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劍,肖鋒
顳下頜關節功能紊亂綜合征(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s, TMJDS)的病患,癥狀表現為關節彈響、張口受限、飲食障礙、入眠困難、言語不暢等功能性紊亂,還可能會出現關節結構性紊亂或器質性損傷[1]。超短波療法具有消除組織神經水腫,緩解疼痛,直指病灶的良好療效;針刺董氏奇穴是近年來中醫療法的重要手段,尤以擅長治療各種疑難雜癥而著稱,其對各類骨關節病的療效確切,方便實用。本文就運用董氏奇穴療法聯合超短波治療顳下頜關節功能紊亂綜合征,進行了長期的臨床觀察、探索性的跟蹤施治和持續性的分析研究,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6月~2019年5月中部戰區總醫院康復理療門診顳下頜關節功能紊亂綜合征的患者120例,均符合《口腔頜面外科學》的診斷標準[2]。納入標準:符合診斷標準(下頜運動異常;疼痛;彈響和雜音;輔助X平片可發現關節間隙改變和骨質改變;MRI和關節造影可發現關節盤移位、穿孔及關節盤諸附著改變等 );年齡和性別不限;病程<12個月。排除標準:有暈針史和患側局部有金屬物或金屬過敏史者;頸椎病、口腔科疾病,類風濕性疾病、腫瘤侵犯、結核等其他原因侵犯顳下頜關節區引起病變者。將其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董氏奇穴組,超短波組和聯合組各40例,3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 方法 3組患者均首先進行有關本病的健康教育,以便患者進行自我治療和關節保護,例如改變不良咀嚼習慣,進軟食等。同時進行積極的心理支持治療,然后分別施以針刺董氏奇穴、超短波治療、針刺董氏奇穴聯合超短波治療。①董氏奇穴:腧穴定位參考《董氏奇穴穴位詮解》[3]。選取靈骨(手背第一掌骨和第二掌骨結合處),大白(手背第二掌骨橈側二分之一處),手解(相當于心經之少府穴), 三重穴(外踝骨尖前橫開1寸,直上3寸,5寸,7寸,共3穴),下三皇穴(包括天皇、地皇、人皇三穴。天皇在脛骨頭之內側陷中,陰陵泉直下一寸處;地皇在脛骨之內側后緣,內踝尖直上7寸處;人皇在內踝尖上3寸,脛骨之內側后緣),四花穴(包括四花上穴、四花中穴、四花下穴三穴。四花上穴在外膝眼下3寸,向內貼脛骨外緣下陷處;四花中穴在外膝眼下7.5寸,向內貼脛骨外緣下陷處;四花下穴在四花中穴直下5寸)。患者仰臥,選用0.25mm×25mm一次性針灸針,穴位取健側靈骨、大白、手解、三重、下三皇、和患側四花穴,針刺深度0.5~0.8寸,不提插捻轉,留針30min,每日1次,5次為一個療程,療程間隔2d,共治療3個療程。②超短波治療:選用波長為7.37m、輸出功率為50W、電流為40mA的五官超短波電療儀(汕頭市醫用設備有限公司,產品型號為DL-CII),用直徑為5cm的兩個圓形電極對置于顳下頜關節處,距皮膚0.5~1cm,微熱量輸出,治療時間為15min,每日1次,5次為一個療程,療程間隔2d,共治療3個療程。③董氏奇穴聯合超短波治療:患者行超短波治療后,再行針刺董氏奇穴治療,操作程序同上。每日1次,5次為一個療程,療程間隔2d,共治療3個療程。
1.3 評定標準 ①開口度::患者大張口時,用尺子測量的上下中切牙切緣之間的距離。②疼痛評分標準:疼痛強度采用標尺法( Visual Analogue Score,VAS)進行判定 ,由同一位醫師根據患者描述疼痛的程度進行評分:0分為無痛,1~3分為輕度疼痛,4~6分為中度疼痛,7~9分為重度疼痛,10分為劇烈疼痛[4]。③臨床療效:參考《口腔頜面外科學》制定標準。a.痊愈:顳下頜關節恢復正常生理功能,開口度3.4~3.9cm,關節區疼痛消失。隨訪3個月內未見復發; b.有效:關節運動異常、彈響有改善,開口度2.5~3.3cm,疼痛減輕;c.無效: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無改變,開口度小于2.5cm或治愈后3個月內又復發。有效率=(治愈+有效)/每組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統計分析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用t檢驗,組內均數比較用配對t檢驗,組間均數比較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3周后,3組患者開口度均較治療前明顯提高(均P<0.05),且董氏奇穴組和聯合組均明顯高于超短波組(均P<0.05),聯合組明顯高于董氏奇穴組(P<0.05);3組VAS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均P<0.05),且董氏奇穴組和聯合組均明顯低于超短波組(均P<0.05),聯合組明顯低于董氏奇穴組(P<0.05);3組總有效率比較,聯合組高于董氏奇穴組和超短波組(P<0.05),董氏奇穴組高于超短波組(P<0.05)。見表2~4。

