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延壘
毛澤東非常注重對戰爭各局部之間的協調,他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這樣說過:“戰爭的勝敗的主要和首先的問題,是對于全局和各階段的關照得好或者關照得不好。”“指揮全局的人,最要緊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擺在照顧戰爭的全局上面。主要的是依據情況,照顧部隊和兵團的組成問題,照顧兩個戰役之間的關系問題,照顧各個作戰階段之間的關系問題,照顧我方全部活動和敵方全部活動之間的關系問題……”
按照解放戰爭5個戰略階段而分:過渡階段、戰略防御階段、戰略進攻階段、戰略決戰階段、戰略追擊階段。在各個階段的轉換節點,我軍決策層總能及時提出符合戰爭實際情況的戰略決策,使得戰略階段的轉換張弛有度,收放自如。上述這些戰略決策,往往會成為區別不同戰略階段的重要標志。
1947年5月,解放戰爭仍然處于戰略防御階段。以對戰略形勢的深刻認識為前提,中共中央于5月4日致電劉鄧、陳謝、陳粟,并告彭習,果斷做出晉冀魯豫野戰軍兵分兩路,出擊外線,策應兩翼的戰略決策。6月30日,劉鄧大軍夜渡黃河,以此為起點,整個解放戰爭的攻防形勢迅速實現大逆轉,戰爭隨之進入戰略進攻階段。當此之時,國民黨軍的重點進攻仍在繼續,其總兵力仍然多于我軍。因此,此次戰略階段的轉換極為快捷、極為迅速,也極為突然,常給后人以兔起鶻落、目不暇接之感。此次對戰略進攻時機的選擇,是“毛澤東在軍事戰略上的一大創造”。
戰略進攻滿一年之后,全國戰略形勢已經變得對我軍很有利了,不過在總兵力對比上國民黨軍仍然占據優勢。當此之際,中共中央再次開始全力推動戰略階段轉變。1948年9月,中共中央九月會議及時提出“兩關論”,并緊盯濟南推動戰爭進程,從而拉開了戰略決戰的序幕。緊接著,毛澤東又將東北野戰軍“南下作戰”的矛頭引向錦州,轟轟烈烈的大決戰正式拉開帷幕。如此快節奏的階段轉換,令國民黨方面措手不及。此前約1個月,國民黨也舉行了軍事檢討會議,但卻未能做出任何重大決策,未能對各個戰場做出任何實質性指導。
解放戰爭進入戰略決戰階段后,我軍一日強過一日,戰略主動權穩操在手,攻城打援無往不利。為了“盡可能不使敵人獲得喘息的時間”,中央軍委和毛澤東運籌帷幄,實現了濟南戰役、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之間的高效銜接。《震撼世界的大決戰》指出:“這三大戰略性戰役之間,三大戰役與同期所進行的其他戰役之間,都是互相聯系的,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
1948年9月24日,濟南解放的當日,粟裕即向中央軍委提議發起淮海戰役。當然,此時的淮海戰役還是“小淮海”。11月2日,遼沈戰役中我軍獲得完勝,全國戰局繼續發生有利于我軍的重大變化。但從謹慎的角度考慮,國民黨軍仍有扭轉局勢之可能。至于這種可能能否成為現實,一來取決于淮海戰役和遼沈戰役之間的銜接是否緊密,二來取決于淮海戰役的規模與戰略決戰的形勢是否匹配。中央軍委和華東野戰軍領導人都看到了這一點,于是因勢利導,順勢而為。遼沈戰役結束僅僅4天之后,即11月6日,淮海戰役打響,并迅速發展成為南線戰場的戰略決戰。得益于緊密的戰役銜接,我軍在淮海戰役開始階段即占得先機,國民黨軍扭轉局勢之可能隨即化為烏有。
11月16日4時和17日22時,中央軍委兩次致電東北野戰軍領導人,提議東北野戰軍提前入關。此時東北野戰軍剛剛完成遼沈戰役,急需進行休整,因此東北野戰軍領導人對提前入關存有疑慮。是遵循常規,繼續休整?還是克服困難,提前入關爭取戰機?在這兩種選擇面前,中央軍委選擇了后者。11月18日,中央軍委果斷下達了東北野戰軍提前入關的命令。此后東北野戰軍克服重重困難,迅速入關,這才有了平津戰役的輝煌戰果。
