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國英 ,毛冬雪 ,吳 茜 ,張慧子 ,馬向莉,陳 玉 ,夏西超 *
(1.平頂山學院圖書館,河南 平頂山 476000;2.平頂山學院醫學院,河南 平頂山 476000)
自2018年秋季起,“00后”逐漸成為大學校園的主力軍,他們出生于21世紀,具有與“90后”不同的群體特點[1-2]。“00后”綜合素質較高,主體意識強,思維活躍,自信張揚,但抗挫折能力差,生活、娛樂方式明顯網絡化。“00后”大學生剛好成長在網絡技術迅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能夠借助發達的網絡獲取多樣化的知識,但是網絡上也有很多錯誤和不健康的信息[1-2]。對于“00后”來說,成長過程中健全的人格尚未形成,心智發育并未成熟,難免會受到網絡不良信息的影響,進而打擊脆弱的心靈,腐蝕純潔的靈魂,影響積極的認知。“00后”醫學生作為當今大學生中的特殊群體,所學專業理論知識多,實踐性強,理論和實踐學習任務重、時間長,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業余生活,導致學習壓力大、人際關系緊張、生活迷茫等一系列問題,轉而在網絡虛擬世界尋求快感,很容易出現網絡成癮[3]。“00后”醫學生網絡成癮和心理健康已經成為醫學院校共同關注的問題。以往醫學生團體輔導只注重傳統專業教育,很少關注心理問題,難以從整體層面提升團體心理輔導工作的效果。積極心理學關注人正向的、積極的品質培養,幫助人走出逆境,展現個體優勢,增強自信心,發揮主觀能動性,挖掘自身潛能,擁有樂觀向上的心態[4-5]。目前,將積極心理學融入團體輔導中提升醫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較少。由此,本研究以“00后”網絡成癮醫學生為對象,探討積極心理學團體輔導對“00后”網絡成癮醫學生干預效果的影響,為改善“00后”醫學生網絡成癮狀況提供參考。
對平頂山學院醫學院在校大學生發放網絡成癮量表,根據調查結果確定“00后”網絡成癮醫學生。隨機抽取輕度、中度網絡成癮醫學生各60名作為研究對象,分別隨機分為2組,每組30名。兩組各項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了解“00后”網絡成癮醫學生的心理問題,采用問卷調查形式評價其幸福感,包括自我管理維度、自主性維度、人際關系維度、自我的相關接納維度、目標維度、自身成長維度。根據調查結果進行積極心理學團體輔導方案設計,凸顯出“00后”網絡成癮醫學生的自主性,培養一定的自我接納感,樹立正確的觀念,維持人際關系,促進個人成長。在第一次和第二次活動中,主要圍繞“促進學生維護積極的人際關系”,培養對團體的信任感;在第三次和第四次活動中,聚焦學生積極性的培養,挖掘個人潛能;在第五次和第六次活動中,培養學生積極情緒,使其可以在團體活動中找到幸福感和愉悅感;在第七次和第八次活動中,重視學生主體地位,激發學習、生活的積極性;在第九次和第十次活動中,培養學生積極行動理念,將行動作為主要目標[6-8]。認真剖析“00后”網絡成癮醫學生上網次數、上網時間、上網動機、身心狀況,設計了以上10項實驗內容,共進行了20周積極心理學團體輔導干預,每周2次,每次1.5~2小時。對照組在相同時間內不采取任何干預措施,只進行常規教育和引導。每個干預階段結束后,使用網絡成癮量表進行癥狀測量,評估干預前后醫學生的變化[6-8]。
網絡成癮量表共有26題,分為耐受癥狀、戒斷癥狀、強迫上網癥狀、時間管理問題、人際健康問題5個維度。總成績為各維度組成因子得分之和,體現網絡成癮程度,得分高低與網癮大小呈正相關[4]。
臨床癥狀自評量表包含90個項目,每個項目采取5級評分制,1分為無,2分為輕度,3分為中度,4分為較重,5分為嚴重。分析積極心理學以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相關內容后,根據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內容、方法、實施效果等內容設計90個項目,包括情感、思維、行為生活、人際管理等精神病癥狀學相關內容,反映軀體化、精神病性、強迫、人際關系、敵對、焦慮、偏執、抑郁、恐怖、睡眠及飲食狀況等若干個方面的心理癥狀[4]。
采用心理健康測試評分表評價兩組學生心理健康水平。
干預前兩組網絡成癮量表得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干預后實驗組得分顯著降低,且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 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網絡成癮量表得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干預前后網絡成癮量表得分比較(±s,分)
n t值P實驗組對照組60 60 6.498 1.675<0.01>0.05 t值P組別 干預前59.38±5.61 59.76±5.26-0.348>0.05干預后46.82±5.34 57.41±5.77-6.037<0.01
“00后”輕度網絡成癮醫學生中,干預前兩組網絡成癮量表得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干預前相比,干預后實驗組得分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與對照組相比,干預后實驗組得分顯著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 2)。
