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明
今天分析一件小事:孩子總是打別的小朋友,父母該如何引導?
小朋友打人的原因多種多樣,有的是搶別人玩具,別人不給,就上去打人家;有的是想讓別人跟自己玩,別人不愿意,就去打人;還有的孩子連別的小朋友不讓他親親抱抱,也要去打人家。
孩子愛打人,稍明事理的父母都不會無動于衷。通常的方式是制止、批評加監督,發現孩子打人,就攔住他,批評他,讓他承認錯誤,讓他跟別人道歉,然后大人會格外小心地盯著,生怕一分神孩子就故態復萌。還有的父母會加上懲罰:“你打別人,我就打你,看你知不知道痛!”
但這些方法,其實都不太有用。打人的狀況一旦出現,就會持續很長時間,有的孩子直到上學以后都還沒學會“君子動口不動手”。
到底怎么管才有效呢?我們可以換個角度想想:那些從不打人的孩子,他們為什么不打人?
喜歡打人的小朋友不少,從不打人的小朋友也很多。
大部分不打人的孩子,都不是因為膽小或者父母管得嚴而不敢打別人,他們是認為有什么問題,可以通過“好好說”來解決,打人是不好的方法,所以自己不能打人。很多孩子,甚至連打人的念頭都不會有。
“我不打人”,是孩子的一種自律。
不打人的孩子,是自己管住了自己;打人的孩子,缺的也是這種自律,所以才需要大人時刻看著、不停地管。
這聽起來好像有點不可思議,還沒上幼兒園的孩子,就能有自律?
確實,“自律”這個詞,多數父母在孩子小時候極少關注,他們認為自律是大孩子的事,現在多管管孩子,等到孩子大到一定程度了,比如上初中、上高中了,就會慢慢形成自律,就不用大人管了。
其實,如果我們仔細琢磨一下自律到底是什么,就不難明白,自律是從小到大的事,孩子的自律模式,從很小的時候起就能逐漸形成。
所謂自律,就是自己約束自己,細分一下,它包括兩種情況:
一是約束自己不做某些事。對自律的人來說,不做某些事,不是因為別人不許他做,而是因為他明白那些事不能做。
二是要求自己做某些事。對自律的人來說,做某些事,不是因為別人要求他做,而是因為他明白那些事自己應該做。
如果父母的家庭教育做得到位,孩子再小,也完全能在適當的年齡,知道對那個階段的他來說,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應該做,并且約束好自己。
比如,很多孩子在兩三歲時就明白為什么不能打人,即便父母不看著,他也不打人;很多孩子在一兩歲時,就能明白什么是危險,父母不看著,他也不去動開水等危險物品;還有很多孩子,在一兩歲時,就能明白為什么不能亂扔垃圾,父母不指揮,自己也知道把垃圾丟進垃圾桶,而不是隨手扔在地上。
當然,孩子肯定不會無師自通地“明白”這些事,那些“為什么”,都來自父母耐心、細致、有效的解說。
就比如“為什么不能打人”,更有效的解說是:不能打人,不是因為爸爸媽媽不許你打人,而是因為打人是處理事情的壞方法,是侵犯別人,不但不能讓小朋友更愿意和你一起玩、更愿意跟你分享玩具,還會讓大家都不歡迎你、一見你就想躲開。
孩子明白了這個道理,自然會在每次想打小朋友時,都想一下自己能不能這么做,也想一下后果,然后理性地約束自己,這就形成了“不打人”的自律。
如果孩子沒有得到合理的解釋,就會認為不能打人是因為父母“不許打人”,那么他的表現很可能就是:你看著我,我就不打;你不看著我,我就打。這叫“他律”。很多在打人問題上“屢教不改”的孩子,都是這樣;在其他事上總需要父母靠“不許”來約束的孩子,也是這樣。
總對孩子說“不許這樣”“必須那樣”的父母,管教孩子上會很嚴肅很認真,也絕對不想把孩子教壞,但恰恰常常忽略“耐心細致地給出有效解說”這個關鍵環節:不許,到底是為什么“不許”?必須,又到底為什么“必須”呢?
不在“為什么”上幫孩子建立明確的認知,并且引導孩子自覺認同,很多事就只能一直靠“不許”“必須”來管,這樣會一路錯過很多幫孩子形成自律的機會。
一位媽媽問我,四歲的孩子老打小朋友,大人能不能打他,我說不能。那位媽媽又問:“那孩子做危險的事,比如碰開水、摸電插座,也不能打嗎?”2歲的孩子就能明白的碰開水、摸電插座危險,到孩子4歲了,還得靠打來管,那得打多少回、打到什么時候才是個頭呢?
所以,要讓孩子明白“為什么”,比告訴他各種“不許”“必須”重要得多。
明白自律是從小到大的事,孩子的自律如何逐漸形成,我們就可以找到提升家庭教育品質的一條重要路徑:
從不停地跟孩子說各種“不許”“必須”,轉向耐心地向孩子解釋清楚為什么某件事不能做,為什么有些事需要做。
父母在每一件小事上都引導孩子明白并認同“為什么我不能做”或者“為什么我應該做”,孩子就會在越來越多的事情上形成自律。
從小就能養成自律的習慣,那么他成長過程中不斷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也都可以順理成章地導入自律模式。
父母這樣做,就可以避免家庭教育中兩種最讓人煩惱的狀況:
一是在孩子小時候整天都得看著孩子的一舉一動,不停制止他或者要求他;二是在孩子長大一點之后,一邊不停監督,一邊批評孩子在各種事情上的不自覺、不自律。
事實上,如果孩子3歲時不能在必要的事情上“自律”,那么到13歲時,也未必能形成那個年齡該有的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