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銘亦
摘要:隨著新時代的到來,人們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越來越強,對精神層次的需求也越來越高,新中式景觀設計也由此應運而生,逐漸成為主流。文章通過對“傳統造園理念”“新中式景觀設計現狀及前景”和“基于傳統造園理念下的新中式景觀設計傳承與創新策略”進行研究分析,便于未來對新中式景觀設計提供參考。
關鍵詞:傳統造園理念;新中式;景觀設計;傳承;創新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20)07-0079-02
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積淀已經成為每個中華兒女的珍貴寶藏,長達千年的民族文化需要不斷地傳承與發展。隨著國民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越來越強,對精神層次的需求也越來越高。如今,國內景觀設計行業發展日趨成熟,設計師在追尋古典園林復興路、追溯古典園林精髓的嘗試中,涌現了一股“新中式景觀”思潮。在國內景觀設計師和學者不斷努力探索下,植根于古人造園智慧,并注入適當“時代元素”的“新中式”在國內景觀行業初露鋒芒,在國內小具規模。
1中國古典園林造園理念
中國古典園林經歷了長達三千多年的不斷探索與發展,從生成期——成熟期——衰落期是一個不斷進行自我完善、發展的一個過程。在獨特的地理環境,鮮明的民族文化影響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東方園林,它憑借其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和精湛的造園技法在東、東南亞地區廣泛傳播,對西方造園風格有著重要影響。在造園思想上融合了儒、道、佛等自然哲學觀,形成了“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將哲學觀可細化分為三大境界,分別是生境、畫境和意境。其主要體現在園林造景技法上,古代能工巧匠通過人工的方式對自然形態進行模仿,并且與古典建筑相融合,利用植物配置、筑山理水等多種技法,以求能夠達到“小中見大”“一步一景”“漸入佳境”的理想境界。這是自然景觀與人文精神相結合,體現中華民族文化“精、氣、神”內涵的產物。其中植物造景是營造園林氛圍起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國各朝各代都非常重視植物造景,幾千年的歷史沉淀,使得我國造園家對植物造景的手法有獨特的見解。如通過植物疏密、季節變化等來營造空間的層次感和圍合感,與此同時造園家的造景手法也會受到當時社會的詩畫、民俗的影響。
2新中式景觀設計現狀
新中式景觀現在還處在發展階段,并沒有形成完整和成熟的體系。但它發展趨勢明顯,在較短時間內迅速崛起,并逐漸成為時代主流。但部分設計師并沒有對傳統造園理念進行深入地認識,對古典園林造園技法生搬硬套到現代建筑上,沒有加入設計師自身的設計風格,設計出來的作品與周圍的現代建筑顯得格格不入。甚至直接對著名設計師成功案例進行復制、照搬,導致新中式景觀數量多但質量不高的局面出現。但其中也不乏一些非常優秀的景觀設計作品。
3基于傳統造園理念下的新中式景觀設計傳承與創新策略
“新中式”景觀設計是現代生活與中國傳統文化邂逅、碰撞的結晶。它植根于古人造園智慧,以意境的涵蘊為出發點,融入適當現代元素。不是大量的元素堆砌,而是通過對古典園林造園特點的深刻認識,并與現代元素相結合,打造符合國人審美情趣、富有中國韻味和滿足功能需求的新式景觀。傳統藝術在現代建筑上得到充分展現,使得國人能通過現代建筑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吳良鏞先生在《鄉土建筑的現代化與現代建筑的地域化》中提出,“無論發達的國家或者發展中國家均存在著一個共同問題,就是如何積極達成進步的世界文明,而同時又延續原有的文化遺產。這就是我們的悖論,如何既成為現代的,而又回歸到自己的源泉;如何既恢復一個古老的、沉睡的文化,而又參與到全球文明中去”。在西方景觀設計對我國傳統造園技法沖擊的大背景下,新中式景觀的出現具有歷史必然性。它不是純粹地模仿古典園林,而是取其傳統藝術精華,適當加入當代設計元素,對古典園林的精髓與現代建筑的結合進行反復推敲,磨合,用另外一種形式向世人展示其獨特魅力,最終達到新式景觀設計傳承古典園林的“法、意、形、神”的目的。新中式景觀設計源于傳統造園理念,結合現代元素,利用現代光影技術更好地將建筑美與自然美相融合,既增加園林的美感,又對園林意境進一步升華。
3.1借鑒傳統造園元素
