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瀕
[摘 要] 科技圖書的出版凝結了作者和編輯的共同勞動心血,作者從學術角度出發,講明科學道理以及來龍去脈,編輯根據作者提供的稿件內容,根據讀者的閱讀習慣以及出版行業的各項規定,對作者的稿件內容進行進一步編排和文字加工,并合理安排圖標、公式、文字等各項內容。兩者的相互理解和密切配合才能成就一本優秀的科學著作。本文僅就作者與編輯之間如何通過分工與合作相互成就,最終出版優秀作品的過程進行探討。
[關鍵詞] 科技圖書出版 分工合作 編輯 作者
[中圖分類號] G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9-5853 (2020) 04-0048-06
Excellent Science Work Publishing by the Close Cooperation between Author and Editor
Li Bin
(China Science Publishing & Media Ltd., Beijing, 100717)
[Abstract] Science publications are the result of the painstaking efforts jointly made by both authors and editors. However, their roles are different. Authors provide the content to be published while editors further treat the content by way of formatting, language editing, re-arranging figures, tables or formulas etc., where necessary, in compliance with readers reading habits and in accordance with rules and regulations for publication. Furthermore,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authors and editors to cooperate closely in this proces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cess of publishing excellent works through divis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author and the editor.
[Key words] Science Publishing Division of labor and coopration Editor Author
人類自從發明了文字,無論是刻在書簡上還是印在紙張上,其上面記載的內容就是人類知識的傳承,同時也是教育的工具,這就是書。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是人類知識的有形載體。因此,書就是承載各種道理的有形之物。
“道”的含義在中國文化里內容十分豐富,通俗解析,“道”就是各種自然規律。“理”字原意是將璞玉加工成美玉的過程。科技圖書出版的過程,其實就好比是對一塊璞玉雕琢的過程。能否成為傳世精品,不僅取決于材質的優劣,更取決于雕刻師對材料的感知、理解和設計。作者提供的充滿科學道理的原始稿件,只有通過編輯的精心加工、編排、設計,才能成為被廣大讀者認可的精品。世上沒有不合格的作者,只有不合格的作品。
1 好的科技圖書源于對讀者的理解
在討論如何成就一本優秀科技圖書的時候,作者和編輯最不能忽略的是圖書作品的目標讀者。科技圖書出版本身的意義在于對知識的記載和傳播,而傳播的途徑只有一條,就是讀者的閱讀。被讀者忽略或者被討厭的作品,將達不到傳播的目的,那出版也就失去了意義。因此,重視讀者并理解讀者不僅是作者寫作的根本,也是編輯工作的核心。
1.1 科技圖書應該注重目標讀者群的確定
