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丁丁
【編者按】
為了促進海內外學者交流互通,激發思想火花,共享思想盛宴,《科普創作》特開辟“海外圓桌論壇”欄目。本期論壇聚焦生態環境相關的科普科幻創作,特邀來自美國杜克大學、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哈佛大學的學者羅鵬、王丁丁、黃丁如及兩位國內學者付昌義、張潔參與討論。在當前的全球抗疫中,“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時代性已得到充分彰顯。未來,人類更需要攜手探索后疫情時代新型全球化背景下與生態環境、其他生物,乃至整個宇宙的共處與發展之道。
隨著自然學科和工程學科對生態環境問題的關注,人文社科的環境批評轉向也初見端倪。與此同時,不少文藝創作者在有關環境的知識科普中融入了他們的文字和藝術表達,借助更為通俗和更具傳播力的媒介進行公眾科學普及。
本次圓桌論壇有幸邀請幾位海內外學者,從不同理論框架、科普科幻作品和歷史出發,針對與環境有關的科普科幻創作展開討論。杜克大學學者羅鵬考察了我國臺灣地區作家吳明益創作的小說《復眼人》,從德里達和拉康等哲學家討論動物或非生物眼中的人類出發,探討作品中的海洋垃圾島和不同生存狀態下誕生的與生態環境有關的宇宙觀,并將島嶼主題延伸至地球是宇宙中漂浮 的孤島的隱喻。哈佛大學學者黃丁如則將目光投向中國20世紀30年代的科普雜志,關注新舊媒介如何構建現代毒氣戰爭的想象,來幫助公眾在智識與情感層面為即將到來的現代環境危機做好準備。國內學者付昌義、張潔和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學者王丁丁的文章特別聚焦當下環境話語中新興的人類世概念。付昌義和張潔探討了人類世概念的產生及其在文學批評領域延伸出的全新視域,提出了從人類世文學批評的角度觀照當代中國科幻的觀點,充分反映了現世與末世、人與自然的問題,以及人類如何擺脫人類中心論,思考地球和未來的發展。王丁丁則從中國神話傳說“愚公移山”出發,結合全球幾部紀錄片創作者的作品,指出這一神話在環境喻指時間性和空間性上的雙重維度,討論了人類世視角下工業機械力量對地表改造的現代神話諷喻。幾位作者從不同角度向讀者展示了環境和生態話語與人類發展歷史的相伴相生,以期為中國環境人文批評貢獻跨越時代和國別的全球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