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景文 莫永珍 王峻 陳瑩
營養風險是指因現有或潛在與營養有關,可能導致病人出現不良臨床結局的風險,如感染相關并發癥發生率增高、住院時間延長、住院費用增加等[1]。受生理機能衰退和腫瘤病情影響,老年腫瘤病人存在較高的營養風險和營養不良發生率,而長期營養狀況不佳則會導致病人放化療不良反應、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增高,甚至會增高死亡率[2]。我科室于2018年1~10月以68例老年腫瘤病人為研究對象,探討團隊型營養護理模式在腫瘤病人中的臨床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10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腫瘤病人68例,按入院時間分為對照組(1~5月份入院)和試驗組(6~10月份入院),每組各34例。入組標準為:(1)住院腫瘤病人;(2)年齡≥65歲;(3)意識清楚,知情并同意參加本研究。本研究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如進行營養風險篩查、遵醫囑給予營養支持,但護理人員不予干涉。試驗組則在對照組基礎上由營養護理團隊介入進行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如下。
(1)成立營養護理團隊。包括營養專科護士、床位醫生、臨床營養師、康復治療師及照護人員。團隊中的護理成員負責病人營養風險篩查2002(NRS 2002)評分、生活質量評分的監測,篩查及評估病人的營養風險,積極與醫生溝通,給予病人相應的營養支持。
(2)配合營養師及醫生實施個性化的營養支持。對于評估無營養風險者,實施飲食指導即可;對于評估有營養風險者,應根據病人綜合情況同時遵從營養不良的五階梯治療原則,為其提供適合的營養支持。
(3)營養支持管理。病人床邊均有團隊制定統一格式的營養日記本,隨時記錄病人的NRS 2002評分、生活質量評分、每日腸內營養攝入的量等;加強對病人相關并發癥的監測。
(4)多元化、個性化營養教育。從病人一入院即實施養風險篩查,每日上、下午由團隊成員給予其合理的飲食指導或標準化的培訓,每次20~30 min,可采取專門針對老年人群的營養教育方式以提高營養干預效果,如編寫歌曲、講解平衡膳食金字塔和餐盤、品嘗食物等。
1.3 觀察指標
1.3.1 營養風險:采用NRS 2002評分對老年腫瘤病人的營養風險狀況進行評估,分值范圍為0~7分,≥3 分表示有營養風險。
1.3.2 生活質量:采用WHOQOL-BREF中文版調查2組老年腫瘤病人在營養干預前后的生活質量。
1.3.3 臨床結局:記錄2組病人護理過程中住院時間。

2.1 2組病人一般情況比較 所有病人年齡65~87歲,試驗組男21例,女13例,平均(75.86±10.11) 歲;對照組男19例,女15例,平均(76.52±11.07) 歲。2組病人性別、年齡、腫瘤類型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 1。

表1 2組病人一般情況比較(n, n=34)
2.2 2組病人營養風險評分比較 護理前2組NRS 2002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2組病人NRS 2002評分均低于護理前,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病人護理前后NRS 2002評分比較分,n=34)
2.3 2組病人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護理前2組WHOQOL-BREF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2組病人WHOQOL-BREF評分均高于護理前,且試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病人治療前后生活質量得分比較 分,n=34)
2.4 2組病人住院時間比較 試驗組住院時間為(11.7±3.6)d,對照組為(16.7±3.3)d,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老年腫瘤病人由于腫瘤本身的消耗、治療藥物導致的進食障礙等因素嚴重影響營養攝入,另外由于老年病人機體免疫力的衰退,更加重了其營養不良的風險,同時也減弱了病人對于腫瘤治療的耐受力。通過營養風險篩查評估及時發現病人的營養風險狀況,并給予營養支持和護理干預,可以顯著提高病人的營養狀況及身體免疫力,降低治療風險[3-5]。
團隊型營養護理干預模式旨在通過團隊協作模式以提高醫護人員的護理管理知識和護理水平,使醫護人員的營養護理知識教育和培訓常態化,病人及其家屬的健康宣教和出院隨訪制度化,營養風險的篩查和評估、干預和監測、護理和治療流程規范化。
本研究中,對照組和試驗組護理前營養風險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營養干預及團隊護理后,試驗組營養狀況及生活質量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且觀察組住院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 提示針對老年腫瘤病人提供團隊型的營養干預、設定個性化營養護理目標,能更有效地降低營養風險、提升病人的生活質量,改善病人的臨床結局。 綜上所述,團隊型營養護理干預模式在改善老年腫瘤病人營養風險應用中效果明顯,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