如果說文學作品注重作者本身的情感表達,藝術作品注重藝術家的激情釋放,社會科學作品注重哲學家對人類社會的臆想,讀者只能被動地去體會并接受作者的感受和表達而不能去影響或者選擇,那么科學作品則不同。科學作品是基于真理、公理和人類已知的科學知識,展示新的探索和科研成果,一切要以事實為依據,即使是假說也必須建立在符合現有知識邏輯的基礎上。教育讀本和科普讀本更不能隨心所欲、天馬行空地瞎編,一絲一毫都不能偏離科學的知識范疇。正是因為這些限制因素,讀者對科技圖書的選取就比文學藝術作品有了更高的要求——可讀性要好,知識點要足,編排要合理,內容要簡潔,圖表要適度,裝幀要漂亮,價格要公道,否則,就去買其他出版社的同類書了。
不同讀者對于同一本書的感覺可能是不一樣的:學生認為有點難,教授專家認為太容易,教師認為不夠系統,家長覺得書太貴,作者看自己寫的書覺得已經很不錯了,編輯看還有很多瑕疵沒法彌補……總之,從讀者角度看圖書成品,感覺會千差萬別。因此,科技圖書在開始寫作時就應該確定目標讀者人群,畢竟專業圖書不是誰都能看懂的。科技圖書對讀者的設計、對讀者的感知、對讀者群的確定,比任何其他學科都更重要,因為科技圖書必須保證目標讀者能夠讀得懂并喜歡讀。
1.2 對讀者群的認識決定經濟效益
科技圖書的讀者,除了直接讀書的最終讀者,還應該包括雖然不直接讀書,但卻是掏錢買書或向最終讀者推薦圖書的人,如學生家長、老師和輔導員、圖書管理員、政府機關的采購員、行業內的專家學者、網上的各種薦書者等。這群人可能簡單讀過書,可能是有銷售或者教學任務在身,也可能是被子女強迫掏錢,或被單位的團體需求所迫,總之,他們是除讀書者本人以外對圖書有直接經濟貢獻的群體。對他們來說,也許書名、封面、內容簡介、圖書折扣等更起作用。但作為重要的圖書消費群體,出版人不能忽視他們在消費時的感官需求及經濟承受能力。
所以,科技圖書的發行人員、市場營銷人員和書店銷售人員比任何人都更加期盼科技圖書編輯能夠策劃出版一本在同類知識和功能(教育功能、科普功能、高端領域等)方面超過其他同類產品,同時又能照顧到讀者群中各類角色需求的圖書。這樣的書,在內容上能獲得真正讀者的高度評價,在市場銷售表現上有良好賣相,在定價和銷售政策上能考慮到消費群體的實際承受能力。策劃出版這樣的書,應該是科技圖書編輯的追求。
1.3 理解讀者的最好方法是成為讀者
無論是作為科技圖書編輯,還是作為出版策劃人、圖書發行人、市場營銷者,要策劃好的產品,要將一本書賣好、宣傳好,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多讀書,特別是和自己的出版發行方向一致的圖書。也許有些書根本讀不懂,但依然要去感受每本書的邏輯內涵、策劃理念和精華所在,甚至缺陷。如果有機會,要和與圖書相關的讀者、作者、業內人員進行溝通,聽他們對于同一本書的不同感受和反饋,這樣對于行業內的任何從業者都是有益的。無論你是策劃編輯還是文字編輯,無論你是大區經理還是排版員,也無論你做國內市場營銷還是國際版權貿易,多感受圖書本身和圖書周圍的人,對策劃出版更好的圖書一定是百利無害的。作者和編輯要想成就一本優秀作品,感知讀者是基礎。否則,無論是作者的“道”,還是編輯的“理”都會成為無源之水。作品即使出版也可能根本就沒有道理。
2 作者“言道”是一本好書的核心價值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生萬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中國古代有許多關于“道”的形容。從現代社會的解釋來看,“道”就是自然規律,在現今的科技發展階段就是真理范疇的東西。從科學技術角度來看,無論是淺顯的“牛頓定律”,還是深奧無邊的宇宙科學,都是人類對自然界發生、發展、變化規律的總結。而在任何一個專業領域里,編輯都不如真正的從業科學家理解得深刻,了解得全面。因此很顯然,要出版一本具有科學價值的好書,作者的“道”必然是核心。所有一切外在的東西,包括文字、編排、圖表、裝幀等都是為了突出科學著作的核心內涵。
2.1 作者核心思想的體現需要編輯的溝通甚至參與
也許作者有好的科學理論體系,也許作者有重大的科學發現,也許作者有龐雜的實驗數據,也許作者是一個知識淵博的博物學家,但這些僅僅是成就一本好書的基本條件。基于編輯對讀者的了解,基于編輯對作者要呈現科研精彩的渴望,也基于科技界對科研成果核心的評價或者基于大學對某一課程的設計,科技圖書編輯應該在稿件形成初期就與作者進行溝通——從書的核心內容開始。原因不難理解,一本書不可能全部內容都是精華,那么從基礎部分到精華呈現需要一個邏輯發展的過程,這就是對圖書整體結構進行設計的原因。在稿件形成初期,編輯應該代表讀者與作者對話,告訴作者讀者想看什么以及怎么看才能看懂內容的精華部分。如果設計教材,編輯就是學生,應該告訴老師(作者),怎樣才能更容易地理解課程結構,并通過學習教材學到知識并通過考試。如果缺少這個過程,到交稿時再發現問題,退稿、返工的工作將會非常艱難和尷尬,更別提出版一本優秀作品。
