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蕊
茯苓,為寄生在松樹根上的菌類植物,形狀像甘薯,外皮黑褐色,里面呈白色或粉紅色, 產于云南、安徽、湖北、河南、四川等地。
茯苓的生長很有特點,是抱著松樹根生長的。早年間,老百姓中流傳著很多關于茯苓的傳說,據說如果松樹根上有茯苓,那么松樹上一定會有寄生的菟絲子。
六味地黃丸的創始人,也就是中醫兒科的創始人,宋朝的名醫錢乙患有風濕病,就是用茯苓來給自己治療的。他讓自己的親戚到山上采茯苓,找到菟絲子后,用火燒,燒到菟絲子根部的時候,就一定能挖出茯苓來。
茯苓味甘、淡,性平,古人稱其為“四時神藥”,因為它的功效非常廣泛,不分四季,將它與各種藥物配伍,不管寒、溫、風、濕諸疾,都能發揮其獨特功效。
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滲濕,對脾虛運化失常所致泄瀉、帶下,有標本兼治之效,其常與黨參、白術、山藥等配伍。茯苓也可用作補肺脾、治氣虛之輔佐藥;茯苓還能養心安神,故可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癥,常與人參、遠志、酸棗仁等配伍。
茯苓的最大藥用價值是滲濕利尿,其加工品種眾多,藥效亦有所偏重。如茯苓皮(茯苓菌核的外皮),功效利水腫;赤茯苓(削去外皮后的淡紅色部分),功效滲利濕熱;白茯苓(切去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亦稱茯苓),切成小方塊,功效滲濕健脾。
傳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轍年少時體弱多病,夏天因為脾胃弱而飲食不消、食欲不振;冬天則因為肺腎氣虛而經常感冒、咳嗽。請了許多大夫,服了許多藥物也未能根除。直到蘇轍過了而立之年,他向人學習養生之道,練習導引氣功,經常服用茯苓,一年之后,多年的疾病竟然消失得無影無蹤。從此后,他便專心研究起藥物、養生來,并寫了《服茯苓賦并引》一文。文中寫道:服茯苓可以固形養氣,延年益壽。
早在我國魏晉時期,茯苓就被當作養生佳品,王公大臣常用茯苓與白蜜同服。清宮中,慈禧常年讓御廚為她制作茯苓餅,她容顏嬌美也與常食茯苓有關。茯苓中藥用價值最好的當屬云南出產的茯苓,稱為云苓。
曾經有研究者把能夠搜集到的中醫方劑做過統計,結果發現,歷代的中醫方子里,用得最多的一味藥就是茯苓,這說明茯苓是廣大醫家所重視的一味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