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
8月26日,深圳迎來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紀念日。作為中國的第一個經濟特區,深圳是名副其實的改革“試驗場”,屢屢先試先行,創造的經驗為其他地區及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了思路和參照。隨著特區經驗在全國的推廣,原來很多“特”的東西現在已經越來越不“特”了,也有一些人擔憂深圳正在走向平庸。“深圳還特不特”以及“深圳如何特下去”成為近來輿論場上的熱議話題。
深圳的發展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從1979年到1990年,是以“三來一補”為特征的工業化;從1990年到2010年,是以模仿創新為代表的工業化;2010年至今,深圳進入創新發展和高質量發展階段。2019年,深圳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3.68萬億元,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和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為71.9%和66.6%,在國內大中城市中均位居首位。深圳在5G、基因測序、3D顯示、新能源汽車、無人機等領域的創新能力處于世界前沿,知識產權碩果累累。毫無疑問,深圳已經成為領先全國的“創新之城”,也是中國大陸最市場化的城市經濟。
筆者認為深圳的成功有兩個關鍵因素,一個是靠近香港的區位優勢,在早期與香港形成“前店后廠”的模式發展加工出口產業,也為整個科技產業的崛起奠定基礎;另一個是“特區”成為深圳的保護層,在造就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方面逐漸形成了保持距離和良性互動的關系范式,深圳的創業環境至今在國內其他地方仍是少見的。后一點尤為重要,是深圳在經歷幾次艱難轉型和困局時能突破并向前發展的重要因素。
在2002-2003年,一篇網文《深圳,你被誰拋棄》引發關于深圳發展前途的巨大爭議。深圳產業外遷讓不少民眾擔憂,沒有了政策優勢、又受制于地理經濟條件,在經濟話語權競爭與高級人才爭奪中落后于北京和上海的深圳是不是要被拋棄了?當時的深圳市長還因為此文首度開展官方與民間的平等對話。在這個大討論之后,2004-2005年深圳又進入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實現了二次騰飛。深圳之所以能夠二次騰飛,與它形成的政府與市場保持距離及良性互動關系密不可分。
當時,深圳有很多加工制造企業要么倒閉、要么離開深圳,短期經濟發展遇到不小的困難。但是,深圳在反思自身問題,銳意改革的同時,依然堅持維護以市場為導向的基本營商環境。市場經濟有這樣一個功能:在走到一個困局時,沒有過多行政干預下,市場往往會自動起作用。所以,雖然有一批企業倒下了,也有很多新的企業誕生了,深圳在那一次困境中,實現了產業升級,走向高新技術企業主導的階段。這種進入和退出的過程,就是熊彼特所說的“創造性毀滅”,是轉型升級最重要的機制,也是脫胎換骨的過程。國際上那些有活力的地方,比如硅谷和以色列,都是經歷這樣殘酷的過程,企業一批批退出,又一批批誕生,由此帶來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形成良性循環。
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家、創業者和實體經濟有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創造財富的自由,政府也在與市場保持距離和良性互動中有更大獲得感。雖然政府不怎么管企業和市場的具體事務,但深圳市政府的財政收入在一線城市中是相對比較充裕的,政府也有更大的決心做好服務型政府,盡量不去破壞這個生態,保護更多的資源隨著市場和企業家的需求而流動。這一點在深圳的產業政策上也體現得比較明顯。即使在深圳政府重點推出的產業政策中,執行層面也比較有彈性,十分注重讓企業在資源配置中起作用,有意促成競爭性的產業氛圍,而不是像國內其他一些地區的產業政策逐漸走向保護本地產業的政策。
從深圳的創新模式來看,有“六個90%”的顯著特點,即全市90%的研發機構、研發人員、研發投入、發明專利來自企業,90%的企業為本土企業,90%的重大項目由企業承擔,形成了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主導、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深圳不僅通過良好的營商環境、創業環境在全國城市中保持了強勁競爭力,還是未來中國經濟版圖、大中城市發展版圖中改善營商環境的一個重要參考。
發展到今天,單從創辦時期實行跟國內其他地方非常不一樣優惠政策的“特區”定義,深圳已經沒有那么“特”,但從深圳未來的發展和為國內其他地方提供經驗的樣板意義上講,深圳依然要保持自己的“特”,更好地發揮先行先試的作用。在城市化、工業化、公共服務均等化、高科技的發展、民營企業的發展、法治建設等諸多方面,深圳特區的先行先試作用都被賦予了更高的期待。當然,在賦予深圳更重要意義的同時也要注重保護它的政策環境和創業環境,不能損害業已形成的政府和市場良性互動以及科技創新產業必不可少的“失敗的社會容忍度”。▲
(作者是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
環球時報2020-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