曾幾何時,科技圖書的編輯還參與或部分參與研究機構的科學考察項目,那時候跋山涉水、登船遠航的隊伍中也能夠看到編輯的身影。編輯對科學家的理解會更加直接,情感上更有基礎,工作溝通也更加順暢。現在這種工作傳統在國內出版社已經看不到了。但是沒有了親身參與,沒有了深刻體會,編輯講話的分量就下降了。如果編輯的工作從資助費起步,從稿件交齊開始工作,其實成就一本好書的可能性就降低了很多。
2.2 作者的核心價值要貫穿始終
目前有些出版單位及編輯認為,作者交稿之后,只需要再看一次校樣,就可以等著圖書出版拿稿費了。有些出版單位的編輯甚至認為,書的定價、宣傳、銷售,都是出版社自己的事情,無需作者操心。這種看法其實不妥。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從一本書策劃出版那一天起,出版單位及單位內的每個環節,都應該不僅充分尊重作者的建議,保障作者的權益,同時,更應該充分挖掘作者在圖書以外的所有價值,注意利用作者現有及擴展資源,如作者在行業內的影響力,其對于本專業圖書讀者群結構及其閱讀習慣的了解,其同行關系群網等。這些資源對于成就一本好書,實現圖書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都非常有價值。出版社可以建立作者數據平臺,將這些資源按照知識服務的結構進行智能存貯和碎片化處理,以便于作者核心價值的充分利用。
3 好編輯成就好書要講“理”
俗語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但這句話基本不適用于科技圖書出版行業,對于文學藝術出版界倒很可能適用。找到一個名作家,莫言也好,齊白石也罷,基本上后期的編輯工作和市場收益都有了保障,因為名人作品的內容通常改動較少,而且還具有相當的市場號召力。科技圖書則不同,即使是知名作者、知名科學家,也不能保證稿件文字的正確性和市場號召力。越高深的東西,看得懂的人越少。雖然也有特例:在改革開放初期,科技大發展、全民學知識的時候,著名數學家陳景潤的《哥德巴赫猜想》一書居然賣了十幾萬冊。但據說那時全國能看懂這本書的也就幾十個人。有特例并不意味著奇跡總能發生。所以,科技圖書出版更適合另一個規律,那就是有好的作者僅僅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而成就一本好書,則要把長征走完。然而,這可能也是科技圖書從業者的樂趣所在。
3.1 編輯出版必須要守住底線
隨著我國出版行業的發展,國家對出版工作的要求越來越高。為了達到出版一本好書的終極目標,為了使工作事半功倍,編輯必須要在編寫階段就介入作者的創作,明確劃出出版禁忌的紅線,凡是觸碰這些出版紅線的項目,無論是多有名的作者,無論資助費、后期包銷數量多么優厚,都不能承接。這些紅線主要包括:與國家大政方針不一致,在意識形態上有重大偏差;涉及國家保密數據及相關內容;侵犯他人著作權;書中內容弄虛作假,科研數據不真實;有損國家形象,嚴重違背科學常識和道理。
當然,在科技圖書編寫、出版過程中還會遇到很多其他問題,但有上述問題的圖書項目如果無法改變,就應該立即停止推進,這也是編輯應該先期介入編寫過程的原因所在。
3.2 編輯應該成為好書的總設計師
科學技術知識是有完整的體系和嚴謹的內部邏輯關系的,因此,所有科技圖書的出版必須遵從科學知識的邏輯關系和呈現形式,不能如文學作品可以隨意修飾和跳躍。科學家在寫作過程中由于本人的基礎學問深厚,思維經常會在高精尖的范疇里跳動,多有忽視比如一些專有名詞的解釋以及一些科研工具(包括數理化知識和現代化設備)的說明。那么,編輯就要站在讀者的角度對這些內容進行及時修正和對作者進行提醒,要把作者飛起來的思維拉回到地面上。
