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愛平
有的人一旦離開故土、前往異地,就可能出現如嘔吐、腹瀉、萎靡不振、失眠多夢等癥狀,不少人用水土不服來解釋這些現象。那么,水土不服到底是對什么不服?
“水土不服最常見的癥狀是胃腸道不適、食欲不振、頭痛、睡眠不好、過敏反應等。現代科學研究表明,由于環境的改變,進而影響了人的生理和心理狀況,帶來了人體內部環境,尤其是內分泌、人體微生物生態、神經系統、免疫系統的改變和調整。”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姜韜表示。
“人自出生的時刻開始,除了肺的表面,幾乎所有空氣可以到達的部位,如皮膚、眼瞼、呼吸道尤其是口鼻腔、胃腸道、泌尿生殖道的表面就會建立起微生物生態,這是人體與微生物相互作用、相互選擇的結果。特別是胃腸道微生物的總數量大致與人體細胞數量級相當,直接影響人的飲食偏好和消化功能。”姜韜說,這些微生物的組成及相互關系是在長期生活中形成的,每個人都不一樣,與其健康狀況和飲食有關。例如,習慣低纖維飲食的人,腸道菌群中厭氧細菌多、需氧細菌少,而喜歡高纖維飲食的人情況則恰好相反。
“這是一個動態的調整機制,健康狀況改變、吃了不同食物,微生物的組成及相互關系就會發生一定的變化。”姜韜表示,到一個新地方后,環境微生物生態變了,加上飲食的改變,影響了原來的腸道微生物,而腸道微生態的失調可能要為其中的“水土不服”癥狀負責。
華中科技大學科研人員在腸道菌群可塑性研究中,揭開了腸道菌群在水土不服產生、發展和消失過程中的變化規律。華中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寧康介紹,一個人到了異地,一開始飲食不習慣,會產生各種不適應癥狀,但是過段時間也能適應,在外地待一段時間后回到原地,又能適應回來,這就是腸道菌群的雙向可塑性。雙向可塑性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飲食來調節的。
該研究團隊表示,腸道菌群的雙向可塑性模式,在兩方面對腸道微生物組相關疾病的臨床治療具有指導性價值。
實際上,人體具有很強的調整能力。“當然這種適應力會因人而異,這與對疾病的易感程度不同是一樣的,水土不服也是一部分人有明顯反應。”姜韜說。
姜韜強調,對水土不服的現象要充分重視,尤其是過敏性的身體不適,應當立即進行抗過敏治療,并找出和記住導致過敏的原因。如果必須再回到有致敏原的環境,就要提前預防。多次復發的過敏反應很可能帶來嚴重后果,比如哮喘等,不可以大意,要及時到醫院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