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壽喜
古人云:春捂秋凍,不生雜病。古人倡導“薄衣御寒”的養生法,明確指出“薄衣之法,當從秋習之”。實踐證明,這種方法,既順應了自然氣候的需要,又在不知不覺中起到了預防疾病、自我保健的作用。
近些年,我國氣象專家對春秋季居室內外溫度進行了觀測分析,并把“室內外溫差”作為一種氣候指標,進一步佐證了春捂秋凍的科學性。春秋季溫度雖然都具有不冷不熱的特點,但氣溫的變化趨勢是相反的——春季氣溫總趨勢是升,秋季氣溫總趨勢則是下降。只要氣溫過低,人體防御不當,就可受寒致病,這是常理。而人體之所以受寒,與環境變化有很大關系。
氣候觀測表明,由于房屋的熱惰性和溫度變化趨勢的不同,春季室內氣溫低于室外(室內外溫差為負值),秋季室內氣溫則高于室外(室內外溫差為正值)。這就很容易解釋春捂秋凍了:春季從溫暖的室外進入陰涼的室內,如果不多穿衣,就容易受寒致病;而秋季室內溫度相對較高,入室后完全可以少穿些衣服。
另外,立秋后,冷空氣勢力將逐漸加強,氣溫明顯下降,晝夜溫差增大,且“一場秋雨一場寒”。從防病保健的角度出發,應該未“寒”綢繆,注意加強御寒及鍛煉,提高抗寒能力,以便在強冷空氣和寒冬季節到來時也能夠適應氣候環境,避免由于氣象原因誘發或加重病癥,如流行性感冒、氣管炎、肺炎、風濕性關節炎以及各種心腦血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