“00后”中度網絡成癮醫學生中,干預前兩組網絡成癮量表得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干預前相比,干預后實驗組得分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相比,干預后實驗組得分顯著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輕度和中度網絡成癮醫學生干預前后網絡成癮量表得分比較(±s,分)

表2 輕度和中度網絡成癮醫學生干預前后網絡成癮量表得分比較(±s,分)
水平 干預前47.39±2.25 47.25±2.33-0.284>0.05 66.79±2.59 65.82±2.36 7.958>0.05組別n t值P輕度 實驗組對照組30 30 4.085-0.376<0.01>0.05 t值P中度實驗組對照組30 30 5.064 2.113<0.05>0.05 t值P干預后40.52±4.74 47.81±5.03-6.037<0.01 53.48±5.37 64.87±5.13-2.913<0.05
干預前兩組臨床癥狀自評量表總分以及強迫、精神病性、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敵對等維度得分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與干預前相比,干預后實驗組量表各維度得分和總分顯著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與對照組相比,干預后實驗組量表各維度得分和總分顯著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 3)。
表3 干預前后兩組臨床癥狀自評量表得分比較(±s,分)

表3 干預前后兩組臨床癥狀自評量表得分比較(±s,分)
P組別n t值維度 干預前6.74±1.22 6.53±1.28-0.073>0.05 10.33±2.17 10.83±2.04-0.064>0.05 7.67±1.44 7.93±1.32-0.032>0.05 9.38±2.49 9.40±2.86-0.058>0.05 6.76±1.90 7.07±2.19-0.035>0.05 3.56±1.15 4.03±1.32-0.036>0.05 3.66±1.08 3.83±1.12-0.046>0.05 4.16±1.05 4.68±1.15-0.045>0.05 6.15±2.39 6.22±2.25-0.021>0.05 63.78±17.69 65.41±18.61-0.364>0.05軀體化 實驗組對照組60 60-12.651 0.042<0.01>0.05 t值P強迫 實驗組對照組60 60-9.257-0.062<0.01>0.05 t值P人際關系實驗組對照組60 60-11.367-0.653<0.01>0.05 t值P抑郁 實驗組對照組60 60-6.249-0.584<0.01>0.05 t值P焦慮實驗組對照組60 60-10.741-0.934<0.01>0.05 t值P敵對實驗組對照組60 60-6.255-0.047<0.01>0.05 t值P恐怖實驗組對照組60 60 4.063-0.037<0.01>0.05 t值P偏執 實驗組對照組60 60 11.451-0.063<0.01>0.05 t值P精神病性實驗組對照組60 60 8.742-0.038<0.01>0.05 t值P總分實驗組對照組60 60-43.719-1.425<0.01>0.05 t值P干預后10.48±2.43 6.43±2.03 13.834<0.01 15.42±3.09 11.53±3.43 10.841<0.01 11.24±2.68 8.41±2.31 9.368<0.01 13.75±3.08 10.04±2.97 4.484<0.01 10.18±2.58 8.23±2.04 6.606<0.01 5.12±1.41 4.36±1.57 4.847<0.01 5.91±1.37 3.46±1.06 4.591<0.01 6.67±2.40 4.73±1.81 8.614<0.01 9.57±2.57 6.50±2.44 6.873<0.01 94.47±23.17 71.53±21.29 28.572<0.01
“00后”輕度網絡成癮醫學生中,干預前實驗組和對照組總體心理健康測試評分表得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與干預前相比,干預后實驗組總體心理健康測試評分表得分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與對照組相比,干預后實驗組總體心理健康測試評分表得分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 4)。
“00后”中度網絡成癮醫學生中,干預前對照組和實驗組總體心理健康測試評分表得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與干預前相比,干預后實驗組總體心理健康測試評分表得分降低,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相比,干預后實驗組總體心理健康測試評分表得分較低,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4)。
