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古代文論研究在香港、澳門

2020-08-28 11:16:29周建增
粵海風 2020年3期

周建增

摘要:20世紀以來,香港、澳門地區的中國古代文論研究,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一是南來學者主導期,饒宗頤、唐君毅和徐復觀等人以其雄厚的學術積淀,提出中國藝術精神命題,并引領魏晉六朝文論研究潮流;二是本地學者主流期,陳耀南、陳國球和黃維樑等人在延續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充分挖掘、開拓明清文論,形成了具有本土標記的研究主流;三是多方學者推進期,張健、張宏生和吳宏一等內地、臺灣學者,以及香港、澳門學者共同深入探討明清文論,鞏固了由本地學者所鑄就的學術根基。上述發展軌跡既呈現了港澳中國古代文論研究的本土化進程,也折射出港澳學界對中國古典學術的總體興趣之所在。

關鍵詞:中國藝術精神 魏晉六朝文論 明清文論 南來學者 本地學者

在香港、澳門中國文學理論與評論史上,最具有學術積淀、思想厚度與文化意味的成果,當屬對中國古代文學理論所展開的闡釋和研究。這是因為錢穆、唐君毅、饒宗頤、徐復觀、陳耀南、陳國球、黃維樑和鄧國光等著名學者,以其雄厚的學術根基,垂范以文,授學于人,推動了一批高質量研究成果的出現和一支高素質的研究隊伍的形成,實現了對中國古代文論的有效把握和深刻闡發。本文將從中國文學批評教育的角度切入,全面梳理20世紀以來香港、澳門地區的中國古代文論研究發展進程,以窺探其學術特色和歷史貢獻。

一、南來學者主導期

回顧香港、澳門的中國古代文論研究史,我們可以發現,其總體演進脈絡始終離不開高等學校中文教育的不斷發展。1949年以前,港澳兩地設有中文學院的高校,僅有香港大學一家。這一時期,在許地山的帶領下,港大中文學院雖開設有文學批評的相關課程,但其研究規模不大。[1] 1949年以后,羅香林、饒宗頤和劉百閔等學者南來香港,擔任香港大學中文系教師,制定系統的中國文學課程綱目,并專設“文學批評”一科。[2] 其后,錢穆、唐君毅等人創辦新亞書院,講授《莊子》《文心雕龍》等中國文學著作。[3] 至1963年,新亞書院與崇基學院、聯合書院合并為香港中文大學,更加集中、有力地展開中國古代文論研究。[4] 1990年起,鄧國光、施議對等人任教于澳門大學中文系,則開啟了澳門地區研究中國古代文論的歷史進程。可見,香港、澳門之中國古代文論研究,乃是伴隨著港澳兩地高等學校中文教育的發展,而不斷開拓與深化。

以此觀之,我們可將香港、澳門中國古代文論研究史劃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1949年至1969年。此時期港澳中國古代文論研究集中于香港地區,其研究主體以南來學者為主導。所謂南來學者,是指出于各種原因由內地南下香港的學者。他們具有深厚的學術功底,一開始就產生了具有開拓性和引領性的學術成果,并推動了香港學子對相關理論問題的深入探討。這一時期的香港中國古代文論研究,往往通觀性論著較少,中觀和微觀研究較多。在通觀性論著中,較有分量的首先是程兆熊的《中國文話》《中國詩學》和《中國文論》(1963),[5] 三本均是作者在香港大學時的課堂講義,勾勒出中國文學理論的基本面貌。此外,劉百閔《中國文學上所謂“氣”的問題》(1963)和黃兆杰《中國文學批評中的“情”》(1969),分別對中國古代文論中“氣”和“情”的范疇進行歷史梳理,亦具有一定的學術代表性。而對于這個時期的中觀和微觀研究論著,我們可將之概括為:“一個命題”“一個主流”和“三個重點”。

首先,“一個命題”指以儒道思想為契入處的中國藝術精神命題。首提此一命題的學者是唐君毅。1944年,唐君毅發表《中國文化中之藝術精神》,從主體層面出發,進入藝術精神層面闡述中國文化,指出其“融攝內心外界、精神與物質、超形界與形界之對待”,并點出“儒道二家正同是最含藝術性的哲學學說”。[6] 但他并沒有進行深入探討。直至移居香港以后,他才對此展開進一步闡釋。1951年,唐君毅之《中國藝術精神》認為:“中國文學藝術之精神,其異于西洋文學藝術之精神者,即在中國文學藝術之可供人之游。”[7] 對此,他從建筑、書畫、音樂和雕刻四個方面展開論述,其立論之基正在于儒家之“游”。如他以孔子之“游于藝”,來說明中國藝術精神之主客相泯以見氣韻和風神;又如以《禮記·學記》之“藏焉、修焉、息焉、游焉”,來點明中國文學藝術包孕著可供尋覓探索的美學世界。這說明,唐君毅之中國藝術精神旨在理清主體意識顯現后的主客彌綸,其思想依歸尤其重視禮樂文化。及至1964年,在講演錄《中國文學與哲學》一文中,唐君毅為中國藝術精神增加了道家維度的解釋。他在重申中國哲學之主客同真、天人合一特質時,指出中國文學內容主要受儒、道兩家影響:“大約受儒家影響者之中國文學,多善于表現‘生之情,而以性情勝、氣象勝,受道家影響之中國文學,多善于表現‘化之意,而以神韻勝、胸襟勝。”[8] 此處以“生”理解中國文學之儒家面向,與其《中國藝術精神下之自然觀》多有契合之處。而以“化”對接中國文學之道家面向,則細化和豐富了此前論述中一筆帶過的道家思想。這具體表現為“超塵俗以自化于自然”“化自然物之質實以歸于虛靈”“取美化之自然物與人物以入文學”和“將人間驚天動地之歷史化入寂天寞地”四類。[9] 可見此時,以儒道思想契入中國藝術精神,在唐君毅的論述中已初現端倪。

對此一命題進一步深化,尤其是從莊子哲學入手發現主體存在的學者,則是徐復觀。早在1964年間,徐復觀論著《中國藝術精神》的主體部分《由音樂探索孔子的藝術精神》《中國藝術精神主體之呈現》《釋氣韻生動》三章,便已在其創辦于香港的《民主評論》上分期發表,[10] 與唐君毅的學術理念可謂同聲相應,又有所超越。這是因為徐復觀跳出了唐君毅的直感式概述,對中國藝術精神進行了學理闡釋和具體論證。徐復觀旗幟鮮明地指出:“中國文化中的藝術精神,窮究到底,只有由孔子和莊子所顯出的兩個典型。”[11]這即是說,孔子標榜仁樂合一,其目的在于實現道德與藝術的終極統一,夾雜著功利成分;莊子之藝術精神則不然。“莊子之所謂道,落實于人生之上,乃是崇高的藝術精神;而他由心齋的工夫所把握到的心,實察乃是藝術精神的主體。”[12] 這種以道化人生,以心齋求虛、靜、明的姿態,凸顯出藝術主體的存在和意義,并折射出其藝術化的人生追求和純粹化的藝術精神。可見,與孔子相比,莊子之美學思想更具有文藝適用性和歷史穿透力。對此,徐復觀進一步考察了莊子思想在魏晉玄學的延展,并梳理出一條魏晉以降受莊、玄思想影響而形成的中國畫美學線索。這就將莊子的藝術精神彌撒于整個中國美學系統之中,折射出其對中國美學精神的巨大貢獻,彰顯出中國藝術的美學本位和純粹追求。在此意義上說,徐復觀之于中國藝術精神命題的意義,不僅在于他對之進行了理論闡釋和實踐證明,更在于他建構起一個以莊子為核心的中國美學系統,展現出中國藝術的至高境界。

受唐、徐二人影響,新亞書院學子鄭捷順繼續對中國藝術精神展開申說。其完成于1966年的碩士論文《莊子哲學中的藝術思想的研究》,雖在概念使用和基本框架上與前人多有對應,但亦有補充、豐富和提升之處。如在藝術精神理解上,鄭捷順認為莊子藝術精神的特質在于其超越性。通過對主體自我的發現,確立起一個異于“形軀我”的“情意我”,以成就“離形、去智、不追求價值實現的純粹觀賞心靈”。[13] 又如在藝術主體上,他拈出“至人”“神人”“真人”和“圣人”四種,認為其為最能逍遙游之人,乃是莊子理想中的純粹藝術化人物;再如在莊子美的分析上,他于徐復觀提出的“孤立化的知覺”之外,結合唐君毅的“間隔觀”,從“形象的直覺”“心理的距離”和“無我渾然”三方面進行了詳細論述。總之,經由上述三人的不斷闡發,中國藝術精神作為一個學術命題,得以正式確立。這也表明,此時期的先秦文論研究取得了較為突出的學術成就。

