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莉



2019年年初,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得到公眾的廣泛認可,被稱為“開啟中國‘科幻元年的電影作品”。隨著《流浪地球》的熱映,科幻讀物也開始熱賣,書店里隨處可見阿西莫夫、阿瑟·克拉克、凡爾納、劉慈欣等名家的科幻作品,但很難找到適合低齡兒童閱讀的科幻作品。科幻讀物市場似乎多將讀者定位在成人和小學中高年級的青少年,而忽略了8歲以下能夠參與閱讀的幼兒園和小學一、二年級的低齡兒童。美國著名科幻小說作家阿西莫夫指出:“兒童應該在9歲或10歲之前就開始閱讀科幻作品,不能晚于11歲。”從兒童心理發展的角度來說,適合兒童閱讀的科幻故事既能滿足他們探索世界的欲望,又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其想象的潛能;同時,科幻故事還能啟發兒童的智慧和思維,給予其向往未來的精神力量;盡早閱讀科幻作品,不僅能提升兒童的科學素養、科學思維,而且有助于培養他們宏大的世界觀,保持對宇宙萬物的好奇心。
面向低齡兒童進行科學知識推廣,科普繪本是出版界公認的最有效的工具,而科幻繪本也可將科學知識融入其中。從市場的角度來看,目前國內少兒科普科幻圖書市場表現出“進口強,原創弱”的特點。引進的少兒科普與科幻圖書勝出的主要原因是:注重兒童視角和思維培養,追求全新的閱讀體驗。相較而言,國內少兒科普與科幻圖書則普遍具有“重知識,輕趣味”的“灌輸式、說教式”特點,讀起來生硬干癟,不能很好地吸引低齡的孩子。在原創兒童科普與科幻繪本沒有得到出版界普遍關注和研發的現狀下,原創兒童科幻繪本投資回報見效慢,使得許多出版機構望而卻步、知難而退。
本文選取的國內原創兒童科幻繪本《給孩子的科幻繪本》(童趣出版有限公司2019年版),是一部以中國航天科技為基礎,引導孩子們了解太空的科學啟蒙書籍。該書自2019年6月出版以來,榮獲了“桂冠童書·科普百科類”獎,入選了“少年中國”未來公民應讀作品和《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優秀少兒圖書推薦書目。筆者有幸作為《給孩子的科幻繪本》的策劃主編,從選題到銷售,全面、深入地參與了這套兒童科幻繪本的編輯出版工作,下面以此書為例,探討兒童科幻繪本的編輯出版方法及應該注意的問題,為少兒圖書出版同行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選題策劃應明確讀者定位
英國天文學家弗雷德·霍伊爾(FredHoyle)和美國天文學家喬治·蓋莫夫(GeorgeGamow)、卡爾·薩根(Carl Sagan)都認為,科學教育重在科學探索意識的培養,閱讀科幻作品是科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給孩子的科幻繪本》從策劃開始就是為未來科技時代的公民——低齡兒童量身定做的。
首先,尋找適合做成繪本的科幻故事。2018年年底,編輯們四處尋找適合低齡兒童閱讀的原創科幻故事,發現了由“冰心兒童文學新作獎”得主朱惠芳在期刊《幼兒益智畫冊》上連載的圖畫故事《阿咪虎星際探險》。該作品用兒童的語言講述了一個富有童趣和科學精神的科幻故事:中國宇航員阿咪虎因地球升溫而踏上了尋找宜居星球的星際之旅,誤闖蟲洞后發現地球升溫竟是三角星人的陰謀。為了保衛地球,阿咪虎四處奔波組建星際聯盟,一場驚心動魄的星際大戰一觸即發……這個故事在體量上也很適合做繪本,12個連貫的小故事正好可以以4本(每本58頁)繪本呈現。
其次,尋找合適的科幻插畫師。引進版兒童科幻圖書的插圖普遍很精美,且科學實用性插圖占了很大比重。由于國內科幻讀物插圖作者資源十分有限,傳統故事插畫師對少兒科幻讀物插圖的理解、認識不夠到位,因此市場所見多為無科學傳播價值的裝飾性插圖,缺乏能夠真正幫助兒童理解科學知識的實用性,難以起到解說和激發讀者想象力的作用。“阿咪虎星際探險”系列故事的插畫是由全國高校插圖藝術作品優秀獎得主胡優與趙喻非、單斌共同創作的,他們是互聯網時代成長起來的年輕畫者,擁有國際視野和最新的科技體驗,了解時下兒童讀者喜歡的藝術風格,有全新的設計理念。同時,他們的創作還兼顧了故事場景的視覺沖擊力,以當下兒童喜愛的動漫式渲染手法,實現了宇宙、航天、科幻想象的有機結合。事實證明,他們對小主人公“阿咪虎”的人設造型是符合兒童欣賞接受心理的。
