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雪艷
(威海市衛生學校,山東 威海 264400)
實習是護理專業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階段,實習生崗前護理技能培訓是使學生盡快適應臨床護理工作和縮短理論與臨床距離的關鍵環節,甚至影響到臨床實習效果和護理專業人才培養[1]。傳統的護理技能培訓,主要采取“講授—示教—練習—指導”模式,存在培訓目標單一、方式呆板,考核過分關注操作細節[2],技能訓練相對獨立[3]等問題。學生操作練習時面對的是毫無感情的模擬示教人,學習興趣日漸低落,很難培養學生的綜合護理、整體護理能力。我校積極探索實習前技能培訓方法,采用“361”,即“三步六環一結合”實訓模式,將護理技能實訓分為任務、項目、綜合實訓三步,結合簡易標準化病人(SSP)開展“學、做、教、訓、評、賽”,取得滿意效果。
選取2016級護理專業四年級學生100名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成實驗組、對照組,每組各50人。學生已學完基礎護理技術,內科、外科護理課程,婦產科、兒科護理還在學習中,兩組護生年齡,性別,實習前一學期的期中、期末考試平均成績比較差異無顯著性。
1.2.1 培訓前準備 對三級甲等醫院的臨床帶教教師及已實習3個月的護生進行實習前技能培訓的相關調研,以課程標準為依據,參考國家“十三五”規劃教材及歷屆全國護理技能大賽規程,與臨床專家合作編寫《實習前常用護理技能操作培訓手冊》,重新修訂常用護理技能操作規程及評分標準,考核涵蓋了技能、溝通、人文、職業防護、與臨床結合等關鍵要素。
2016級選定的兩組在實習前兩個月均進行70學時的培訓(包含開放實驗室20學時及考核8學時),授課教師、操作項目、考核方法相同。開放實驗室時安排護理技能社團“朋輩輔學”。
從2016級學生中招募并培訓了8名簡易標準化病人,應用于實驗組實訓的“學、做、教、訓、評、賽”中。簡易標準化病人(Simple Simulation Patient,SSP),即經過培訓、考核合格后,能夠模擬病人、發揮教學評估和教學指導職能的學生[4]。
1.2.2 培訓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培訓方法,即分課程單項技能訓練,每個操作按講授—演示—練習—指導的方式進行。
實驗組采用“361實訓模式”。“361實訓模式”指的是“三步六環一結合”,“3”即“三步走”:第一步是任務實訓,課前學生觀看微課視頻,完成自主學習任務,課中結合SSP實施生命體征的測量、口腔護理、臥有病人床更換床單等常見無創傷性操作。第二步是項目實訓,分為出入院護理、注射單元、急救單元三大項目,如皮試液配制、皮內注射、皮下注射、肌內注射,通過案例將其整合為注射單元項目。第三步是綜合實訓,以臨床常見病(闌尾炎術后、腸梗阻、心肌梗死、肺炎、過敏性休克等)的典型案例為引領,結合多課程知識進行綜合模擬演練。“61”指“六環一結合”,即結合 SSP“學、做、教、訓、評、賽”。
1.3.1 護理理論綜合考核成績 培訓結束后,提前兩周通知學生進行護理理論考核,統一命題,主要涵蓋基礎護理、內科護理、外科護理3門課程知識。
1.3.2 護理操作考核成績 培訓結束后,考核當天由監考教師隨機抽取兩個操作項目進行考核,兩組護生的操作考核項目、考核方法、監考教師均相同。
1.3.3 自主學習能力 采用自主學習能力量表對兩組學生培訓前后進行測評。該量表由林毅等[5]編制,總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863。量表共28題,由自我管理能力、信息能力和學習合作能力3個維度構成,其中自我管理能力10題,信息能力11題,學習合作能力7題,總分28~140分。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得分越高表示自主學習能力越強[6]。
1.3.4 實驗組對實習前“361實訓模式”效果的評價 采用自制問卷,調查實驗組對“361實訓模式”效果的評價,問卷采用無記名方式填寫,共發放問卷 50份,回收50份,有效回收率為100%。
表1 培訓后兩組學生護理理論、護理操作考核成績比較(±s,分)