其次,“一個主流”指以《文心雕龍》為核心的魏晉六朝文論研究主流。魏晉六朝文論是此時期香港中國古代文論研究的一大主流,又以《文心雕龍》研究為其中流砥柱。1954年,饒宗頤發表《〈文心雕龍〉與佛教》,首次提出劉勰之所以為偉大文學理論家,“并不是單靠著他的文學修養,而受過佛教思想的浸潤啟發,倒是一個頂重要的內在因素”。[14] 對此,他從劉勰的知識背景,以及《文心雕龍》的思想、體例、用詞等方面,進行了具體闡發。1962年,饒宗頤主編《〈文心雕龍〉專號》,不僅以《劉勰文藝思想與佛教之關系》《〈文心雕龍〉探原》《劉勰以前及其同時之文論佚書考》申說劉勰與佛教及儒道思想、《文心雕龍》與其前后文論著作之間的緊密關聯,而且推出《〈文心雕龍〉集釋》《唐寫本〈文心雕龍〉景本說明》等文章,顯現出《文心雕龍》研究對其箋注進行釋讀的角度。這在同時期南來學者的研究中亦有所體現。如黃孟駒側重探討劉勰與王充之間的思想關聯,程兆熊、蒙傳銘則注重對《文心雕龍》及其注疏進行解讀。[15]可見,思想探源與理論解讀,乃為此時期《文心雕龍》研究的兩大進路。

這兩大進路在香港本地學子的論述中得到了延伸。在思想探源上,石壘之《〈文心雕龍〉的本體論》(1967)延續饒宗頤的思路,從“道”“自然”“神理”三個層面,對劉勰文藝思想與佛教文化之關系展開了文本對讀。黃繼持之《〈文心雕龍〉與儒家思想》(1962)則認為劉勰是以儒家文化為思想基礎,并“折中調和儒家與魏晉以來的文論”。[16] 這就體現出《文心雕龍》思想根源的復雜性和多元性。對此,羅螢、王煜、鄧仕樑等人轉從文本關系入手,考察了《文心雕龍》與《周易》《詩品》《文賦》等論著之間的內在傳承與變異。[17] 在理論解讀上,人們多選取某些篇章、術語、范疇展開解讀。如李直方針對《明詩》篇之“慷慨以任氣”“莊老告退而山水方滋”說和《辨騷》篇之“哀志”說展開闡釋,謝正光針對《頌贊》中“訛體”的意義進行解釋。與此不同,古兆申之《劉勰的文學觀》(1969)則試圖對劉勰的文學思想進行整體把握。該文首先梳理了劉勰的文質論、夸飾論、文筆辨、才性學、聲律論和通變說,同時指出了這些文學思想與其前代、當代論述之間的關聯,進而指出劉勰之“原于‘道而以‘情志為中心的文學觀”,[18]具有深遠的歷史影響和前瞻的理論視野。這就顯示出《文心雕龍》文本內涵的豐富性和世界性。

在《文心雕龍》之外,魏晉六朝的其他文論著作也得到了學者們的廣泛研討。如在通論研究方面,鄧仕樑《兩晉詩論》(1968)專列“兩晉文學理論略說”一章,概述了陸機、陸云、左思、皇甫謐、摯虞、李充和葛洪的文論觀點。在《文賦》研究方面,饒宗頤指出陸機《文賦》是以琴道之應、和、悲、雅和艷來說明文學創作規律;[19] 林炳昌則對《文賦》的創作年代、英譯本、文學理論內涵進行了考察、評論和分析。[20]在《詩品》研究方面,黃兆顯考釋了“左思其源出于公干”的內涵,陳炳良提煉了鐘嶸論詩的關鍵之處,何士澤和鄭建南則以傳統箋疏形式對《詩品》進行了詳細注釋。[21] 在文選研究方面,錢穆《讀〈文選〉》(1958)指出純文學覺醒于建安時代,并以此對《昭明文選》中的作品進行解讀;黃兆杰探討蕭統及其《昭明文選》中所體現的道德主義,以此說明中國詩學與道德觀念之間的緊密關聯;[22] 尤光敏則考察了徐陵《玉臺新詠》的編撰目的、體例,并對詩話序跋對書中詩人的論述展開了品評。[23] 這些研究論著,與前述學者對《文心雕龍》的研究,共同匯聚成一股研究主流,顯現出此時香港學界對魏晉六朝文學批評的一種集體注視。

最后,“三個重點”指以文章理論、詩歌理論和詞學理論為代表的唐以來文論研究重點。與先秦、魏晉六朝文論的集中性探尋相比,此期人們對唐宋元明清文論的研究顯得較為薄弱,呈現出散點研究的特質,如理學文論方面,僅有黃繼持之《朱子文學思想述評》(1967)、《“文與道”“情與性”——理學家之文藝思想試論》(1968);戲曲研究方面,只有梅應運《李笠翁戲劇論概述》(1964)、蕭宓《李笠翁談戲曲唱詞》(1964)二文;小說研究方面,則僅有陳慶浩的碩士論文《脂本評語的情況和分析》(1968),均未能產生集約效應。

不過,在分散的研究格局中,我們仍可發現由南來學者所引領而形成的三個研究重點。一是文章理論研究。20世紀50年代初,羅香林輯錄方苞《古文約選例言》、劉大櫆《論文偶記》、姚鼐《古文辭類纂序》等古文理論合編為《古文辭義法》,作為香港大學中文系文學理論讀本。這為此后香港學界對古代文章學的研究提供了材料基礎。1958年,錢穆在《新亞學報》上發表《雜論唐代古文運動》一文,將唐代古文運動追溯至其時的古詩運動,并以純文學理念觀照和論述了韓愈和柳宗元的古文理論。這開啟了香港學界對唐以降古文的理論研討,并推動了當地對此一問題的關注。如伍錦仁《隋唐之文學復古運動》(1958)、蘇曾懿《古文及唐宋古文八大家之研究》(1959)、金中樞《宋代古文運動之發展研究》(1960)、楊家教《顧亭林先生文論探源》(1968)等文皆與之相關,至于何世權《清代桐城文派之文學理論》(1958)、周啟庚《桐城派文論》(1959)和陳經豪《談談曾國藩的文學主張》(1963)等桐城派文論論文,則可視為對唐宋古文運動的清代追蹤。

二是詩歌理論研究。1956年,吳天任發表《元遺山論詩的特識》,首次對元好問論詩的形式和內容進行了評價,這是香港地區第一篇研究元好問詩論的論文。其后,王韶生《元遺山論詩三十首箋釋》(1966)、陳湛銓《元遺山論詩絕句講疏》(1967)則以傳統注疏的方式,對元好問的三十首論詩絕句展開了細致的解讀。這形成了對元好問詩論的集中探討,為此后香港學界對之的持續關注奠定了學術基礎。在元好問詩論之外,尚有一些對唐以降詩論的散點研究,包括葉綺蓮《杜詩學》(1965)、梁君儀《中晚唐詩論管窺》(1967)的唐代詩論研究,潘重規《朱子詩序舊說敘錄》(1967)、龍禎祥《朱子之詩經學》(1967)的南宋詩論探討,劉若愚《清代詩說論要》(1957)和黃華表《桐城詩派》(1958)、《桐城詩派道咸詩派》(1959)的清代詩論研尋。

三是詞學理論研究。這主要集中于清代詞學方面。1955年,饒宗頤在《人生》第7、8期發表《〈人間詞話〉平議》,首次對王國維詞學展開評價,認為《人間詞話》之“意境說”“境界說”在前人處已有端倪,并非王國維之創見。這既顯示出其不囿成說的批判精神,也奠定了香港對《人間詞話》的批評態度,推動了人們對王國維詞學的研究興趣。如王韶生、荻楓、禚夢庵、陳勝長等人均發表相關評論,《民主評論》還專門發表了徐復觀和丁雨關于“隔”與“不隔”的討論文章。[24] 在王國維詞學之外,朱祖謀詞學亦是一個相對熱鬧的話題,王韶生著有《彊村論詞》(1958)、《朱彊村〈望江南〉詞箋釋》(1965),饒宗頤則撰有《朱彊村論清詞〈望江南〉箋》(1961-1964)。此外,江潤勛和鄺士元則分別以綜論和專論的形式對詞學評論史和常州詞派進行研究,[25] 顯示出此時香港本地學者對詞學理論的深入探討。

