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宜超
2002年,曾被人們津津樂道的電梯廣告紅利發掘者、“無聊經濟學”倡導人江南春所創立的分眾傳媒公司,抓住了人們等電梯的無聊時刻,順利地讓自己的產品在人們生活中一個不起眼的角落“加了塞”。
自此,“無聊經濟”正式走進公眾視野:納斯達克上市,市值一度直逼千億元,分眾傳媒創造的“奇跡”為這一概念打響了引人注目的頭炮。

贏得用戶時間是市場的金科玉律,而無聊經濟所要占領的,正是用戶的“無聊時間”:上班通勤的路途、一個人吃飯的中午、排隊辦事的間隙……
但“一個人能有多無聊”的可能性,仿佛總能被重新定義。
“我直播睡覺真的只是因為我無聊,但我沒想到你們比我更無聊。”2020年2月,“95后”短視頻博主“誰家的圓三”某日一時興起,直播自己睡覺,令他無法置信的是:共計54萬人在線觀看了他的直播,而這個數字在第二次直播時漲到了1850萬,網友還為他“打賞”了7.6萬元。
面對因無聊而不知所措的人們,無聊經濟嗅到了商機:來,我為你安排好一切。
“無聊的時候,我就玩小游戲。”游戲玩家小西的手機里安裝了數十種用來消磨時間的小游戲,在擁擠的地鐵里、上班的休息間隙,他總會掏出手機,沉浸在“斗地主”“消消樂”“保衛蘿卜”的世界里。
根據艾媒網研究數據,中國正進入“小游戲時代”。小游戲往往能搭乘微信等更易觸達的平臺,用輕度的體驗占領大量用戶的碎片時間。以微信小程序游戲為例,2018年其日均活躍用戶數已超1億,人均日使用時長約為13分鐘。
2014年后,以“大胃王”密子君為代表的“吃播主”逐漸走紅,用直播吃飯獲得粉絲的打賞,收獲了大批吃貨的“云圍觀”。有網友表示:他們吃了什么并不重要,看著吃播主們津津有味地咀嚼食物的“幸福模樣”,能給人一種“神奇的安慰”。
互聯網零食品牌“百草味”的天貓旗艦店里,有超過800種的各式零食,每年還會按季節推出不同系列的產品線。“百草味”的一位負責人曾在一檔訪談節目中坦言:零食已經成為一種精神安慰——人們總覺得不能閑著、時時刻刻無法自處。
進入20世紀以來,人們的無聊感伴隨著社會快速進步出現激增。大量研究結果發現,身處重復、單調、壓抑的現代環境中,人們頻繁地體會到無聊的感覺。有學者認為,長期的無聊體驗將會導致個體的注意力渙散。
互聯網時代的新詞匯“信息流”(英文“Feed”,有“喂食”之意)形象化地詮釋了無聊經濟的提供者與受眾之間的關系:一方將源源不斷的碎片化信息“投食”給受眾,另一方被動地接受經大數據計算重組、適合“個人口味”的“食糧”——而且,只要你愿意,這個過程可以隨時開始、永不結束。
為了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快速抓住潛在受眾,移動互聯網平臺上的創作者們,往往將內容產品“肢解”為15秒的短視頻、60秒的語音、2000字的圖文和條漫、3分鐘一局的游戲等“短平快”的形式。每隔3分鐘刷一次手機,每天點開無數遍朋友圈,一有空閑就戳亮屏幕看看有沒有新的提醒……
一部分人主張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閱讀、學習,替代無意義的娛樂與社交內容。但這樣真的能讓“無聊更高效”嗎?
也許,是時候從每個個體自身的需求出發,多一些選擇和識別,于內心尋找人生的意義、篤定的力量,不再被動地填滿這些空虛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