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霖 李永香


紅幫傳人、海派西服創始人 樓景康
“雷蒙”西服的起源,是19世紀中期上海的“紅幫裁縫”,他們本著洋為中用的原則創造性地設計出了自己的服裝,中山裝與西服為典型。
1940年,“雷蒙西服店”在上海南京西路960號創立,名字源自法國流行歌曲《雷蒙娜》。創建不久,“雷蒙”西服就在上海灘有了一定的名氣,樣式講究不拘一格,別出心裁,被稱為“海派西服”。它的特殊之處在于駁頭、袖口、袋口上都有暗敷纖條,保證細部外觀都持久牢固、不變形,一件西服正反面都沒有針腳痕跡。而后又在設計上加入了“港派”風格,使得“雷蒙”西服在當時的大上海成了不折不扣的“弄潮兒”。


不得不提的是“雷蒙”和“梨園行”還有一段美談。京劇大師梅蘭芳對“雷蒙”西服就有偏愛。當時的“雷蒙”經營者樓景康師傅回憶道:“梅先生雖然是社會名流、京劇大師,但沒有架子,為人謙遜溫和,總是面帶微笑。”梅先生做西服,總是差人電話約請,“雷蒙”的樓景康師傅應邀到梅府,進行量體,梅先生做了很多套“雷蒙”西服,對樓師傅的手藝贊譽有加。
新中國成立后,1956年中央有關部門批示,“雷蒙”西服店遷往北京,樓景康、周旦余等13人摩拳擦掌,帶著“雷蒙”這個牌子,闖出了自己的天地。牌匾由著名書法家趙樸初先生書寫,一直沿用至今。至此“雷蒙”品牌就從享有“東方巴黎”之稱的上海“移居”到了“五朝古都”的北京。
當時,“雷蒙”西服店的業務主要有三個:一是為國家領導人制裝;二是為出國人員制裝;三是為外國駐華使團人員制裝。
1966年,在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這種“舶來文化”的西服,遇到了“寒冬期”。直到1981年根據市長辦公會決定,恢復老字號,“雷蒙”西服店在王府井大街249號重新開業。
1984年10月,北京雷蒙西服公司已有三家門市部,做好了“走出去”的準備。在多元化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影響下,“雷蒙”西服的定制,在王府井大街“火”了起來。不打折扣的海派風格,保留了“紅幫技藝”,每一件西服定制,從選料到交工,要經過詳細的數據測量,130多道工序,10000多個針腳的手工縫制,在對格、手工鎖眼、納駁頭等細節上做足功夫。當時的“雷蒙”西服,成了京城的一個“名片”,那時候廠子里的制裝如火如荼,開足馬力,員工們加班加點如期把商品送到顧客手中,“雷蒙”西服供不應求。
1987年后,“雷蒙”開始逐步邁向海外,“雷蒙”與日本公司的合作全面開始,合資成立公司,以老“雷蒙”傳統加工高級毛料的特有工藝和既可單量、單裁又可以批量流水的生產特點來應對國內國外市場。


轉眼即2009年,調整改制后的“雷蒙”蓄勢待發,逐步進入大、中型商場,進行專柜售賣成衣。2017年在太廟秀場,傾力打造的“海派經典、京華錦繡、重耀、雷蒙·1940 宮溢高級定制發布會”,讓這個老品牌煥發全新的光彩。“雷蒙”西服更以此為契機再次回歸“定制”。“雷蒙”高級定制的西服,單量、單裁,工藝至少三百余道,在制作過程中“推、歸、拔、燙”這些精髓工序能夠讓半成品毛樣達到一次試穿成功的效果。以意式西服混合英倫風格為基礎的“雷蒙”高級定制,融入了“海派風格”,加之“紅幫技藝”的純手工,使定制西服版型獨特,衣服富有靈氣,可以滿足不同年齡人群的需求。
至今“雷蒙”已有80年的歷史,見證共和國誕生,他們是新中國紡織制造業的參與者,亦是創造者,在時代的浪潮中磨礪自己。“雷蒙”不光是為“一針一線”的品質負責,更致力于把時代文化和時代風范展現在服裝上。如今,“雷蒙”走在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前沿,新時代更要在這種本來是“舶來文化”中展現出自己的“文化自信”。“雷蒙”品牌堅持不懈為打造更適合中國人自己的西服努力著,把他們創造的“匠心”成果“烙印”在每一件西服上,讓這個80年歷史的品牌,繼續走在時代的前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