總之,第一階段的香港中國古代文論研究,總體上是以南來學者為主導,香港本地學子往往是在前者的帶動和啟發之下,對相關論題展開研討。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羅香林、唐君毅、徐復觀、饒宗頤、錢穆、王韶生和陳湛銓等人在香港的中國藝術精神命題、《文心雕龍》、六朝文論、文章理論、詩歌理論和詞學理論研究發揮了引領性作用,使得香港中國古代文論研究初具格局,呈現出兼具深度與廣度的學術面貌。

二、本地學者主流期

第二階段為1970年至1999年。此時期港澳中國古代文論研究主要集中于香港地區,澳門地區則處于起步階段,其研究主體為在南來學者所營建的教育環境中成長起來的香港學者。他們憑借香港得天獨厚的地理、語言和文化優勢,以更開闊的學術視野和理論眼光,對前輩學者所奠基而成的中國古代文論研究進行了深化、豐富和開拓。如在通論方面,黃維樑之《中國歷代詩話詞話和印象式批評》(1976),抓住詩話詞話這一中國文學批評的代表形式,指出其為重直覺感悟、籠統概括的印象式批評,它與“十九世紀西方印象主義畫法,頗為近似”,又與佩特、王爾德所謂“有分析,重理性”的印象式批評大異其趣。[26] 這就在程兆熊對中國文學批評的泛論基礎上,突出了中國文學批評的特質,及其與西方文學理論的差異。黃兆杰之《中國早期文學批評》(1983)選取《毛詩序》《離騷經序》《典論·論文》《文賦并序》《詩品序》《文心雕龍·神思》等13篇具有代表性的文論論著進行英譯,開啟了香港學者譯介中國古代文論的旅程。此外,鄧國光之《文原》(1997),遠探《周禮》之文體發源,中覽劉勰、孔穎達和韓愈之詩學思想,近研祝堯、翁方綱之文體理論,可謂“一部文體發展史的雛型”,[27]展現了澳門中國古代文論研究的文體學路徑。在專論方面,陳耀南、鄧仕樑、陳國球等學者,以其自身的努力,帶動香港學界承傳、發展了前期的諸多論題,并形成了新的學術主流。具體而言,此一時期的中國古代文論研究可從以下四個方面展開考察:

第一,先秦兩漢文論研究有所開拓。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學界對先秦兩漢文論的關注主要集中于先秦時期的儒道美學思想研究上,較少從文學批評層面進行考察,而兩漢文論幾乎未有專文探討。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后,此一情況有所改變。一方面,出現了3篇有關詩經學的碩士學位論文。其中,陸婉儀細致梳理了《毛傳》《鄭箋》注解《詩經》的異同情況,認為《鄭箋》宗于《毛傳》者少,異于《毛傳》者多,說明《鄭箋》表面上以《毛傳》為宗,實則既對《毛傳》有所批判,又對齊魯韓三家詩有所吸收,顯現出其以經序為準的文學批評策略和目的。[28] 這從訓詁學的角度突出了《鄭箋》與《毛傳》之異。其后,葉勇則以《周南》《召南》為例,則指出《鄭箋》宗毛詩者多,承三家詩者甚少。這與前述研究形成鮮明對比,因葉氏以《鄭箋》“注詩宗毛為主”為立論之基,陸氏則以鄭玄博通四家詩為研究路徑。[29] 可見,理論預設不同,其研究結論往往相異其趣。與前二者不同,胡應湖從詩之起源切入,通過論述周公作詩和孔子編詩的不同教化面向,指出其所奠定的詩教傳統,對中國人之道德修養和中國文學之文體技法均產生了深遠影響。[30] 這就將詩教傳統追溯至西周時期,并申明了此一傳統的歷史意義。

另一方面,產生了有關辭賦學的專論文章。如許子濱之《屈原行義王逸說考辨》(1994)于兩漢評屈諸家中獨標王逸,指出其“以忠信仁義、同姓無相去之義推崇屈子之行義”,[31] 不僅發時人及前人之所未發,而且尤能顯明屈原之志。作者對“同姓無相去之義”進行知識考古,認為王逸此說實合于禮儀規約和時代背景。這種歷史還原研究法,既顯現出王逸對屈原的同情之理解,亦彰顯出作者求索史實的嚴謹態度。又如鄭良樹之《司馬遷的賦學》(1994)通過對司馬遷輯錄屈原、賈誼、司馬相如賦作,及其自身的辭賦創作,指出其賦學觀包含“言志”與“諷諫”兩個層面。這種從作品編選角度發現了文學觀念的做法,乃是香港中國古代文論研究的一大路徑,具有獨特的方法性。

第二,《文心雕龍》及魏晉六朝文論依然是研究重鎮。這一時期,南來學者對《文心雕龍》仍有所探討,如王韶生撰有《〈文心雕龍〉對于中國文論的影響》(1970),蒙傳銘著有《從〈序志〉篇看〈文心雕龍〉的體例》(1970)、《劉勰〈知音〉篇“六觀”新探》(1975)等。其中,饒宗頤、潘重規更是分別出版了《〈文心雕龍〉集解》 《唐寫〈文心雕龍〉殘本合校》(1970)兩書,顯示出他們對《文心雕龍》的深厚的學術積淀和深入的學術探索。

不過,此期之《文心雕龍》研究,涌現出的更多是香港學者的身影。如此前已嶄露頭角的石壘,在此時出版《〈文心雕龍·原道〉與佛義疏證》(1971)和《〈文心雕龍〉與佛儒二教義理集》(1977),繼續對其前理念展開論證和豐富。其后,陳耀南出版《〈文心雕龍〉論集》(1989),別開研究史和比較闡發之生面。如其《〈文心雕龍·原道〉眾說平議》《〈文心·風骨〉群說辨疑》分別評騭了當代學界對《原道》《風骨》兩篇的諸種理解,可謂簡明的現代《原道》《風骨》研究史;其《〈文鏡〉與〈文心〉——劉勰與空海文學理論值若干比較》《〈史通〉與〈文心〉之文論比較》則將《文心雕龍》與空海《文鏡秘府論》和劉知幾《史通》進行比較,試圖以文本的跨時代比較溝通六朝文論與唐代文論。與陳耀南不同,黃維樑的《文心雕龍》研究則致力于中西比較和古今對接,如《精雕龍與精工甕——劉勰和“新批評家”對結構的看法》(1989)論述了劉勰與新批評家對文本結構的高度重視,指出好作品“是一只精工甕,是一條精雕龍”;[32]《〈文心雕龍〉與西方文學理論》(1991)則通過《文心雕龍》與《詩學》《文學理論》的比較,指出劉勰文論視野之廣闊、架構之宏偉。這凸顯出《文心雕龍》的世界意義。又如《現代實際批評的雛形——〈文心雕龍·辨騷〉今讀》(1989)和《〈文心雕龍〉“六觀”說和文學作品的評析——兼談龍學未來的兩個方向》(1996),通過對《辨騷》《知音》篇的解讀,指出劉勰文論為具有現代價值的文學批評資源,尤其是“六觀”說,“在實際衡量作品上,照顧周到,其理論極具實用價值”[33]。黃維樑還將之運用于白先勇、余光中等人作品的批評之中,這就煥發出了《文心雕龍》的現實意義,彰顯出其綿長的理論生命力。此外,黃兆杰與盧仲衡、林光泰二人合作,于1999年推出英文版《文心雕龍》,這是繼施友忠之后的第二個英譯全本,對《文心雕龍》的海外傳播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可見,這時期的《文心雕龍》研究,除了延續以往的思想探源、理論解讀之外,還在文本跨時代、跨文化比較和文本翻譯等方面取得了進展,顯示出香港學界對《文心雕龍》研究的不斷深入。[34]