二、堅持兒童本位,突出兒童視角
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的“兒童本位論”認為“在整個教育中,兒童是起點,是中心”,教育者“必須站在兒童的立場上,并且以兒童為出發點”。對3-8歲的兒童來說,“識字少”是他們閱讀的局限,唯有精美有趣的圖畫能第一時間吸引他們的注意力。繪本正是通過有趣的圖畫和簡練的文字來幫助孩子建構精神世界的,培養多元智能是國際公認的“最適合幼兒閱讀的圖書”。科幻題材與繪本形式的結合,利于打破幼兒與科幻之間的隔閡,成為將科幻作品的閱讀群體向低年齡段拓展的一條捷徑。
《給孩子的科幻繪本》的編輯正是以“繪本”的出版形態為標準,從叢書名、分冊名、開本設計、繪本定位、文字改編等幾個方面來突出全新的兒童視角。
(一)確定叢書名和分冊名
這套叢書名為“給孩子的科幻繪本”(以下簡稱《給孩子》),直接給出了讀者定位;分冊名為“誤闖蟲洞”“薩卡星人”“黑洞制造者”“星際大戰”,分冊書名將每冊的故事內容清晰、明確、簡練地呈現了出來,以帶有宇宙科學內容的關鍵詞激發兒童閱讀的好奇心。
(二)設計開本、插圖和版式
科幻繪本要求集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于一體,通過藝術去解讀科學。插圖是科幻繪本的核心要素,在繪本中的占比最大,運用插畫藝術去描繪嚴謹的科學事實與概念,可以幫助兒童更形象地理解抽象的科學知識。簡潔留白的文字和大幅的圖畫不會禁錮兒童想象的空間,兒童反而會根據自己的邏輯思維對故事內容進行理解和分析。《給孩子》有100多幅原創手繪插畫,在反復推敲故事情節和各種畫面細節、氛圍的基礎上進行內文版式設計,大圖盡量不用外框線,用出血圖能最好地體現太空的無邊際感;知識點、情節、細節則用小圖和中圖進行穿插互補,增加故事的節奏感和緊張度。通過這樣的排版設計帶給小讀者豐富的視覺體驗。同時,選用國際流行的16開圖書尺寸,展現星際世界的絢爛遼闊和科幻想象的色彩張力。
為了打開小讀者的視野,擴開小讀者的腦洞,在每冊書內容的相應位置特意設計了一張超大的精美拉頁(全部展開是單頁的4倍),用以呈現故事全景,讓小讀者在特寫、近景畫面的閱讀中有一個階段性的視覺總結,在故事閱讀中有一個閱讀體驗的小高潮。
(三)針對繪本的特點進行文學改編
亞洲首位世界科幻大獎“雨果獎”得主劉慈欣在為《給孩子》的推薦語中寫道:“我一直認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最美妙的故事,不是游吟詩人唱出來的,也不是劇作家和小說家寫出來的,而是通過科學講出來的。科學所講的故事,其宏偉壯麗、曲折幽深、驚悚詭異、恐怖神秘,甚至多愁善感,都遠遠超出傳統文學故事。”
科幻繪本不應強加給兒童知識,而應注重迎合兒童的天性,以兒童感興趣的講故事的方式來喚起兒童對科學的興趣、激發其探索的熱情,從而引導兒童觀察和認識世界,引發思考,培養他們對科學的熱愛。所以,編輯結合插圖的節奏對原著中的文字進行了改編,以提高適合兒童的趣味濃度。就像成年人喜歡漫威英雄一樣,兒童的閱讀中也需要勇敢、正義的角色,帶給他們滿足感,為他們樹立品格的榜樣。所以,編輯在故事的開篇就著力推出了主人公——中國宇航員阿咪虎,一只超萌且勵志的小老虎,讓小讀者產生親切和認同感。
考慮到未來的“科技小公民們”不僅屬于地球,還屬于全宇宙,所以,故事中的人物設定,除了英勇無比的宇航員阿咪虎,還要有溫暖可愛的朋友與玩伴,如機器人閃電、知識淵博的量子計算機多卡,它們陪伴著阿咪虎與友善且文明高度發達的薩卡星人交明友。
在這套繪本的故事改編中,編輯還有意突出了一些戰斗情節,如共同對抗企圖入侵地球的三角星人等,增加了故事的戲劇沖突和緊張感,培養了小讀者面對困難的勇氣、責任心和勇于求真和探索的品質。
三、加強科幻繪本的科學性,增加對應的知識點
