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慕竹
唐朝人王凝,字致平,祖籍絳州(今屬山西絳縣),從小父母雙亡,由擔任宰相的舅舅鄭肅撫養。王凝讀書刻苦,十五歲就通過明經、進士的考試。王凝“性堅正”,性格耿直、正派,對阿諛奉承之徒一向嗤之以鼻。
馮夢龍在《古今譚概》中曾記載了王凝的一件逸事。
王凝曾以禮部侍郎的身份暗察長沙。有一天,一個同姓的官員遞上帖子,他將要赴任柳州刺史,途經長沙,特來拜謁。王凝以為不過是官場禮節,便請了他進來,跟他客套了一番,不料,王刺史恭恭敬敬地說:“我是侍郎的本家子侄,理應前來參拜。”
王凝端詳了他良久,對這個突然冒出來的大侄子沒有一點印象,于是問道:“你在家時小名叫什么?”王刺史回答:“通郎。”王凝還是一頭霧水,便把兒子叫了進來,問他:“老家中有小名叫通郎的人嗎?” 兒子沉思了一會兒,說:“有,應該是我的兄長。”
王凝一聽,趕緊熱情招待,并接受了王刺史以晚輩身份行的大禮。
重新落座,王凝與王刺史聊起了天:“賢侄此前做過什么官?”王刺史回答:“我曾在北海鹽院任職,剛剛免官,才有了這次任命。”
王凝一聽他做過鹽官,眉頭就皺了起來,因為鹽業是國家壟斷行業,所以特別容易出貪腐酷虐之人,王凝素來對這些人沒有好印象。
送走了這位“家侄”,王凝立刻讓兒子搬來了家譜,仔細查看。家譜中確實有“通郎”,但已在某年某月某日故去。此人果然是假冒的,王凝不禁怒火中燒。
第二天,王凝準備好了菜肴,又安排了兩個壯漢在旁侍候,然后請王刺史赴宴。進得廳堂,王刺史以小輩見長輩之禮,屈膝下跪,不料卻被早在旁侍立的兩個壯漢挾持住了,既彎不得腰,又動彈不得。
這時,王凝走上前,說:“使君并非我宗族,昨天不該受您大禮,現在把它如數奉還。”說完他便下拜,直到拜夠了次數,才讓壯漢松手。
王凝請王刺史上坐,端起一杯酒說:“當今清平世道,可不能假冒別人家的人啊!弄出點兒什么事來,我們可擔當不起!”
看到這滑稽的一幕,廳上的隸卒、仆役都忍不住偷笑。王刺史的臉一陣紅一陣白,羞愧難當,哪還吃得下飯,趕緊找了個理由,狼狽而逃。
后來,王仙芝叛亂時,王凝鎮守宣州(今安徽宣城),頑強固守了幾個月,抵抗漸漸衰竭,恰巧有流星墜落在他寢室庭院的方位,術士說:“這不是個好兆頭,你應該請病假,不處理事務以避災禍。”王凝說:“東南,是國家的富庶之地,而宣州是大府,怎么可以輕言放棄?你不要說了。”下面的官吏和百姓聽說此事,請求道:“賊兵兇勢不可阻擋,希望您花錢講和讓他們退兵,否則恐怕您的家族會被他們覆滅。”王凝說:“人人都有家有族,怎能唯獨保全我的家族?” 王凝巍然堅守,不久亂軍無奈退去。
王凝的家族源自太原王氏,是中國歷史上最尊貴的“五姓七族”之一。孟子曾說:“欲貴者,人之同心也。”想要得到尊貴,是人們共同的心理,然而一個家族的尊貴,除了歷史上王侯將相的光環照耀,最重要的就是人們對家族榮譽的珍視與愛惜,不允許有絲毫的虛構與玷污,所為自尊者人尊之,自貴者人貴之,這才是尊貴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