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短房
2019年12月6日清晨,德國總理默克爾來到位于波蘭的奧斯維辛集中營。她穿著一身黑衣,頸部項鏈都是黑色。站在遇難者照片墻前,默克爾做了迄今為止,德國領導人對納粹反猶太罪責最深刻的反思。
“奧斯維辛是由德國人經營的一座滅絕營,德國人的責任永無終結,沒有商量余地。這是我們身份認同中一個不會消失的組成部分。”默克爾沉重地說道,“鑒于德國人在這里所犯的野蠻罪行,我深感羞恥。”
對德國來說,反思、警惕納粹思想,似乎成了一個永無止境的事業。納粹政權雖然垮臺,但納粹在這個國家的影響力,卻并未就此煙消云散。默克爾在演講中提醒德國人,“記住罪行、讓每個罪犯的名字被公之于眾,并向受害者致以崇高敬意,是一項永遠不能停止的責任,這是不容商榷、和德國密不可分的,是德國國家身份的一部分。”
盡管政見不同,黨派各異,但戰后聯邦德國多任總理都公開表現出對納粹反猶大屠殺的深深懺悔,這幾乎成了德國領導人的政治傳統。施密特、科爾和默克爾三位德國(西德)總理先后憑吊過奧斯維辛集中營遇難者。1970年12月7日,時任西德總理勃蘭特在波蘭華沙猶太人社區起義紀念碑前的“華沙之跪”更是震驚世界,這個紀念碑也成為“戰后德國官方對二戰罪責深刻懺悔”的標志性地點。
2015年,時任德國總統高克歷史性地指出,“沒有奧斯維辛集中營,德國人就沒有身份,記住犯罪、標明犯罪者并公正對待受害者是每一個德國人的責任”。2017年12月15日,現任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在以色列駐德國使館發表演講時坦陳:“反猶太主義在德國依舊顯露著邪惡嘴臉。”2017年,德國執政黨基民盟—基社盟(CDU-CSU)提出一份議案,責成聯邦政府鼓勵所屬16個州采取堅決手段,將“煽動反猶太仇恨的外國人驅逐出境”。
即便反思如此徹底,德國也經歷過一段逃避時期。
冷戰初期的20世紀50年代,西德普遍患有“戰爭失憶”。1959年,西德就全國中學畢業生進行問卷調查,發現57%的學生沒有學過納粹史,79%不知道魏瑪共和國,因為“書上根本沒有”。
一些批評家指出,冷戰需要,以及個人免責的實用主義,導致戰后初期西德的“歷史失憶綜合征”泛濫成災。
當時西德國防軍中不乏納粹軍隊里的王牌飛行員和王牌潛艇艇長,不少前納粹軍隊高級將領受邀撰寫戰史或出版戰爭回憶錄,一些人更躋身戰后軍政高階——如曾擔任隆美爾參謀長的斯派達爾就曾在北約出任要職——他們在談及戰爭時往往“泛泛承認罪責,但強調那是希特勒或別的死人的責任,回避甚至掩蓋自己和健在者的責任”。
西方盟國急于扶植西德對抗東德是造成這一現象的關鍵。資料顯示,1946年11月,被認為“有嚴重納粹罪行”者多達64萬,到1948年5月只剩2806人,其余幾乎都被赦免了。這導致戰后初期歷史觀的扭曲——40年代末西德成立前夕,西方占領的德國領土上33%的人相信猶太人本就不該享受平等對待,47%認為納粹是“好心辦錯事”,18%仍認為“獨裁者至少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國家”……這個時代的西德總理阿登納曾以“大多數西德人民與納粹暴行無關”為由,理直氣壯地拒絕承認德國對迫害猶太人和納粹侵略的“集體罪責”。
歷史學家們指出,是勃蘭特等有勇氣的政治家的高瞻遠矚和勇敢舉措,才扭轉了這一局面。他的“華沙之跪”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采取的勇敢但無奈的行為,目的是喚醒德國人,正視那段不堪的歷史,但當時民調顯示,他這樣做的支持率只有42%。
納粹“老人”大量死亡和退休,尤其是冷戰的結束,才最終讓德國人甩掉歷史包袱,敢于正視戰爭中的種種不堪。那些曾逃過制裁的納粹余黨問題,也再次擺在德國人面前。但這也造成另一個問題,新一代人對歷史的記憶也變得淡漠。
由于對現實和傳統政黨、政治家滋生的不滿,也由于對歷史和德國二戰歷史罪責認識模糊,許多德國年輕一代——尤其發展相對滯后的原東德境內年輕人——開始支持帶有嚴重極右和排外傾向的“德國另類選擇黨”。2017年9月,這個原本的小眾政黨在德國聯邦議會選舉中贏得多達12.6%的選票,709個德國聯邦議會議席中拿下92個,成為議會第三大黨。
該黨政要不斷發表拒絕反省德國戰爭罪責的露骨言論,該黨著名活躍人士、圖林根分部負責人赫克就曾表示,猶太人屠殺紀念館是“恥辱紀念”,他的同僚卡爾比茨甚至曾公開為新納粹組織張目。
就在默克爾發表“奧斯維辛演講”前兩個月,猶太人傳統的贖罪日,一名27歲的德國極右翼分子闖入德國東部哈勒一座猶太教堂,向聚集在教堂中舉行慶祝活動的猶太人開槍射擊,導致兩人死亡。
這名被警方稱作“Stephan B.”的兇嫌是德國本地人,他在屠殺過程中還用頭盔攝像機進行直播,長達35分鐘。施暴過程中他用英語、德語狂呼“猶太人是全部問題的根源”。
正如一些政治評論家指出的,這起事件充分表明,人們不能再對現實版的種族仇恨言行視若無睹,不能再自欺欺人地假定,納粹思想的余毒已隨著納粹德國的覆滅而成為永遠塵封的歷史,不能認為“恐怖分子都是特定的外來或宗教群體”,“只有特定的那類人才會搞針對平民的恐怖仇殺”。
德國之聲電臺曾經研究發現,網絡時代煽動反猶、反特定群體種族仇恨言論,甚至串聯實施暴力行動的,大多數是“獨狼”,并未加入人們熟知的極端組織。現實中,人們并不清楚他們的傾向和危險性,他們在網上彼此聯系,互相影響,他們從來不乏喝彩者、響應者和效仿者。
經過75年的努力后,德國的反納粹戰爭仍未止息,甚至有戰事更密的可能。默克爾的“奧斯維辛演講”,針對的不止是歷史,更是當下。“我們正經歷一種令人憂慮的種族主義,正經歷對民主的攻擊和一種危險的歷史修正主義。”默克爾說,“我們有責任,繼續保持這一記憶。”
(摘自《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