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永軍
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是政府工作報告確定的“兩新一重”建設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刺激內需的重要手段,對于穩住經濟基本盤具有重要意義。
農民是新型城鎮化的主要群體,通過新型城鎮化建設刺激內需的關鍵在于刺激農民的消費需求,為此新型城鎮化建設首先需要回應農民的城鎮化需求。在全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背景下,農村勞動力跨區域流動成為普遍現象,農民家庭形成了以代際分工為基礎的“半工半耕”生計模式。縣城則是農民家庭選擇的最主要的城鎮化空間節點,因為縣城作為小規模城鎮能夠提供與農民家庭的收入水平相適應的低成本現代化生活。
由于大多數中西部縣城缺乏產業發展空間,就業機會較為稀缺,農民家庭在城鎮化以后難以實現本地就業,縣城主要是作為農民家庭再生產的空間而存在,形成了父代在村務農、妻子在縣城陪讀、丈夫在外務工的“三棲城鎮化”模式。在“三棲城鎮化”模式下,農民家庭的再生產主要在縣城完成,農民家庭資源也因此向縣城集中,縣城成為農民消費空間,為服務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建立在農民家庭再生產基礎上的縣域服務業因此可以稱為“后方經濟”。
當前縣城對于農民的吸引力主要體現在公共服務水平上,尤其是優質教育資源的吸引力最為重要。中西部縣城雖然近些年來飛速擴展,但是主要表現在以房地產業發展為基礎的土地城鎮化上。由于縣城空間擴展和人口聚集速度提升過快,也暴露出了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城市生活品質較為低下等問題,限制了縣城對農民的吸引力。在此背景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心更應該放在補齊縣城公共基礎設施的短板,提升農民城鎮化的生活品質,通過城鎮生活品質的提升增加縣城對農民的吸引力,進而刺激農民的消費需求。
一方面,提升縣城生活品質,能夠進一步提升縣城的人口聚集程度,有利于本地服務業的發展。農民城鎮化以后,其生活方式發生轉型,消費需求必然增大,因此,縣城人口聚集程度的提升必然會提升本地消費總量。同時,消費總量的增加也會帶來消費市場的升級,更新更多元的消費方式從大城市向縣城滲透,為農民提供了更多樣的消費選擇,能夠從供給端刺激農民的消費需求。
另一方面,縣城作為縣域內的經濟中心,對于周邊鄉村具有十分強大的消費輻射能力。對于缺乏城鎮化能力、尚未實現城鎮化的農民家庭而言,其生活半徑并不是局限在鄉村范圍內,而是可以延伸到縣城。尤其是得益于縣域內部城鄉互通的道路交通體系建設和家庭轎車的普及,農民生活與縣城的關聯越來越緊密,縣城逐漸融入到了農民的生活圈范圍內。因此,縣城服務經濟的發展不僅僅面向縣城居民,同時還能夠輻射到周邊鄉村居民。也正因此,在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政府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除了考慮縣城居民以外,還需要考慮到其對周邊鄉村的輻射作用。▲
(作者是北京工業大學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