除此之外,人們對魏晉六朝的其他文論仍保持著研究熱情。這一方面體現在有關《典論·論文》 《文賦》《詩品》《玉臺新詠》《文選》的研究文章不斷涌現,如黃兆杰《〈文選序〉與蕭統的文學觀念》(1985)認為《文選序》最重要的思想,并非“事出于沉思,義歸乎翰藻”二句,“而是文章乃完整之單篇一個觀念”。[35] 此外,鐘肇熙則探究南北朝詩經學,不斷完善香港地區的中國歷代詩經學研究鏈條。[36] 另一方面則體現在出現了一批新的專論文章,如范疇專論方面,包括梁后養《六朝文論中“新”之觀念》 (1971)、葉明媚《嵇康聲無哀樂論研究》(1977)、袁燕萍《從氣、勢觀念看六朝文論的開展》(1987)、關秀瓊《從人的自覺看魏晉文論與儒、道思想之關系》(1988)、胡詠超《晉詩輕綺辨》(1994)、賴卓彬《言盡意論與言不盡意論》(1996)、廖志強《南朝文筆說》(1999)等。其中,鄧仕樑《釋“放蕩”——兼論六朝文風》(1983)指出“六朝文學的精神在于‘放蕩”,[37] 其內涵包括“放逸”“放曠”“傲誕”“縱逸”和“通侻”,可謂于凸顯人的崛起之中,切中了六朝文風之命脈。專人專論方面,包括蘇森明《曹植詩及其文學批評》(1981)、劉慶華《沈約研究》(1981)、余汝豐《任昉〈文章緣起〉研究》(1982)和鄧仕樑《蕭子顯的文論》(1987)等。其中,鄧國光的博士論文《摯虞及其文論研究》(1990)為第一部深入探討摯虞文論的學術專著。該文考察了摯虞在經學、禮學、史學和文學等方面的突出成就,指出其文論源出于其經學背景,具有“崇文章之用,以息兩漢夷薄文翰之風”“宏情志,歸本正源,匡救文弊”和“樹大體,軌范屬辭”等特質。[38] 這一研究不僅確立了摯虞在魏晉六朝文論中的突出地位,而且點明了中國古代文體學的起點和成就。可見,此一時期香港學者在承繼南來學者的研究之外,另立研究范式,別開研究領域,推動了魏晉六朝文論研究的縱深發展。

第三,隋唐和宋元文論研究有所拓展。此期的隋唐文論研究,主要包括詩論和文章學兩個重點。在詩論上,既有宏觀探討,如鄭佩芳《唐代詩人評唐詩之研究》(1971)、李秉剛《中唐詩派研究》(1988)和劉衛林之《中唐詩境說研究》(1999);亦有微觀專論,如王晉江《文鏡秘府論探源》(1978)、李貴生《〈毛詩正義〉文藝思想研究》(1995)。其中,以《二十四詩品》研究最具話題性。如陳國球和陳炳良均以西方文論進行觀照,指出其既涉及創作論,亦包含讀者接受論;[[39] 陳勝長則從著作權入手,堅持司空圖為《二十四詩品》的作者,顯現出香港學者對陳尚君、汪涌豪等內地學者的辨偽工作的一種回應。[40] 在文章學上,則有黃振鋒《初唐經學家及史學家之文論》(1977)和鄧國光《韓愈文統探微》(1992)。黃文認為初唐經學家孔穎達、陸德明之文論思想強調經世致用,而史學家如魏徵、顏師古、劉知幾之文論觀念則于此之外,排斥艷麗之文,展現出了經學、史學視野下文學觀念的不同面向。鄧著則指出韓愈以孟子之愍惻當世為人生動力,以文章寫作明道和為戲,實現了教與樂的統一。這就揭示出韓愈古文不為人熟知的游戲性和藝術性,豐富了韓愈的文論面貌。

在宋元文論研究方面,程兆熊和陳國球對北宋詩論進行了可貴的探索。他們通過考察邵雍《擊壤集》,指出其詩乃性情之詩,其詩論乃近情之詩論,打破了理學家“排斥情感”的刻板形象。[41] 不過,研究重點主要落于南宋詩學和元好問詩論。南宋詩學方面,鄧仕樑《〈滄浪詩話〉試論》(1971)指出嚴羽“以禪喻詩”僅是一種表述手段,并非表明其推崇王、孟之風。其后,李銳清《〈滄浪詩話〉的詩歌理論研究》(1992)一書指出嚴羽“以禪喻詩”重在標榜氣象、興趣和空音鏡像,以還詩歌本來之藝術面目。這就將嚴羽視為革新北宋以前詩風的關鍵人物,賦予其極高的學術地位。對此,蕭淳鏵亦指出魏慶之受《滄浪詩話》等論著影響頗深,其創作論多宗嚴羽,而作家論則獨成“言、意、格”合一的評價體系。[42] 胡國賢探究了《詩集傳》中所體現朱熹的詩學思想,張志誠在此基礎上,將其文論思想納入研究范圍,李家樹則指出朱熹并非攻詩序之最力者。[43] 沿此路徑,李家樹出版《傳統以外的詩經學》(1994),選取《詩總聞》《詩經世本古義》《詩經原始》三書,闡釋了宋迄清的詩經學發展異向。此外,陳德錦《南宋詩學創作論研究》(1985)以創作論契入,試圖對南宋詩學進行整體性把握。黃治平《韓愈詩評價與宋以后詩學關系研究》(1995)以韓愈為中心,歷述其詩在宋、明、清三代的評價情況,勾勒出韓愈詩之評論史。元好問詩論方面,在前人箋注的基礎上,鄧昭祺和羅慧萍對之繼續展開探討。如鄧文認為其對阮籍、張華、謝靈運、李白、柳宗元乃至晉代詩風,均有其異于傳統理解的獨到之見;[44] 羅文則指出其詩歌創作論和批評論均具有儒家重文的底色,反映了元代北方詩壇的文化背景和詩學觀念。[45]這就從理論總結、批判的角度,深化和豐富了元好問詩論研究,展現出元代文論的面貌和價值。

第四,明清文論替代魏晉六朝文論,成為此時期的研究主流。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學界對明代文論幾無問津。然而,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后,這一情況得到了極大的改善,這是因為香港學者對明代詩學的主要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討。1971年,林章新之《袁中郎及其文學》,對袁宏道文論的背景、淵源和內容進行了考察。翌年,黃兆杰則在《淡江評論》發表《〈四溟詩話〉新論》,對謝榛詩論展開了研究。這標志著香港學界開始對明代復古與反復古詩學展開探討。

在復古詩學研究上,顏婉云《王世貞〈藝苑卮言〉詩論析論》(1975)考察了七子派王世貞的詩論,認為以拆分之眼光理解,則其詩論未能創新;以整體之視角觀照,則其詩論卻具有熔鑄眾說以顯周密通圓的特質。這體現出作者對王世貞成就的動態和辯證把握。其《明前后七子詩論析評》(1981)則將研究范圍擴大至整個七子派,全面梳理了他們的詩論思想在觀念、成就和風格上的差異。這揭示出七子派內部的豐富面向。不過,顏婉云的研究僅停留于具體觀念的梳理和比較,尚未予復古詩學以明確的歷史定位。這為陳國球所補充。其《胡應麟詩論研究》(1982)指出胡應麟以詩史觀、詩體論以及悟、法與興象風神之關系論,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復古理論。這就于七子派外,彰顯了胡應麟在明代復古詩學中的突出地位。沿此思路,《唐詩的傳承——明代復古詩論研究》(1988)通過對復古派批判宋詩、承納唐七律五古的考察,指出七子派之外,高棅、楊慎、胡應麟、胡震亨和許學夷諸人,對學古識古、個人與傳統、文學史觀之探討皆有重要貢獻,復古實為明代一大文學主潮。這就擴充了復古詩學的內涵,并肯定了其在中國文論史上的地位。其后,有關復古詩學的研究論文不斷出現,如李美鳳《許學夷〈詩源辨體〉“靖節詩自為一源”說探微》(1995)、杜宗蘭《謝榛的生平及其詩學理論》(1999)和司徒國健《〈皇明詩選〉與陳子龍“經世”詩說研究》(1999)等。此外,吳學忠《胡應麟論小說述評》(1995)則是香港較為薄弱的小說理論研究中的一篇探索之作。

在反復古詩學上,黃繼持《泰州學派對文學思想之影響》(1973)揭示了泰州學派對李贄“童心說”、湯顯祖“主情說”和袁宏道“性靈說”的重大影響,顯示出對明代反復古詩學的一種知識考古姿態。其后,許芷亮《袁宏道和他的文學理論》(1976)專辟兩章,對袁宏道以“性靈”為核心的反復古文論思想及其歷史淵源進行考察,凸顯了袁宏道之于公安派的意義。彭健威《明代竟陵派研究》(1983)則從文學觀念、創作理論和學習理論等方面考察竟陵派的文論思想,呈現了明代反復古詩學的另一面向。總體而言,此時期港澳明代文論研究以復古詩學研究為重心,反復古詩學研究相對薄弱。