表1 培訓后兩組學生護理理論、護理操作考核成績比較(±s,分)
組別 護理理論考核81.79±4.50 80.37±4.42 1.809 0.065實驗組(n=50)對照組(n=50)t值P值護理操作考核87.70±3.90 80.30±7.99 5.931 0.000
結果顯示,實驗組護理操作考核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護理理論考核成績無差異。
表2 培訓后兩組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量表測評結果比較(±s,分)

表2 培訓后兩組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量表測評結果比較(±s,分)
實驗組(n=50)對照組(n=50)t值P值組別 信息能力38.14±0.94 31.80±1.25 1.888 0.038自我管理能力34.04±0.97 29.02±1.32 1.217 0.025學習合作能力24.62±0.93 20.16±1.27 1.301 0.018總分96.80±0.95 80.90±1.28 1.756 0.041
結果顯示,實驗組自主學習能力各項得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培訓后實驗組對“361實訓模式”的評價(見表3)

表3 實驗組對“361實訓模式”的評價[n(%)]
結果顯示,100%的學生認同此模式,分別有98%、96%的學生認為此模式可以提高綜合運用知識能力、提高學習興趣,培養愛傷觀念等。
傳統的護理技能訓練,學生只是暫時掌握了護理操作流程,死記硬背操作步驟及溝通內容,隨著練習項目的增加出現了操作混淆狀況。“361實訓模式”分階段、分步驟進行,從任務到項目再到綜合性實訓,從技能的縱向貫通到多課程的橫向融通,學生結合SSP在每一步、每一環的練習、分析、討論、演練中知識面得到拓寬,技能得到進一步完善和提高,知識和技能得到理性升華,實現有效遷移[7]。
從考核結果看,兩組理論成績雖無明顯差異,但實驗組明確表示他們對理論知識和操作原理較前有了深刻的理解,這在實習后一個月的臨床帶教教師評價中得到驗證,臨床95%的教師對實驗組綜合應用知識、應變及溝通能力等持肯定態度。理論成績差異不明顯可能與學生歷來重視理論成績,考前突擊強化復習有關。
分析兩組學生的操作成績,對照組的綜合評價項目分數普遍偏低,導致操作總分偏低。如為昏迷患者做口腔護理時,仍常規性給患者漱口;為右側偏癱患者輸液時,無視患者右側肢體不能活動的現狀,仍選擇右側肢體輸液;不能根據患者的病情做出合理的應對和解釋,溝通生硬或無效溝通。
“361實訓模式”,讓護生感受到護理過程是一個連續的動態的過程,SSP的情感訴求、病情變化,讓護生體驗到真實的工作情境,體會到實際問題的復雜性,從而積極主動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增強了護生的自信心,培養了人文關愛意識和護患溝通能力,有利于緩解實習前緊張情緒。
雖然對照組單項訓練的學時比實驗組多,但卻出現了操作考核成績比實驗組低的情況。通過分析及座談,發現護生在訓練中會出現“高原現象”,即練習初期興趣較高,勁頭較足,經過較長時間的學習后,學習興趣就會有所降低,新鮮感逐漸消失,練習往往不夠認真[8]。護生感覺知識枯燥乏味,技能操作只是機械地模仿、簡單地重復。
“361實訓模式”結合SSP學中做、做中學、教師答疑、四方點評、賽訓融合,環環相扣。人人都是比賽對象,個個都是參賽能手,營造“比、趕、超”的學習風尚,提高了學生實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強化了職業基礎理論、臨床思維能力、團隊合作能力。
實習前護理技能“361實訓模式”,夯實了護生專業理論基礎,鞏固了操作技術;提高了綜合護理能力,縮短了臨床適應期;激發了護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自主學習能力,值得在各職業院校推廣應用。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也發現一些問題:如開放實驗室管理難度較大,綜合情景模擬演練時物資、人力資源稍顯不足。在今后的實訓教學中應加強實驗室建設,積極改進實驗室開放管理制度,實訓教師、實驗員、班級干部、護理社團、小組長都可參與管理,確保實訓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