瀉在所難免;若長期受涼,泌尿系統疾病也容易找上門來。第四,關節應格外注意,若在陰冷、潮濕的天氣著裙裝,腿部會因風寒的襲擊而出現發涼麻木、酸痛不適等癥狀,久而久之會引起慢性風濕性關節炎。第五,腳部保暖保健康,因為腳是人體各部位中離心臟最遠的地方,所以人們常說“腳冷,則冷全身”,全身若冷,病邪就有可能乘虛而入。
入秋以后,對于糖尿病、干燥綜合征、老慢支等陰虛體質的病患來說,要特別注意防秋燥,必要時可尋求醫生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