最后,清代文論研究亦有不少新的研究成果。一是文論家專論,包括對錢謙益、馮班、陸時雍、葉燮、查慎行、趙執信、沈德潛、袁枚、翁方綱、李調元、洪亮吉、方東樹、況周頤、章太炎、劉師培和梁啟超等人的研究。[46] 其中,尤以王夫之和王漁洋研究最為集中。如在王夫之研究上,楊松年《王夫之詩論系統探索》(1970)通過對王夫之詩論“情”“氣”“勢”等概念的剖析,指出其建構了以情感為核心的詩論系統,可與劉勰、嚴羽和葉燮等詩論家相媲美。此后,黃兆杰不僅在《王夫之文學理論中的情與景》(1978)中借助“情”“景”關系論展現王夫之的詩學特色,還英譯《薑齋詩話》(1987),以推動學界對王夫之詩學的深入研究。其后,林偉業《王夫之詩學研究》(1994)指出王夫之以對情意的重新闡釋,建構起了一種儒家美學和閱讀詩學。這就揭示了王夫之主“情”詩學的豐富內涵。在王漁洋研究上,包括李銳清《王漁洋神韻說之探討》(1974)、陳凱文《王漁洋的神韻說及其詩的成就》(1982)等。其中,以陳煒良完成于1970年的博士論文最為全面深入。《王士禎于清代文學之地位及其詩論之探討》論及王漁洋融粹漢唐以來諸家文論思想乃成神韻說,指出“情實”為其詩歌之至境,以唐為鵠的、兼融性情與學問則為其抵境之良方。此外,作者還對神韻說之優劣、背景、價值以及影響進行了評述。這就完整地展現出王漁洋詩學的內涵,點明了其在清代詩學中具有突出地位。二是流派專論。如鄭滋斌《虞山學派中之義山詩學研究》(1989)指出虞山學派以一派之力推舉李商隱,使其人其詩得以彰明,然衡說詩藝、好用比興,則使虞山詩學流于瑣碎和附會。吳淑鈿《近代宋詩派詩論研究》(1994)拈取清末推舉宋詩的詩派,如道咸詩派、同光派為研究對象,指出其注重創作主體的道德實踐,強調學問、理氣和性情的滋養,以成就“以人為本”的詩論核心。李貴生《清代揚州學派文學思想研究》(1999)則以汪中、凌廷堪、江藩、焦循和阮元五人為揚州學派主力,梳理其依于經學的文論思想,發現了乾嘉考證學派之文論意義。

當然,人們對已有論題仍有所關注。如鄺健行《桐城派前期作家對時文的觀點與態度》(1991)針對方苞、劉大櫆和姚鼐等人所涉及的“以時文為古文”“以古文為時文”進行了辯證思考;林世鳴《桐城派古文理論研究》(1992)則從本源、文體、創作和風格四個方面展開探討,試圖對桐城派文論進行整體性把握。又如蔣英豪《論王國維文學》(1973)除了討論王國維詞學以外,還將其小說評論和戲曲批評納入研究視野,全面呈現了王國維的文學批評情況。黃維樑《王國維〈人間詞話〉新論》(1977)、徐復觀《王國維〈人間詞話〉境界說試評》(1977)延續饒宗頤的觀點,指摘其見解不新、論證不嚴。對此,陳永明《王國維〈人間詞話〉新詁》(1980)則認為其論說有一貫的系統:“用外來觀念解釋、批評傳統文學,言之條理井然,卓然成理,是《人間詞話》最突出的成就。”[47] 這展現出香港學界對王國維詞學態度的轉變。再如文世昌《李漁戲劇理論的研究》(1972)、程張迎《論金圣嘆評點〈水滸傳〉的小說理論》(1983)和梁家榮《論李漁的小說“結構”觀》(1992),則記錄了香港學者對中國古代小說、戲劇理論的微弱研尋。

可見,第二階段的中國古代文論研究,香港學者以其自身的學術探索和堅持,帶動澳門中國古代文論研究,于承繼前人研究論題之外,重點研討近世詩學,推動了明清詩學研究這一研究主流的形成。它與20世紀五六十年代南來學者所主導的魏晉六朝文論研究主流,成了20世紀香港、澳門中國古代文論研究的兩大高峰,展現出其本土學術的茁壯成長。

三、多方學者推進期

第三階段為21世紀以來。此時期港澳中國古代文論研究仍主要集中于香港地區,澳門地區有所突破。由于香港、澳門先后回歸,這時兩地的中國古代文論研究群體發生了劇烈的變化。這在一方面表現為多數原先以古代文論為主攻方向的香港學者,如陳炳良、陳國球等人,或將研究重心轉移到香港本土文學研究,其古代文論研究成果有所減少;或轉為以指導博碩士論文為主。另一方面,隨著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地區學術交流的日益密切,大陸和臺灣學者,如楊義、張健、張宏生和吳宏一等人,有赴香港、澳門講授和研討古代文論的情況;香港、澳門年輕學者,如魏城璧、馬云骎等人,則有在內地高校接受文學教育以后,返回當地進行古代文論研究的情形。可見,近年來的香港、澳門中國古代文論研究,乃是多方學者共同推進的結果。

新世紀以來,明清文論研究依然是香港、澳門中國古代文論研究的主流。這一方面體現在詩論研究不斷深化。一是唐詩選本與復古詩論關系研究。杜治國《確立詩歌的正典:李攀龍詩論、選本及創作研究》(2004)以李攀龍為研究個案,以正典化為理論視角,首先闡述了李攀龍復古理論的豐富內涵,進而指出這在其《古今詩刪》《唐詩選》乃至古詩、律詩和絕句創作中得到了貫徹和落實。楊彥妮《明代中后期唐詩選本研究》(2010)從合集、類書和蒙學書三個方面,對《十二家唐詩》《古詩紀》《唐詩類苑》《千家詩》和《唐詩七言絕句》等唐詩選本,展開了細致考察,認為這些選本融匯復古詩論新說和傳統詩學常識,影響了當時人們對唐詩傳統的理解和接受。二是復古詩論的知識考古。陳穎聰《高棅的詩學理論及其影響與流變》(2011)則以嚴羽之盛唐意識為契入點,指出高棅《唐詩品匯》乃是明代盛唐意識的傳播標志,影響了有明一代的詩學理論,鑄就了以唐詩為核心的詩歌批評史。孔健《士與國家:明代弘治、正德年間文學復古運動研究》(2013)則從文人士子與國家政治的互動關系入手,還原了前七子派文學復古運動的文學、思想和政治語境,說明了明代復古文學思潮發生之必然。這些研究論著,不僅說明了明代復古詩學的豐富內涵、理論意義和歷史價值,而且生發出了中國文學經典化、文學編選與文學觀念之關系等研究方向。而在反復古詩學研究上,澳門大學馬云骎《李東陽詩學研究》(2005)認為李東陽雖在明代詩歌復興上有積極之功,但其詩論在與前七子派的論爭中被嚴重削弱。在此意義上看,以李東陽為主的“茶陵學派”之說,乃是錢謙益的精心締構。這就在于李東陽詩學以具體的歷史定位之余,還原了明代中期復古與反復古詩學的競爭狀況。容運珊《江盈科及其詩學研究》(2011)指出江盈科乃為公安派之主力,他以“元神活潑說”“性情說”突破了袁宏道“性靈說”之藩籬,并以客觀包容的態度面對復古與革新兩大文學思潮,展現出公正的學術眼光。上述論著擴充了明代反復古詩學理論研究的深度和廣度。

在清代詩學研究上,主要包括清代對其前代文論之批評和清代當代詩學批評兩方面。在清代對其前代文論之批評方面,杜宗蘭、張錦少和莊文龍分別對胡承珙《毛詩后箋》、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和馬其昶《毛詩學》展開研討,呈現了清代詩經學的旺盛局面;[48] 何繼文、陳芷珊、方秀瑩和聞曉虹則分別對翁方綱的宋詩學、錢謙益的杜詩學、七子詩學以及沈德潛的李杜詩學進行研討,展現出港澳地區對跨時代文論闡釋的重視。[49] 在清代當代詩學批評方面,除了新增吳喬、屈大均、陶澍、曾國藩、王闿運和黃節等人的專論研究以外,[50] 還出現了對清詩話進行整體研討的著作。如吳宏一主編出版《清代詩話知見錄》(2002)和《清代詩話考述》(2006)兩書,對清一代的大量詩話作品進行輯錄和介紹,這為香港地區的清代詩學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參照;程中山《清代廣東詩話研究》(2007)則勾稽清代廣東詩話近百種,并對以黃培芳、張維屏、梁九圖、何曰愈、梁啟超和黃節為代表的廣東詩論家群體的詩學主張,進行了分析和評價,凸顯出廣東在清代詩學中的重要地位。此外,對此前已涉及的詩論家的探究愈加深入全面。如董就雄《葉燮與嶺南三家詩論比較研究》(2008)指出葉燮詩論具有融匯新舊的特色,其中屈大均、陳恭尹和梁佩蘭對之影響頗深。對此,作者從本體觀、發展觀、創作觀和鑒賞觀四方面展開論證,點明了嶺南三大家與葉燮之間的師承關系,理清了葉燮詩論的重要思想淵源。又如葉倬瑋《翁方綱詩論研究》(2009)擺脫以往單純的考據學視角,指出“肌理說”乃是翁方綱在面對“漁洋神韻”和“李何格調”之后所提出的一種詩論主張,折射出其兼容漢宋之學的學術思想。這就廓清了翁方綱肌理說的生成路徑,實現了對其詩學思想的全面把握。