編輯的另一個更重要的工作是與作者協商,對全書的內容結構進行設計。不同類型的科技圖書有不同的內容結構規律。金字塔型結構適合于反映科學研究成果的專著,道理要講透,精華部分要有光彩。火車軌道型結構適合于大學教材類圖書,全書每個章節必須環環相扣,有聯系又有遞進,同時與教學大綱要求相一致。很多大學教材虎頭蛇尾,前面內容非常重,越到后面內容越隨意越輕飄,給人后面的內容可以不學的感覺。在筆者看來,應該倒轉過來,前面的基礎部分可以輕一些,越到后面反而應該越精彩,這才符合教材的出版規律,也符合讀者(包括學生)的閱讀規律。當讀完一本書掩卷回味時,應該書中最精彩的部分在距離本書結束比較近的地方,這才能讓人有不忍釋卷的留戀感。
因此,編輯應該成為一本書的總設計師,在撰稿階段就應該根據該書的內容特點、作者想表達的核心內容、能夠看懂此書的讀者的基本結構等,給作者提出篇幅建議(這與后端的設計、生產、定價、營銷等都有很大的關聯性),向作者介紹成書的大概設想,比如開本、精平裝、定價范圍、印數的大致估計、出版社大概會把書發到哪些地方等,請作者盡量在此框架內進行書稿撰寫。到基本成書時,編輯還要與作者溝通,請作者在學術界或行業內通過自己的影響力對該書進行非官方的預熱推廣。
3.3 尊重出版規律才能事半功倍
也許有編輯會說,目前工作壓力這么大,每個編輯每年要編輯12—14本書,甚至幾十本書,考核指標不僅有品種,還有選題、年度回款、利潤、發貨、庫存、退貨等,這些都把人壓得喘不過氣來,根本沒有時間對每本書進行前期介入,跟作者仔細溝通。收到“齊清定”的稿件,能夠按照計劃出版就很不錯了。
聽起來上面的想法和言論滿有道理,現在的編輯的確工作壓力大。但上述所有前期介入的工作,如果沒有提前介入,后期都是要補充完成的,比如:稿件如果不符合選題意圖,完稿后也需要調整;內容如果經過審查存在問題,也需要作者修改;在設計和校對過程中發現問題,在成本計算方面出現偏差,資助費出現問題,都需要解決。一系列情況如果在前期介入,早期預防,可能就是一句話的事情,而到后期就可能發展成為大問題。所以,前期介入不僅必要,而且必須。以筆者的工作經驗來看,經過前期介入的稿件,后期從審稿到編輯加工、校對、設計、質量檢查、成本核算都會大大節省時間,而且更容易做出好書,產生較好的市場效果。換個例子,為什么雜志每期都能夠準時出版,那是因為關于稿件的工作,編輯都做到了前面。科技圖書編輯不妨也借鑒一下。
圖書的編輯環節,如選題論證、編輯審讀、專家審查、編輯加工、校對、質量檢查、藍樣復查等,之所以一個都不能少,歸根到底是為了保證圖書質量。在筆者看來,每一個環節的設立都是對其后環節編輯工作的前期介入。舉例來說,策劃編輯的工作是保證書稿對讀者有真正的實用價值,同時,在書稿進入編輯加工流程之前消滅掉諸如理論錯誤、思想錯誤、邏輯錯誤、結構錯誤等原則上的問題,這樣,后端流程就可以將工作重點放在消滅語法錯誤、錯別字、圖表的位置調整等一般性錯誤上。如此,每個環節都可以節省很多關于不確定錯誤的解決時間,提高效率。
筆者見識過也聽說過太多稿件經過多次審稿、多次校對都過不了關的事例,也見過圖書試排多個版面、設計多個封面作者都不滿意的情況,甚至還有出書后進行質量檢查發現依然存在原則性問題的個案。每個環節一次次地推倒重來,編輯焦頭爛額,費心費力且效果極差,仿佛給一件衣服反復地打補丁,目的就是能夠湊合著穿出來,這樣的成書很難成為精品。筆者以為,這主要是因為不懂編輯工作的道理、規律,沒有做好前期介入。
4 “道”“理”合一 成就優秀作品
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有許多優秀的、流芳百世的著作,其中不乏科學著作,比如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愛因斯坦的《物理學的進化》、霍金的《時間簡史》、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記》、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華羅庚的《數論導引》、錢學森的《工程控制論》等。這么多不朽的科學論著,卻很難查到這些書的編輯是誰。在知名編輯大家隊伍里,也鮮有科技圖書的編輯。究其原因,有行業對科技圖書編輯貢獻的忽略,但更重要的是,當一個好的科技圖書編輯、出一本好的科技圖書相當不容易。與社會科學、文學、藝術等領域圖書對編輯的要求相比,科技圖書對編輯的要求更高——不僅要掌握科學技術基礎知識,而且要不斷地學習,跟進不同科學學科的發展;而且對編輯的邏輯思維、文字功底也要求很高。