在對園林設計進行構思與規劃當中,造園要素起著至關重要作用。造園要素可能是山水、建筑、花木等,它們不但可以熏陶國人對自然山水的喜愛之情,而且還可以向世人展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情景。這便是古人常說的“天地即大園林,園林即小天地”。中國古典園林在成熟期前對“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審美情趣通過造園要素的使用向世人完美詮釋。但在成熟后期造園師一味追求意境,直接對造園要素盲目堆砌,越發精致卻無法將古典園林精神內涵充分地表達出來,為后來衰落埋下病根。而設計師也認識到這一點,在新中式景觀設計中對造園要素使用刪繁就簡手法進行處理,營造簡潔、明凈、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景觀空間。
3.2結合西方植物配植
“新中式”風格在植物運用下與古典園林風格有其相似之處,但又有很大的不同。古典園林植物種植以自然形、多層次、多品種植物混植,正所謂“雜樹參天,繁花覆地”。而新中式風格在植物的配置上以自然生長型和規則修剪型混合搭配,植物層次不多于三層,一般為喬木層——地被層——草坪或大灌木——草坪,且品種較少,顯得更加明朗簡潔。若與歐式風格對比,歐式風格植物以修剪整齊劃一,植物色彩鮮艷為基本格調,新中式則是采用自然、規則式植物混合配置方式,以單綠色為主,這是中國古典園林植物配置與西方植物配置精髓的有機結合,在營造簡潔、明朗的景觀空間的同時富有濃厚的中國氣息。
3.3巧用景觀空間布局
新中式景觀的空間布局繼承了傳統園林的連續性和變化性的特點。游人在游覽時可以感受到有始有終,通過使用小品、植物配置等對空間進行分割,給游人營造神秘感,激發游人好奇心。同時使用借景、框景、夾景、漏景等中國古典園林造景手法,結合現代造景要素來營造具有空間感、層次感和圍合感的景觀空間,通過不同的手法,阻隔游人視線或者對游人進行引導,達到一步一景,小中見大的景觀效果。但許多設計師對傳統造園理念還沒有較深的認識,造園技法還是顯得生澀,因此設計師要對傳統造園技法靈活運用,從而達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效果。
3.4打造臨水游憩場所
中國古典園林以崇尚自然為主,建筑傍山臨水而建,或利用自然生長樹木原貌來展現其自然美。新中式園林設計除了保留傳統元素特征的同時,根據河流走向和周邊建筑圍合的空間關系進行合理規劃布局,形成了“一帶,三區,多點”的布局手法。濱河景觀帶結合地形對植物進行合理配置,做到疏密有致,收放結合,同時在沿岸布置舫、榭等臨水建筑,給人們提供休憩活動場所和親水場地。而頤和園寬廣的水面周圍設置護堤圍欄使人無法親近水面。“三區”(生態游憩區、園景觀賞區、文化交流區)的設計秉承“以人為本”原則,從使用者的功能需求出發,景觀實用性和觀賞性相結合,注重人的體驗感受,創造滿足人們休閑、娛樂、交流的游憩場所。
3.5應用傳統吉祥圖案
傳統吉祥圖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具有歷史性和民族性,是中華民族瑰寶。傳統吉祥圖案的主要作用是表達情感。其中對人與自然和諧情感的表達尤為強烈。古人認為世間萬物都是有生命的,不是客觀存在的。《道德經》里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正是古人對萬物繁衍的解釋,表達出古人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境界的追求。新中式風格對吉祥圖案運用分為兩種,第一種,直接運用,對于能夠滿足當代國人審美的圖案直接運用到設計中,這樣利于人們在現代設計中直接感受到其寓意;第二種,對其進行提煉與重構,由于傳統吉祥圖案復雜繁多,要將其基礎樣式進行提煉,對其進行變形、重組,但保留主體樣式和情感的同時還要滿足美學法則,這樣才能更好地在設計中運用。雖然有些吉祥圖案不適用于當代,但它其中的吉祥寓意值得學習,而且我們能夠通過新材料與技術使吉祥圖案煥發新的生命力。
3.6營造古典園林意境
意境的營造是古典園林特征之一,也是最具民族特色的理論概念,在傳統園林中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對園林意境的創造都有其獨特的體現。新中式景觀設計在意境的營造上會根據當地的特色景觀資源和自然環境,將現代建筑美與自然環境美相結合,打造賦有特色文化內涵的景觀作品。作為一種新的現代元素融于到景觀設計當中,營造含蓄淡雅,自然灑脫和富有古典韻味的園林意境,進而重拾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內涵和滿足國人精神層面的需求。
4結語
梁思成先生曾在《關于中央人民政府中心區位置的建議》中指出:“創造我們的、新的、時代的、民族的形式,而不是盲目地做‘宮殿式或‘外國式的形式主義的建筑。不僅可以如此做,而且絕對應當如此做,自信可以創造出這個新形體。”對古典園林重新解讀,繼承和發展傳統造園精髓,注入時代元素和滿足人們功能需求,形成獨具中國本土特色的園林樣式——新中式景觀。它新有新的做法,中有中的韻味,力求做到民族化、本土化,這是對傳統造園的一個時代創新,同時也是對現代文化的創造,間接推動景觀設計行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