另一方面則表現在詞、辭賦、文章、小說和戲曲等文體理論研究有所突破。詞學方面,這時期除了徐瑋、李慶雄分別對之前已觸及的況周頤和王國維詞學有所探討之外,還出現了不少新的詞論家專論,如謝章鋌、王鵬運和譚瑩等。[51] 其中,以林浩光《周濟的詞論研究》(2003)和李蘊娜《吳衡照〈蓮子居詞話〉研究》(2006)較具代表性。這是因為它們以個案帶動常州詞派乃至清代詞論史研究,具有以小見大的學術特色。其外,何曉敏和金春媛在澳門大學施議對的指導下開展詞原研究,如前者之《詞原考論》(2013)從詞體的產生渠道入手,考察其句式和歌法的演變歷程,認為詞體當來源于詞調。這從本體論的角度論證了詞體的產生;后者之《唐宋大曲論考》(2014)則從文體演變入手,指出集詩樂舞于一體的大曲乃是唐宋已降歌詞的一個重要源頭。這就從發展論的角度說明了詞體的誕生。此外,吳志廉《晚清詞學與經學關系研究》(2016)和林怡劭《明清之際“詞史”研究與“新詞史”專題》(2017),對詞學史以及詞學與經學之關系進行宏觀把握,豐富了詞學研究的理論面貌。

辭、賦、文方面,陳煒舜專注于明代楚辭學研究,其《明代楚辭學研究》(2003)從思想更迭的角度,闡述了明代楚辭闡釋由道學、古學、心學乃至東林學的闡釋和演變軌跡;《屈騷纂緒》(2008)則對張之象、陳深、葉向高和歸有光等人的楚辭學進行個案研究,以補充豐富其楚辭學史述。詹杭倫重點關注清代賦學,其《清代賦論研究》(2000)對清代賦論著作進行歷史梳理和分類考察,重點探究了“以賦論賦”和律賦批評的理論問題,提升了香港地區賦學研究的理論高度。江志豪(2004)、王益鈞(2006)分別對清代牛運震和孫德謙的文章學理論進行了分析和評論;黎必信《清初明文批評研究》(2012)和謝嘉茵《歐陽修散文風格研究: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本色義案說》(2014)則延續港澳一貫的跨時代文論批評研究思路,對清初的明代文章學和明代茅坤的唐代文章學研究進行審視,改變了長期以來以桐城派文論為主的明清文章學研究局面。

小說和戲劇方面,譚元、歐陽潔美探討了金圣嘆的評點學,傅琳娜、許景昭、黎必信和姚春琳則分別梳理了有關《聊齋志異》《水滸傳》《三國演義》和《紅樓夢》的評點文本,基礎涵蓋了明清時期的重要小說評點家,展現出對小說評點理論的集中思考。[52] 魏成璧《馮夢龍戲曲改編理論研究》(2010)和翁漢強《晚明文人戲曲觀念研究——以張岱〈夢憶〉為中心》(2012)分別以馮夢龍和張岱為例,對明代戲曲理論進行了可貴的探索;李碧和古靈娟則在張宏生的指導下,分別撰寫了《清代觀劇詩研究》《情欲之外:〈牡丹亭〉在清代思想文化中的詮釋研究》(2016),研討清代觀劇詩和《牡丹亭》闡釋史。上述研究成果表明,新世紀以來香港地區的明清文論研究,既有對學術傳統的不懈堅守,亦有對薄弱環節的努力改善,展現出勃勃生機。

宋元文論是繼明清文論之后,較為熱鬧的一個研究領域。這重點體現在張健的宋代詩學研究上面。其《滄浪詩話校箋》(2012)以元刊本《滄浪吟卷》為底本,從“解題”“校勘”“箋注”和“總說”四個方面對《滄浪詩話》進行了詳細解讀,較郭紹虞《滄浪詩話校釋》更為全面豐富。其《知識與抒情:宋代詩學研究》(2015)指出知識與抒情的關系乃是宋代詩學的核心問題,因為在面對唐代抒情傳統之時,北宋詩學高揚知識傳統,南宋詩學則在批判知識傳統之中回溯盛唐,重建了抒情傳統。這就概括了宋代詩學的發展脈絡,實現了對其的整體把握。此外,澳門大學陳國明《〈滄浪詩話〉“五法”義研究》(2009)對嚴羽的“詩法”五說,包括“體制”“格力”“氣象”“興趣”和“音節”,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評價。其外,錢澤紅重點探討了中國古代重要文論范疇“味”在宋代詩歌理論中的發展面貌;[53] 馮志弘梳理了北宋古文運動的發生背景、演進過程和歷史意義,對香港地區之古文運動理論研究所有補充和完善;[54] 吳錦龍則探討了元人對西昆體、歐陽修、梅堯臣、蘇軾、黃庭堅、江西詩派、四靈詩派和江湖詩派詩歌的評論,[55] 改變了以往以元好問詩論為尊的元代文論研究格局。

與以往相比,新世紀以來香港、澳門的唐以前文論研究,顯得相對薄弱。這不僅體現在研究成果數量有所減少,而且表現在研究議題多有重復、研究范圍不斷縮小。如以往蔚為大觀的魏晉六朝文論研究,如今僅有少量論著展開探討,未能如20世紀以前那樣形成一種集約化、廣泛化的研究態勢。[56] 雖然如此,這時期的《文心雕龍》研究還是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如鄧國光《〈文心雕龍〉義理研究:以孔子、屈原為樞紐軸心的要義》(2012)和歐陽艷華《征圣立言:〈文心雕龍〉體道思想研究》(2015),探討了《文心雕龍》與孔子、屈原乃至儒家思想之間的關系,展現出港澳學界對劉勰所原之道的不懈探尋。不過,最具代表性的應屬黃維樑出版于2016年的首部《文心雕龍》專著——《〈文心雕龍〉體系與應用》。該書匯集了黃維樑在2000年以后發表的大部分單篇論文,劃分為“體系建構”“現代意義”“實際批評”和“余論”四個部分,以前三部分最能凸顯其“讓雕龍成為飛龍”的學術理念。[57] 該書首先提出應以《文心》為基礎,以西方為參照,建構起“情采通變”文論體系,即包含“情采”“情采、風格、文體”“剖情析采”“通變”和“文之為德也大矣”五個層面。此處各層面間看似多有重復,實則體系相當明朗。這是因為它們分別對應作品的本體、外延、批評、流變和功用,確立起文本這一理論內核,賦予中國文論以語言性和文學性特質。在此基礎上,黃維樑對《文心雕龍》展開了現代闡釋和運用。這一方面體現在通過對《時序》《論說》《諧隱》等篇的新詮,指出《文心雕龍》在文學史梳理、學術論文寫作以及雅俗之辨等方面的現代價值;另一方面則體現在以《镕裁》《知音》等篇中的批評理論,對屈原《離騷》、范仲淹《漁家傲》、韓劇《大長今》和莎劇《鑄情》等,進行了有效的文本解讀和批評。在此意義上說,黃維樑的《文心雕龍》研究,具有鮮明的中西比較眼光和古今對接視野,不僅激發了中國文論的涵括力和生命力,而且彰顯了中國文化的當代價值和世界意義。

從總體上看,新世紀以來香港、澳門的中國古代文論研究,雖在研究主體上呈現出多元化的特質,但因其中大多數學者以近古文論為重點,無疑壯大了明清文論這一研究主流,并促進了宋元詩學的進一步發展,從而形成了“輕唐以前文論,而重宋以后文論”的發展面貌。這就與第一階段南來學者的研究形成對照和補充,完善了香港、澳門中國古代文論的研究譜系。