表2 3組治療前后開口度比較cm,例

表3 3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分,

表4 3組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例
顳下頜關節對正常飲食和交流至關重要。因使用頻繁,而常致功能紊亂,患病率頗高[5-6],其病因多與內在心理因素和外在寒邪侵入密切相關[7]。通常采用的保守療法主要是戴頜墊、調整咬合關系、心理與藥物治療、氦氖激光等[8],短期癥狀有所緩解,易反復難根除;必要時的手術治療主要是關節盤復位術和關節置換術,后遺癥風險大、遠期療效不確切。
古代醫書中常用“骨痹”、“口噤不開”[9]、“頰車骱痛”或“痹證”來描述此征,隋代醫家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以“風口噤”為病名,就其病因進行了論述,認為風寒濕三邪侵襲常致病患面部痙攣、肌群失衡、關節受限、劇痛難忍。治療以祛寒解痙[10]、通利關節為原則;西醫主張該病主要是因顳下頜關節及其關節周圍肌肉或神經功能失調,屬功能障礙性疾病,治療重在消炎止痛。
超短波治療主要利用超短波產生的交變電磁場釋放局部熱效,加速患處局部循環血流、改善淋巴循環,提高細胞膜通透性,加快滲出物吸收, 增強白細胞吞噬功能,減少趨化性反應,減輕水腫,控制炎癥,緩解咀嚼肌痙攣等,能有效調節翼內外肌平衡、降低肌肉和纖維結締組織張力,整體提高機體免疫功能[11]。治療結果表明療效好、安全、方便、患者易接受;董氏奇穴療法以傳統經絡系統為基礎,以倒馬針法為特色,運用全息理論把人體四肢頭面分為10個全息區,對傳統腧穴進行了新的定位思考。董景昌先生及弟子在臨床研究中發現了七百余個高效的腧穴,因其在十四經穴體系之外,卻有臨床奇效,故被冠以“董氏奇穴”之名。針刺董氏奇穴治療顳下頜關節功能紊亂綜合征,就是取董氏奇穴之四花穴補益足陽明經之氣血、通利下頜關節,靈骨和大白二穴來激發手陽明經的經氣,祛除面部風寒濕邪和緩解面部肌群痙攣[12]。同時取手解穴,以解上半身頭面疼痛,這暗合了中醫“諸痛瘡癢皆屬于心”的道理。另外還針刺三重穴來行氣活血化瘀,下三皇穴補腎治關節骨病[13]。諸穴合用,標本兼治,通利關節,緩急止痛,快速恢復顳下頜關節正常的生理功能[14]。中醫外治,簡便易行,奇效斐然,值得推廣。
本研究分別從臨床療效,VAS評分和張口度變化三方面,觀察為期3個療程的董氏針灸與超短波對顳下頜關節功能紊亂癥的改善狀態。董氏奇穴組、超短波組、聯合組三組患者經過治療之后,臨床癥狀均有不同程度好轉,其中聯合組治療顳下頜關節綜合征總有效率更高。開口度能很好的反映下頜關節功能紊亂功能狀態,是臨床上評定顳下頜關節功能狀態的客觀定量指標。3組開口度的比較,聯合組優于董氏奇穴組,董氏奇穴組優于超短波組;VAS評分是對患者的主觀疼痛感覺進行量化,能靈敏反應患者的疼痛變化。3組VAS評分比較,聯合組低于董氏奇穴組,董氏奇穴組低于超短波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綜上所述,針刺董氏奇穴配合超短波治療顳下頜關節功能紊亂綜合征,可以達成正向增效的治療效果。無論是在開口度改善及其伴隨的疼痛緩解,還是在下頜關節功能改善等方面,遠遠優于單純的董氏奇穴或超短波的療效。顳下頜關節功能紊亂綜合征的發病部位和病因,通常涉及骨科,口腔科及牙頜整形外科等學科和領域,要縮短治療時間,最大程度提高療效,在橫向上聯合康復醫學科,口腔科,牙頜整形外科甚至心理咨詢等展開研究就頗具意義;在縱向上,將病患依年齡、恢復時間及順序等指標,進行針對性的深化研究,并及時將研究成果反作用于臨床科學實踐則更為迫切。
針刺董氏奇穴聯合超短波治療顳下頜關節功能紊亂綜合征,應明確指出的是其穴位確定、進針及行針手法等尤其依賴于針灸醫師的主觀判斷和個性化施治能力,面對病情的精準掌控更是因不同的醫師而不同。受治療領域所限,一定程度上存在著樣本量少和單中心病例收集不足等現象,迫切需要拓展研究性治療領域,擴大樣本收集,擴展多中心深層次對照研究,以提高研究成果的可靠性、實效性和普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