作者言道,編輯講理是科技圖書出版的規律。這就好比沒有璞玉的發現,就沒有玉雕精品的呈現。反之,即使有流芳百世的“和氏璧”,但無技藝精湛的雕刻師,再好的材料也變不成秦始皇的“傳國玉璽”。科技圖書出版的過程也是作者和編輯相互成就的過程。出版優秀的科技圖書作品正是“道”“理”合一成為道理的最終結果。而如何在科技圖書出版工作中追求“道理合一”的境界,則是科技圖書編輯一生要探索和追求的過程。這是因為編輯每天都要面對不同的作者,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理念和知識結構,因此,編輯在秉承圖書出版通行規律的同時,要不斷適應不同作者的行文特點及溝通方式,同時要有自己的編輯理念,雙方要在不斷的溝通中,將各自的知識和理念相互融合,達到彼此理解,相互適應的狀態。這里面包括對讀者對象的確定、對作品中知識結構的梳理、對作品核心部分的確定,作品中每一部分在整個作品中的作用和相互之間邏輯關系的搭建等,這些工作都是需要作者和編輯共同完成的。這就是“合一”的過程。這個過程形成了作品的靈魂,也就是未來讀者能夠看到的“道理”的形成。這之后才能討論最佳的表現形式、最合理的結構設計、最嚴密的內容審查和編排、最經濟的生產方式等問題,最終出版一本“最有道理”的科技圖書作品。
由此看來,科技圖書編輯比任何其他門類的圖書編輯在介入作者稿件工作方面都要更加深入。當然,圖書出版后,作者和編輯不能只關注銷售量,更要關注那些能夠看懂此書的讀者是否能夠買到并愛不釋手。編輯需要明白,在科技圖書的生產與銷售過程中,不同的參與人員對圖書產品的看法是不同的:作者對書如親生子女,關愛有加;編輯對出版的書如帶過的士兵,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有關愛但不再親切;讀者對書如朋友,因為緣分所以相識,因為有用所以閱讀;營銷人員對書如幼兒園老師對小孩子,誰家的孩子漂亮,誰家的家長能夠提供詳細的營銷材料誰就會受到偏愛;圖書銷售人員將書都視為商品,變現能力最重要。編輯明白了這個道理,就能在圖書出版過程中,明白如何與作者配合,盡量在圖書編寫設計過程中,在融合了作者科技思想的前提下,考慮到后期各個環節對圖書的需求,如讓讀者保持對圖書的長時間喜愛,吸引營銷人員對圖書的關注,激發銷售人員在相對長的時間里向讀者推薦的熱情等。這一切,都是編輯成就作者作品過程中的規律。
一本書能否成為百年名著,能否被一代一代的讀者傳看,可以由作者編寫的內容決定,也可以由當值的編輯決定。任何優秀的作品不僅離不開作者與編輯的各自的心血,更離不開將各自心血合二而一,有機地融入到作品中的過程。
5 結 語
在出版優秀作品方面,我國的出版行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國和發達國家還有相當的差距,而對科技圖書出版來說,差距更大。這需要科技出版行業的同仁共同努力。要摒棄目前行業內不好的工作習慣,創造能夠讓編輯發揮主觀能動性和深入學科環境的機會。要注重培養科技編輯人才,讓更多的編輯懂得編輯工作不僅是一份職業,更是一門學問。出版企業要肩負為讀者提供優秀作品的社會責任,需要一批有情懷、有知識、有能力的人從事科技圖書編輯工作。他們能夠充分理解科學家和教育家的情懷和他們所要表達的“道”,他們不為出名,卻樂于奉獻,熱衷科學,感懷知識傳播的偉大,并深醉其中。
參考文獻
[1]林瀟.回歸“工匠精神”培養編輯素質[J].出版科學,2018,26(6):26-29
[2]趙遲.試論編輯設計理念的打造與實踐[J].科技與出版,2019,(7):86-88
[3]吳平.學術出版的價值與意義[J].出版科學,2019,27(6):5-8
[4]周光明.新形勢下圖書出版對圖書編輯的要求[J].科教導刊,2015,(7):32-33
[5]閻現章,張馨月.新時代編輯職業追求的思考[J].出版科學,2018,26(6):22-25
[6]蔣桐,蘇曉珍.塑造編輯品牌的三個維度[J].出版科學,2019,27(3):32-34
[7]劉清田.編輯工作的正當性及其權利[J].科技與出版,2019,(12):83-87
[8]李國昌,馬嚴,陳琪.論編輯新發展觀[J].出版科學,2018,26(3):28-31
[9]孫惠玉.學術出版方向從設立到堅守[J].科技與出版,2020(4):63-67
[10]任文京.時刻不忘強化圖書編輯責任意識[J].中國出版,2012,(3):45-47
(收稿日期:20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