首先,突出科技依據的客觀性、權威性。好的科幻作品不是拍腦袋憑空想出來的,它須以現實的科學基礎和科技成果為支撐。就像這套繪本中的《誤闖蟲洞》描繪的“宇宙之光”飛船發射,編輯以科學理論和真實照片為依據,對發射過程進行了編排設計。
其次,為小讀者做好知識點小貼士。這套書每冊內文的第一頁,編輯都設計了一個小欄目——“星際密碼”,以阿咪虎的口吻將小讀者閱讀中將會遇到的知識點,如宇宙飛船、小行星帶、失重、太陽系、空間站等概念進行了通俗易懂的解釋,幫助他們更順暢地理解故事,同時達到了普及科學知識、激發學習興趣、訓練記憶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等目的,一舉多得。
再次,放大細節,貼近讀者的日常經驗。考慮到讀者主要是3~8歲的兒童,在不影響科幻故事講述的前提下,以他們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日常生活細節來增強閱讀的帶入感,如從航天員的太空生活開始,介紹在失重狀態下宇宙飛船中的吃、喝、拉、撒、睡是怎樣的。通過多格畫面和有趣的細節小圖,讓小讀者直觀感受到太空生活與地球生活的不同,潛移默化地引發他們思考,打開“通往宇宙的大門”。
雖然《給孩子》是一套科幻繪本,但依舊不允許在科學知識的準確性上打折扣。要確保通過畫面傳遞的科學知識是正確的,這就需要權威的認證。為此,該書的編輯不僅做了大量案頭資料的查詢考證,還邀請了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龐之浩和北京天文館副館長陳冬妮進行了嚴格的審讀把關,審核畫面是否符合已知科學常識和科學邏輯,保證傳遞給兒童正確的科學知識。叢書的所有內容文字和配圖,包括飛船的造型、武器的名稱、太空生活的各種細節,都是專家們反復審定和修改過的。許多看似正確的微小細節也沒能逃過專家們的眼睛,如下面兩幅修改前后的插圖:
這兩幅圖最大的不同點在于阿咪虎屁股與坐便器的縫隙。普通的讀者很難發現問題所在,但是專家在看過稿件后提出了如下修改意見:臀部與坐便器之間不能漏縫,否則,在失重的飛船環境中主人公的糞便就會“天女散花”。
最后,科普繪本須以科學知識做支撐。繪本表面上看是一種充滿了想象力的圖書,可一旦加了“科普”二字,就要求內容重點必須落實在“科學知識”的傳播上。《給孩子》亦遵循科普創作的原則,如將火箭的發射過程、蟲洞、黑洞、小行星帶、星際航行等豐富的硬核知識,巧妙地穿插在故事情節中,并以通俗簡單的語言和直觀的畫面呈現,達到深入淺出、一看就懂的科普效果。
這些知識點的設置都是提供給“未來科技公民”的宇宙探索指南,讓低齡兒童在生動有趣的故事和精美的插畫中不知不覺地走近科學、感悟科學、愛上科學,達到科幻繪本的科學啟蒙目的。
四、強調科學性、故事性與系列感的封面設計
眾所周知,封面在一本書的整體設計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封面是一本書的臉面,是一位不說話的推銷員。很多情況下,當圖書與小讀者相遇時,講的就是“眼緣”,能否“一見傾心”主要就看封面,好的封面設計不僅能吸引讀者,而且能讓他們愛不釋手,反復閱讀。在《給孩子》的最初制作階段,文字編輯和美術編輯就一起討論了如何在整體風格、封面設計、主標設計、宣傳文字、書脊封底、函套腰封、工藝設計、手工零部件等方面進行打磨和提升。
在4個封面圖尚未繪制的情況下,編輯就從內文圖里抽取元素,根據叢書的定位進行設計,在強調科學性、幻想性、繪本感、故事感、系列感的基礎上設計修改了8個版次,最后才達到較好的效果。
五、結語
經過上述反復打磨的創作過程,《給孩子》終于與小讀者見面了。從售后反饋中可知,該書達到了為3~8歲的兒童降低閱讀科幻作品門檻的目的,打破了兒童與科幻之間的隔閡,滿足了小讀者最簡單、最天真的期望。
總之,針對3~8歲兒童對科幻繪本的理解與接受能力,需要將科學知識、文學講述與插畫藝術有機地結合起來,同時將勇氣、責任、求真、樂于探索等品質培養的理念融入其中,才能更好地達到既為兒童打開未知科學世界的大門,又使其正確樹立科學觀、宇宙觀和未來觀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