結 語

從上述梳理,我們可以發現,20世紀以來香港、澳門地區的中國古代文論研究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就。這主要是由于饒宗頤、錢穆、唐君毅、徐復觀、陳耀南、陳國球、黃維樑和鄧國光等學者,以其獨特的學術眼光,不斷開拓中國古代文論研究,不僅生發出中國藝術精神這一具有深遠影響的理論命題,而且形成了魏晉六朝文論和明清文論兩大研究主流,折射出港澳地區中國古代文論研究興趣的重大轉移。此一發展軌跡的背后,既呈現了港澳中國古代文論研究的本土化進程,也折射出了港澳學界對中國古典學術的總體興趣之所在。

其中,香港和澳門地區的中國古代文論研究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在香港地區,其中國古代文論研究自20世紀50年代便已開始,并迅速產生了具有影響力、號召力的學術命題和學術成果。這得益于香港特殊的文化位置和豐富的教育資源,吸引了一批批文人學者到此開展學術活動,并培養、形成了一支高素質的中國文學研究隊伍。但在澳門地區,其成規模的中國文學研究總體上發軔于20世紀80年代以后,較香港地區晚了整整30年。在這一過程中,澳門地區的中國古代文論學術研究力量,主要依靠“進口”。20世紀80年代中期始,饒宗頤、羅慷烈和鄧國光等香港學者,赴澳門創辦中文教育,方才帶動了此地的中國古代文論研究。可見,澳門之中國古代文論研究,肇生于香港中國古代文論研究發展進程之中。

20世紀以來香港、澳門地區的中國古代文論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首先,唐君毅、徐復觀等人提出“中國藝術精神”命題,促發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地區的學者對此一命題的熱烈討論,展現出南來學者具有引領學術風尚的能力。其次,香港、澳門中國古代文論研究經歷了從無到有,由單一到多元的發展歷程,這構成了港澳地區開展中國古典學術研究的主體內容之一。最后,香港、澳門中國古代文論研究充實了當代中國古代文論研究,其獨立的發展進程和豐碩的研究成果,可與內地中國古代文論研究形成互補、互鑒和互通之勢,為中國古代文論的現代闡發提供參考。

(作者單位:暨南大學)

注釋:

[1] 羅香林曰:“許先生則分課程為三組,一為文學,二為歷史,三為哲學。前人研習文學,只重視詩文,今則更及于詞曲、小說、戲劇、與文學批評等。”又云:“惜是時方值對日抗戰,戎馬生郊,香港未幾,陷入日軍手中。海水群飛,公私涂炭,而香港研究中國文學之風氣,亦以阻焉。”(羅香林:《香港與中西文化之交流》,香港:中國學社,1961年,第211—212頁)

[2] 羅香林:《香港大學中文系之發展》,羅香林:《香港與中西文化之交流》,香港:中國學社,1961年,第232—238頁。

[3] 參見《新亞書院概況》,課程綱要,香港:新亞書院,1955—1977年。

[4] 如聯合書院亦開設有以《文心雕龍》為研究對象的文學批評課程。(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圖書館:《聯合書院概覽 1966—1967年度》,第146頁)

[5] 此三冊講義后結集為《中國文話文論與詩學》(臺北:臺灣書局,1979年)。

[6] 唐君毅:《唐君毅全集》,第16卷,北京:九州出版社,2016年,第40—41頁。

[7] 唐君毅:《唐君毅全集》,第9卷,北京:九州出版社,2016年,第203頁。

[8] 唐君毅:《唐君毅全集》,第13卷,北京:九州出版社,2016年,第247頁。

[9] 唐君毅:《唐君毅全集》,第13卷,北京:九州出版社,2016年,第248—249頁。

[10] 徐復觀:《孔子“為人生而藝術”的藝術精神初稿》分兩篇發表于第1、2期,《莊子藝術精神主體之呈現》分三篇發表于第11、12、13期,《釋氣韻生動》分三篇發表于第17、18、19期。(參見謝鶯興:《徐復觀先生學行年表(四)》,《東海大學圖書館館刊》,2017年第14期)

[11]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自序,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4頁。

[12]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自序,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2頁。

[13] 鄭捷順:《莊子哲學中的藝術思想的研究》,香港中文大學碩士論文,1966年,第224頁。

[14] 饒宗頤:《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第11卷,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第1070頁。

[15] 黃孟駒:《王充〈論衡〉與劉勰〈文心雕龍〉》,《聯合書院學報》,1967年總第6期;程兆熊:《文心雕龍講義——劉勰文學批評之疏說與申論》,香港:鵝湖出版社,1963年;蒙傳銘:《劉毓崧書〈文心雕龍后〉疏證》,《新亞書院學術年刊》,1969年總第11期。

[16] 黃繼持:《〈文心雕龍〉與儒家思想》,饒宗頤:《〈文心雕龍〉研究專號》,香港:香港大學中文學會,1962年。

[17] 羅螢:《〈文心雕龍〉與〈詩品〉述評》,《文壇》1954年,第12期;王煜:《〈文心〉沿襲〈文賦〉的思想》,《東方》1961年,第9期;鄧仕樑:《〈易〉與〈文心雕龍〉》,《崇基學報》1969年,第1期。

[18] 古兆申:《劉勰的文學觀》,香港中文大學碩士論文,1969年,第211頁。

[19] 饒宗頤:《陸機〈文賦〉理論與音樂關系》,《中國文學報》(日本),1961年,總第14卷。

[20] 林炳昌:《〈文賦〉研究》,香港中文大學碩士論文,1968年。

[21] 黃兆顯:《〈詩品〉“左思其源出于公干”考釋》,《香港大學中文學會會刊》,1966—1967年;陳炳良:《鐘嶸〈詩品〉論詩指要》,《大陸雜志》,1969年,第3期;何士澤:《詩品論疏》,香港中文大學碩士論文,1969年;鄭建南:《〈詩品序〉校釋》,《新亞書院中國文學系年刊》,1969年,總第7期。

[22] 黃兆杰:《道德視域下的〈昭明文選〉》,香港大學碩士論文,1965年。

[23] 尤光敏:《徐陵及其〈玉臺新詠〉》,香港大學碩士論文,1964年。

[24] 王韶生:《王國維文學批評著述疏論》,《崇基學報》,1968年,第1期;王韶生:《論王靜安之文學》,《崇基校刊》,1968年12月;荻楓:《王國維與〈人間詞話〉》,《文壇》,1964年,第5期;禚夢庵:《〈人間詞話〉札記》,《人生》,1965年,第8期;陳勝長:《讀〈人間詞話〉及〈詞學通論〉作詞法》,《新亞生活》,1967年,第14期;徐復觀:《詩詞的創造過程及其表現效果——有關詩詞的隔與不隔及其他》,《民主評論》,1959年,第12期;丁雨:《論詩詞中的隔與不隔》,《民主評論》,1959年,第12期。

[25] 江潤勛:《詞學評論史》,香港大學碩士論文,1963年,后出版為《詞學評論史稿》(香港:龍門書店,1966年);鄺士元:《常州派家法考》,《人生》,1968年,第3期。

[26] 黃維樑:《中國詩學縱橫論》,臺北:洪范書店,1977年,第1頁。[27] 2013年,鄧國光出版《文章體統:中國文體學的正變與流別》一書,是對其多年來文體學研究的總結之作,較《文原》更為理論化和系統化。引文參見鄧國光:《文原——中國古代文學與文論研究》,自序,澳門:澳門大學出版中心,1997年。

[28] 陸婉儀:《詩經傳箋異同考》,香港中文大學碩士論文,1970年。

[29] 葉勇:《二南鄭箋采三家詩說研究》,香港中文大學碩士論文,1995年。

[30] 胡應湖:《周孔詩教及其對后世之影響》,香港中文大學碩士論文,1971年。

[31] 許子濱:《屈原行義王逸說考辨》,香港中文大學碩士論文,1994年。

[32] 黃維樑:《中國古典文論新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第52頁。

[33] 黃維樑:《中國古典文論新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第27頁。

[34] 這在同時期的香港高校博碩士論文中亦有所體現。此時期有關《文心雕龍》研究的博碩士論文共計9篇,除韓堯森《劉勰修辭論研究》(1976)、朱國能《〈文心雕龍〉創作論研究》(1982)、關麗眉《〈文心雕龍〉與美學》(1987)、李永鴻《〈文心雕龍〉“文體”理論研究》(1988)、招祥麒《劉勰〈文心雕龍〉詩論之研究》(1995)、周一龍《〈文心雕龍〉新窺——其修辭與邏輯運用》(1996)注重理論解讀以外,尚有梁明珠《劉勰與柯立律治的“有機美學”》(1986)明確進行中西跨文化比較,梁建輝《王充劉勰文論比較研究》(1989)和林浩光《劉勰〈文心雕龍〉與司空圖〈詩品〉風格學的比較研究》(1996)則側重中國文論內的跨時代比較。

