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丁立
日前,美國總統軍控問題特使馬歇爾·比林斯利亞接受日本媒體采訪時表示,美國正在研發中的陸基中程彈道導彈“正是日本等盟友未來所期望且必要的防衛能力”,他還稱日本將成為考慮部署的地點。美國可能將在亞太部署中導的話題再次受到關注。
自去年退出《中導條約》以來,美方就恢復了原本被該條約禁止發展的陸基中導項目。去年8月,美軍先是把海基戰斧巡航導彈系統放在陸地進行發射試驗,突破了《中導條約》禁止的500公里射程下限。之后,美國不僅先后提出發展射程分別為900公里、1600公里,以及5000公里的陸基中導計劃,它還提出財政撥款要求,以便為其海軍陸戰隊采購48枚戰斧陸基巡航導彈。
根據白宮2017年版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美國已把中國當作全面防范與競爭的對象。美國國防部于2018年發表了《美國國防戰略報告》,總結了過去20年來國防優勢逐步削弱的原因,提出了美軍強勢歸來的目標。此后,美國年度軍費迅速攀上7000億美元的高峰,勢必在亞太地區與中國展開軍力競賽,從而維護與加強它在本地區與全球的強權地位。
在美國看來,中國對于核力量發展仍保持相當的克制。盡管中國還在進行核威懾現代化升級,但北京無意與美國進行全面的核競賽。不過,當年美蘇簽訂《中導條約》時沒有納入中國,導致中國在過去三十多年來在發展陸基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方面不受國際條約的制約。對美國來說,盡管它依然擁有強勁的海基中導能力,但中國目前的中導能力已對它構成有力挑戰。
中國周邊安全形勢復雜,更重要的是,我們尚未實現國家的完全統一,這就要求我國作為一個陸海權大國,必須發展強大的、由陸制海的包括中導威懾在內的國防能力。這是我們威懾一切內外分裂勢力的物質基礎之一。
因此,圍繞中國正當的國家安全利益以及美國強權控制亞太的既得利益,中美之間的這場中導競爭難以避免。問題是:美國從試驗到部署還有多遠的距離?如果它在亞太部署,可能部署在哪里?部署之后將會產生什么后果?
第一,本屆美國政府已下定遏制中國的決心,它不甘心在對付中國或者其他對手的軍事能力時,自家武器庫中只有海基巡航導彈可選,而對方可能擁有核常兼備的陸海基導彈與巡航導彈。
美國在簽署《中導條約》前曾擁有過陸基戰斧巡航導彈,因此它再度恢復這一能力并不存在特別的技術挑戰,何況它還可以將目前部署的海基戰斧發射系統移為陸用。無論美國升級過去的陸基系統還是目前的海基系統,它的發射平臺均已具備基礎,繼續升級研發的資金需求不會十分龐大。
因此,美國在亞太地區部署陸基中導,沒有國內政治上的障礙。如果特朗普總統還能連任,那么未來幾年美國現行的與中國進行中程導彈發展競賽的勢頭,很可能將延續。美國可能在幾個島鏈方向,在若干不同的射程內,同時構筑起針對大國海軍出行的陸海基中導反艦體系。
第二,美國如果在亞太部署陸基中導,它會部署在哪里?美國要在亞太部署陸基中導,只能考慮本國在亞太的國土或屬地,或與盟國協商部署在它們的土地上。美國在亞太,尤其是西太與中太的選擇并不多,只有澳大利亞、日本、夏威夷、關島、韓國和菲律賓等。像印度、越南和新加坡等國與美國尚無同盟關系,在不具備同盟聯防的前提下,美國的陸基中導是無法登陸這些國家的。
韓國曾因允許美國在其國土上部署“薩德”反導系統而與中國關系嚴重緊張。中韓雙方如今已經通過韓方調整相關政策得以改善關系。“薩德”反導系統雖是防御工具,但由于它兼具美國地區與全球軍事系統的前端偵察與攔截功能,在韓部署必然影響到中國的國家安全利益。對于在韓國國土上部署一個表面上只起防御作用的反導體系,中韓關系尚且為此一度相當緊張,那么,在韓國已經承諾不再允許部署更多“薩德”系統的情況下,首爾大概很難同意美國在其國土上部署射程至少在500公里以上的進攻性陸基中導了。
日本、澳大利亞和菲律賓對于美國可能在自己國土上部署進攻性陸基中導也會相應謹慎。中國發展中導已有多年,菲律賓和日本都知道中國的目的是為了在涉及國家主權與國家安全等大是大非時保持對超級大國的可信威懾,所以即使它們不贊同中國的一些做法,但在利益權衡時并不會完全倒向美方。至于美國考慮在澳大利亞部署陸基中導,鑒于澳的地理位置,這一選擇不具備很大價值。
第三,如果美國強行在亞太,譬如在關島或夏威夷部署中導系統,那么很可能進一步引發在亞太甚至印太更大范圍的地域與次區域的中導競賽,以至于惡化整個地區的安全形勢,而這在冷戰結束以來還沒有發生過。因此,為了避免發生這樣的惡性循環,大國之間保持流暢對話和理性互動將十分重要。▲
(作者是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教授)
環球時報2020-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