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
環(huán)氧樹脂較高的剛性強度、出色的尺寸強度和耐化學腐蝕性能,作為結構復合材料慣用的基材[1]。環(huán)氧樹脂具有脆性,因此,在開發(fā)較高性能環(huán)氧樹脂體系技術問題中,增韌改性一直是關鍵。 最早的橡膠彈性體作為添加劑對其進行增韌,1970年左右McGarry改用端羧基聚丁二稀丙稀腈(CTBN),直到1984年左右Kurauchi最初提出使用剛性納米粒子來增韌聚合物[2],隨著材料制備技術的飛躍發(fā)展,添加顆粒的尺寸經歷了宏觀顆粒、微米量級到納米級的演變[3]。同時,納米顆粒較高的表面能,在與環(huán)氧樹脂混合時,易團聚從而形成團聚體,改性的效果越差。
直接分散共混法是將納米粒子直接分散共混在聚合物基質中,得到粒子改性復合材料的方法。混合前加入偶聯劑、用分散劑處理顆粒表面,減少生成顆粒團聚,團聚顆粒之間存在范德華作用力,混合后再采用20KHZ的超聲波進行分散[4]。Li等在納米粘土/橡膠/環(huán)氧樹脂復合材料的制備過程中,采用了共混法,選用硫化粉狀橡膠。實驗結果表明,納米粘土完全分散在材料中,抗沖擊性能比之前提高了107%。
研究發(fā)現,由于顆粒間存在范德華力和較高的表明活性,在制備過程中容易出現團聚現象,分散性能較差,力學性能隨之下降[4]。
He等[5]研究了納米顆粒CaCO3的分散性對環(huán)氧樹脂力學性能的影響,實驗結果表明,加入CaCO3納米顆粒的質量分數為4%時,經過KH550處理的粒子分散效果較好,材料的抗壓性能得到了提高,分別為13.5%和14.1%,未被處理的則下降了8.4%,后者僅提高了2.7%。Jiao等[6]使用PGMA處理的Al2O3納米粒子增強環(huán)氧樹脂,發(fā)現Al2O3納米顆粒的團聚減少,顆粒均勻分散在基體中,基體間的結合強度和粘合模量得到增強,界面效應增大[4]。
相遷移增韌的原理是在熱固性樹脂中加入一種熱塑性樹脂,兩者具有一定的相容性。在成型過程中,熱塑性樹脂增韌相產生遷移,增韌相大多富含在材料的層間,從而達到對復合材料抗損傷能力最弱的層間部分增的韌效果[7]。金相照片如圖1、2所示。
圖1:相遷移增韌復合材料層間形貌的金相照片
圖2:層間形貌放大細節(jié)照片
圖中,大量的增韌相集中在纖維的上下兩層之間,說明多數增韌相遷移到復合層。在固化過程,材料內部的熱固性樹脂與剩余的熱塑性樹脂通過反應誘導相分離,從材料的內部進行增韌[7]。此技術不僅大幅提高了樹脂基復合材料的韌性,保證了預浸料良好的工藝性,而且r程化應用更易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