[35] 鄺健行、吳淑鈿:《中國古典文學研究論文選粹》,文學評論篇,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38頁。

[36] 鐘肇熙:《南北朝詩經學研究》,香港大學碩士論文,1971年。

[37] 陳國球:《香港地區中國文學批評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91年,第114頁。

[38] 鄧國光:《摯虞及其文論研究》,香港大學博士論文,1990年,第19頁。該著同年出版為《摯虞研究》(香港:學衡出版社)。

[39] 陳國球:《〈二十四詩品〉導言》,司空圖:《二十四詩品》,臺北:金楓出版社,1987年;陳炳良:《“雄渾”試解——兼論〈二十四詩品〉的主旨》,《嶺南學院中文系系刊》,1997年,第4期。

[40] 陳勝長:《〈二十四詩品〉發隱兼論其作者問題》,《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996年,第1卷。

[41] 程兆熊:《論邵康節的〈首尾吟〉及其詩學》,《新亞書院學術年刊》,1970年,總第12卷;陳國球:《鍛煉物情時得意,新詩還有百來篇——邵雍〈擊壤集〉詩學思想探析》,《嶺南學院中文系系刊》,1998年,第5期。

[42] 蕭淳鏵:《〈詩人玉屑〉詩論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博士論文,1999年。

[43] 胡國賢:《朱熹〈詩集傳〉詩論初析》,香港大學碩士論文,1972年;張志誠:《朱熹的文學論》,珠海書院碩士論文,1976年,后出版為《朱熹的文學觀》(香港:圣類斯中學,1979年);李家樹:《〈國風·詩序〉與〈詩集傳〉之比較研究》,香港大學碩士論文,1976年,后出版為《國風毛序朱傳異同考析》(香港:學津出版社,1979年)。

[44] 鄧昭祺:《元好問論詩絕句研究》,香港大學博士論文,1984年。[45] 羅慧萍:《元好問詩論研究》,香港中文大學碩士論文,1988年。[46] 車潔玲:《錢謙益詩論》,香港大學碩士論文,1973年;郭天健:《馮班詩論研究》,香港中文大學碩士論文,1990年;嚴宇樂:《重建詩歌傳統:陸時雍詩論探析》,香港中文大學碩士論文,1997年;潘漢光:《葉燮詩論鉤沉》,香港大學碩士論文,1987年;陳聯波:《查慎行的詩學研究》,新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年;林長泰:《趙執信詩論詮釋》,香港大學碩士論文,1994年;譚卓培:《沈德潛〈宋金三家詩選〉硏究》,香港中文大學碩士論文,1996年;陳岸峰:《沈德潛詩學理論與明代復古詩說之關系探析》,香港科技大學碩士論文,1999年,后出版為《沈德潛詩學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11年);彭國強:《袁枚的詩論》,香港大學碩士論文,1978年;李銳清:《翁方綱“肌理說”的理論》,《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988年,第1卷;詹杭倫:《李調元和他的〈雨村賦話〉》,《新亞學術集刊》,1994年,總第12期;吳妙慧:《洪亮吉〈北江詩話〉研究》,香港科技大學碩士論文,1996年;謝錫偉:《方東樹詩論研究》,香港浸會大學碩士論文,1994年;莫巨智:《蕙風詞話硏究》,香港中文大學碩士論文,1993年;湯友誠:《章太炎的文學思想》,香港中文大學碩士論文,1977年;陳燕:《劉師培及其文學理論》,香港大學碩士論文,1986年,后出版為《劉師培及其文學理論》(臺北:華正書局,1989年);陳芷珊:《傳統與新變:〈飲冰室詩話〉研究》,香港中文大學碩士論文,1996年。

[47] 鄺健行、吳淑鈿:《中國古典文學研究論文選粹》,文學評論篇,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33頁。

[48] 杜宗蘭:《胡承珙〈毛詩后箋〉中的經典與詩學研究》,香港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張錦少:《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莊文龍:《馬其昶〈毛詩學〉析論》,香港嶺南大學碩士論文,2017年。

[49] 何繼文:《翁方綱的宋詩學》,香港中文大學博士論文,2002年;陳芷珊:《〈錢箋杜詩〉研究》,香港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方秀瑩:《沈德潛論李杜詩》,香港中文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聞曉虹:《錢謙益“列朝詩集”選評明代前后七子研究》,澳門大學,2016年。

[50] 周瑞冰:《吳喬及其詩論研究》,香港中文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董就雄:《屈大均詩學研究》,香港浸會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后出版為同名專著(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年);梁樹風:《陶澍〈靖節先生集〉研究》,香港中文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吳巧云:《曾國藩詩學觀探論》,香港中文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孫瑩瑩:《“以詩為教”:黃節(1873—1935)詩歌及詩學研究》,香港大學博士論文,2013年。

[51] 曾智聰:《謝章鋌詞學研究》,香港中文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胡麗華:《王鵬運詞及其詞論研究》,香港中文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劉喜儀:《譚瑩〈論詞絕句〉論唐宋詞研究》,香港中文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52] 譚元:《金圣嘆評點學硏究》,香港浸會大學碩士論文,2000年;歐陽潔美:《金圣嘆〈西廂記〉評點研究》,香港中文大學碩士論文,2000年;傅琳娜:《〈聊齋志異〉諸評研究》,香港中文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許景昭:《〈水滸傳〉文本評改研究》,香港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黎必信:《論毛綸、毛宗崗對〈三國志演義〉的修訂與評點》,香港中文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姚春琳:《情愛觀念:〈紅樓夢〉文本及其脂硯齋評本研究》,香港大學碩士論文,2016年。

[53] 錢澤紅:《宋代詩論中以“味”論詩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

[54] 馮志弘:《北宋古文運動的形成》,香港浸會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后出版為同名專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55] 吳錦龍:《元代宋詩批評研究》,香港大學博士論文,2008年。

[56] 與香港相比,近年來澳門地區對魏晉六朝及以前文論的研究熱情較高,鄧國光、鄧駿捷等人指導碩士研究生完成相關論文逾10篇。

[57] 黃維樑:《〈文心雕龍〉:體系與應用》,香港:文思出版社,2016年,第21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又黄又湿又爽的视频|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66| 凹凸精品免费精品视频| 午夜性爽视频男人的天堂|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放| 国产激爽大片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αv天堂无码| 国产黑丝一区| av在线人妻熟妇| 国产在线一区视频|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在| 日韩色图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喷水视频| 亚洲天堂色色人体| 18禁不卡免费网站| 人妻熟妇日韩AV在线播放| 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 99精品热视频这里只有精品7 | 免费aa毛片|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八区| 免费激情网址| 17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国模粉嫩小泬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IV视频免费在线光看| 亚洲人成高清| 99re经典视频在线| 久久婷婷国产综合尤物精品| 国产十八禁在线观看免费| 午夜毛片免费看| 亚洲国产欧美目韩成人综合| 日韩欧美高清视频| yjizz视频最新网站在线| 99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午夜啪啪网| 日韩人妻精品一区| 2048国产精品原创综合在线|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日韩欧美国产成人| 中文字幕2区|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看片基地久久1024| 国产精品大白天新婚身材| 97国产精品视频人人做人人爱| 丁香五月激情图片| 欧美亚洲国产一区| 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6| 亚洲日本在线免费观看| 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黄色片| 91色爱欧美精品www| 91小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版高清| 福利在线免费视频| 毛片视频网址|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成人蜜芽| 综合色婷婷| 久操中文在线| 亚洲午夜18| 在线中文字幕网| 熟女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伊大人香蕉久久网欧美|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观看| 91探花在线观看国产最新| 精品无码专区亚洲| 亚洲精品无码在线播放网站| 美女黄网十八禁免费看| 色综合久久无码网| 亚洲人成网7777777国产| 日韩精品毛片人妻AV不卡| 热久久这里是精品6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亚洲精品777| 国产午夜一级毛片| 色久综合在线| 成人日韩视频|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44|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中文字幕日韩久久综合影院| 亚洲日产2021三区在线| 国产电话自拍伊人| 精品久久蜜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