從遼沈戰役到淮海戰役,時間僅僅相隔4天,可謂微間隔式銜接。除時間緊湊外,我軍決策層還根據戰略形勢的巨大變化,實現了淮海戰役規模的躍變。因此,遼沈、淮海兩次戰役的銜接不單單體現在時間上,也體現在規模上。淮海戰役尚未結束,中共中央又提前發起平津戰役,此可謂重疊式銜接。平津戰役期間,中共中央又從抑留華北國民黨軍角度考慮,主動延緩淮海戰役進程,實現了戰役重疊時間的延長,進一步將形勢掌控于股掌之中。縱觀三大戰役的銜接過程,從微間隔式銜接到重疊式銜接,間隔越來越小,速度越來越快,效率越來越高,完全符合當時急劇發展的戰略形勢。
解放戰爭中,國共對峙格局十分特殊,雙方的軍事力量被彼此分割、牽制于東北、華北、陜北、中原、山東等多個相對獨立的戰場,形成若干個相對獨立的戰略集團,任何一方都無法擁有連續的戰線,也無法實現自身力量的自由調動。
在這種戰略格局下,力量協同的難度遽然增大,重要性也被提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誰能憑借更高明的軍事斗爭藝術實現戰略力量的有效協同,誰就將在戰場上獲得極大優勢。抗戰甫一結束,雙方在這一領域的激烈較量即告展開,最終解放軍完勝。? ? 戰略進攻階段,改變南線戰局的三路大軍挺進中原,本質上就是戰略力量協同的產物。為配合三路大軍出擊外線,山東和陜北的內線部隊又展開大舉反攻和進攻作戰,實現了整個南線戰場共五大戰略力量的協同。學術界對上述戰略布局給予高度贊譽,一般稱之為“三軍挺進、兩翼鉗制”或“兩翼牽制、三軍配合”。
1948年7月22日,林彪等人建議中央軍委調派力量牽制華北傅作義集團,中央軍委和毛澤東采納了這個建議。在這一思想指導下,9月下旬,華北軍區第3兵團包圍歸綏,僅此一項舉動就調動了華北國民黨軍10個師(旅)的部隊向西馳援。平津戰役開始后,為盡可能地抑留傅作義集團于華北,中央軍委和毛澤東又多次對相關戰略力量進行統一部署。1948年12月11日,中央和毛澤東要求,華東、中原野戰軍殲滅黃維兵團后,留下杜聿明集團余部,兩星期內不做最后殲滅部署,目的是不使蔣介石迅速決策海運平、津部隊南下;華東軍區集中若干兵力控制濟南附近一段黃河,并在膠濟線上預做準備,防止傅作義集團經濟南向青島逃跑;華北軍區集中一切可用力量阻擊、遲滯敵軍,防止傅作義集團沿平漢、津浦兩路向南逃跑。中央軍委和毛澤東的上述部署,動員協調了平津周邊幾乎所有的力量,在整個華北地區罩上了一張天羅地網,令傅作義集團插翅難逃,堪稱統籌戰爭局部的范例。
戰略追擊階段,戰略力量之間的有效協同同樣居功至偉。整個解放戰爭中,國民黨在戰略力量的協同方面完敗于我軍,其原因大致有兩個方面。首先,國民黨軍統帥部的協調能力和應變能力明顯不如我軍。過渡階段,國民黨軍也曾設想占領東北,對解放區實施南北夾擊,但部隊動作遲緩,結果我軍搶先實施“向北發展,向南防御”,國民黨軍南北夾擊的企圖化為泡影。戰略防御階段,國民黨軍以“黃河防線”分割晉冀魯豫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對南線戰場之兩翼實施重點進攻,不料劉鄧大軍一個反擊,國民黨軍吹噓為“銅墻鐵壁”的黃河防線一夜之間即宣告崩潰,本由國民黨統治的中原地區變成了國共交兵的主戰場,重點進攻隨即破產。其次,國民黨軍內部派系嚴重。淮海戰役前,為解決“徐蚌會戰”兵力不足的問題,蔣介石打算將東北戰場幸存的11個師轉用于華東,傅作義卻以“就近用兵”為理由,提出將這11個師全部用于平、津地區。蔣介石無奈之下,只得進行妥協,將這支力量一分為二,分別使用于華北和華東兩個地區。淮海戰役期間,蔣介石又打算從華中調兵支援,不料白崇禧再三阻撓,斷送了國民黨軍的最后一線生機。
(摘自《軍事史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