表4 輕度和中度網絡成癮醫學生干預前后總體心理健康測試評分表得分比較(±s,分)

表4 輕度和中度網絡成癮醫學生干預前后總體心理健康測試評分表得分比較(±s,分)
水平 干預前218.25±33.54 216.56±36.47 0.573>0.05 235.39±35.48 231.68±38.72 0.684>0.05組別n t值P輕度 實驗組對照組30 30 3.560-0.170<0.01>0.05 t值P中度 實驗組對照組30 30 1.930 0.243>0.05>0.05 t值P干預后179.63±26.37 217.03±30.43-3.130<0.01 212.89±31.45 230.15±38.53-1.352>0.05
醫學生作為大學生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其特殊性,所學專業理論知識多,實踐性強,學習時間長、任務重,出現學習壓力大、人際關系緊張等一系列問題。當前,一些“00后”醫學生從網絡虛擬世界中尋求暫時的快感和解脫途徑,很容易導致網絡成癮,出現心靈空虛、心理障礙、人際關系淡漠、成績下降、學業荒廢等嚴重情況[9]。“00后”醫學生網絡成癮已不單純是一種行為病態的表現,更是一種心理病態的表現。
研究顯示,積極心理學團體干預能夠顯著改善“00后”網絡成癮醫學生的耐受性、強迫性、退隱性和社會性等網絡成癮癥狀。“00后”醫學生在呵護中長大,沒有經受過挫折,工作能力與人際交往能力欠缺,一旦遇到挫折,缺乏獨自處理問題的智慧與勇氣,喜歡上網求助。而大學校園里處處覆蓋的免費Wi-Fi和便宜的流量套餐,給“00后”醫學生使用移動終端設備上網提供了便利條件,沒有自制力的學生很容易陷入網絡成癮的深淵。積極心理學團體輔導引導“00后”醫學生正確看待移動網絡,一方面看到移動網絡給學習和生活帶來的便利;另一方面必須看到部分學生難以抵制移動網絡的誘惑,沉迷于網絡游戲、網絡交友等,不但沒有得到健康持久的積極情感和心理體驗,反而更加容易被消極和孤單情緒所影響[10]。“00后”醫學生所處的經濟與物質環境好,相較于“90后”對物質的追求明顯下降,但對實現人生價值的追求動力不足,存在明顯的孤獨感,無方向感。積極心理學團體輔導中幫助“00后”醫學生合理規劃未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投身于學習,為美好的未來去努力、去打拼[11]。“00后”醫學生一直處于父母和長輩的呵護下,學習和生活中的很多困難有人解決,遇到挫折或失敗時,在沒有得到及時疏導和幫助的情況下,容易產生消極情緒,有時甚至自暴自棄,出現逃避心態和悲觀心理。積極心理學團體輔導幫助“00后”醫學生學會用正確的態度去看待過去和得失,學會珍惜大好的學習機會。對過去的成績感到自卑的學生,鼓勵他們努力拼搏;對過去輝煌歷史驕傲自滿的學生,引導他們及時找到不足、找準定位,做好人生規劃,為未來美好人生添磚加瓦[12]。“00后”醫學生網絡成癮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我們根據這些因素靈活設計輔導方案,提升醫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引導其正確認識網絡的利與弊,端正學習態度,把握人生航向,為實現人生目標而不懈努力。
研究顯示,積極心理學團體輔導能夠明顯改善“00后”網絡成癮醫學生強迫、精神病性、人際關系、焦慮、抑郁、敵對等方面狀況。隨著網絡技術的日新月異,“00后”醫學生在借助不同網絡平臺獲取多樣化知識的同時,也會受到網絡上各種負面和消極信息的影響。而“00后”醫學生健全的人格尚未形成,心智發育尚未成熟,這些網絡不良信息極易給他們的成長帶來消極影響,出現精神異常、人際關系惡化、抑郁、焦慮、敵對等問題[9]。積極心理學關注人的正向的、積極的品質,幫助人走出逆境,培養優秀品質,增強自信心,發揮主觀能動性,發掘自身潛能,激發樂觀向上的力量,以內在的積極思想來引導外在的積極行為,獲得積極體驗,進而幸福快樂[13-14]。積極心理學能增強人的主觀幸福感、滿足感和快樂感,重在研究個體過去、現在、將來的積極情感體驗,對現在擁有的感到幸福,對美好的未來充滿向往、憧憬;積極心理學培養個體的創造力與洞察力以及感恩與希望、真誠與勇敢、仁愛與友善、公平與正義、謙虛與自律等積極心理品質;積極心理學充分利用學校、社會、家庭等組織提供的良好條件,幫助個體形成積極的心理品質,產生積極情感[15-16]。由此可見,積極心理學團體干預有助于培養“00后”醫學生陽光、向上、樂觀、健康的人格,改善焦慮、抑郁、敵對等不健康的心理狀態,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
網絡成癮不僅是“00后”醫學生面臨的問題,而是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職業院校學生、大學生甚至中老年人普遍存在的現象,發生在學校、家庭、單位、社區、公共場所等多個場所,成為一種普遍而又復雜的社會現象[17]。對網絡成癮的干預需要全方位的、系統的、科學的設計,從多層面考慮,制訂切實可行的干預措施[18]。積極心理學把個體幸福感作為研究宗旨,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主張從積極的方面去看待人、引導人和教育人。積極心理學團體輔導作為“00后”醫學生網絡成癮干預的一種方法,尚處在探索階段,其標準和模式需要不斷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