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佩和, 蘇 松, 陳 詩, 王錦程, 陳鑫培, 羅 德
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 a.肝膽外科; b.甲狀腺外科, 四川 瀘州 646000
胰頭癌是一種發病隱匿、進展快、預后極差的惡性腫瘤[1]。壺腹周圍癌惡性程度高,進展快,解剖位置深,周圍毗鄰重要組織與血管,多數患者就診時病情已進展到晚期[2]。胰十二指腸切除術(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作為胰頭癌及壺腹周圍癌的主要外科治療方案,已被提出近一個世紀。對胰頭及壺腹周圍癌臨床病理學標本的統計研究[3-4]表明,大多數患者未得到嚴格意義上的R0切除,導致術后復發率高。近年來,一種新的手術方式即胰十二指腸聯合全系膜切除術(total mesopancreas excision with pancreaticoduodenectomy,TMpE)開始在臨床應用。目前對于TMpE與經典PD的臨床對照研究較少,二者在術中情況、并發癥、術后效果等方面存在一定爭議。因此,本文擬通過Meta分析比較TMpE和PD治療胰頭癌及壺腹周圍癌的有效性與安全性,為臨床實踐提供參考。
1.1 文獻檢索 計算機檢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中國知網數據庫、萬方數據庫、維普數據庫。英文檢索詞包括:“mesopancreas”“total mesopancreas excision”“pancreaticoduodenectomy”“pancreatic head cancer”“periampullary carcinoma”。中文檢索詞包括:“胰腺系膜”“全系膜切除術”“胰十二指腸切除術”“胰腺癌”“壺腹周圍癌”。檢索時間為2007年1月-2020年1月。檢索到的文獻嚴格按照納入與排除標準進行篩選,同時人工檢索所納入的研究及其參考文獻,對于重復文獻取其中最新的一篇。
1.2 文獻納入與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1)研究類型為TMpE與PD治療胰頭癌及壺腹部周圍癌的臨床對照研究相關的所有中英文文獻。(2)研究對象經術前影像及術后病理學確診為胰頭癌及壺腹周圍癌;患者一般情況較好,無合并其他惡性腫瘤;無影響預后的嚴重基礎疾病;心肺功能良好能夠耐受全麻;肝功能Child-Pugh A級,或Child-Pugh B級經治療后可達到Child-Pugh A級。(3)干預措施包括TMpE、PD。(4)觀察指標包括手術時間、失血量、淋巴結清掃數量、R0切除率、總體并發癥發生率、胰瘺發生率、膽漏發生率、術后腹腔感染率、胃延遲排空率、住院時間、1年生存率。
1.2.2 排除標準 (1)明顯缺乏TMpE組;(2)干預措施及觀察指標不符合本研究目的;(3)缺乏必要的基礎數據或數據不全或無法從文獻中提取需要的數據;(4)未描述TMpE組與PD組基礎情況或兩組差異明顯;(5)樣本量過少(<10);(6)個案、綜述以及基礎研究、動物實驗等。
1.3 資料提取 由2名評價者獨立進行資料提取并交叉核對, 如有分歧則通過雙方討論或征求第3位評論者的意見。數據不全時,盡可能通過與通信作者聯系獲取。
1.4 質量評價 使用文獻質量評價量表(Newcastle-Ottowa scale,NOS) 分別從研究群體的選擇、研究小組的可比性和結果評估等3個方面對研究方法學質量進行評估,分數≥5分表明該研究方法質量較高[5]。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RevMan5.3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差(MD)為效應分析統計量,計數資料用比值比(OR)為效應分析統計量,各統計量均計算95%可信區間(95%CI),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納入研究結果間的異質性采用Mantel-Haenszel檢驗法,若I2≤50%,P≥0.1則各研究間無明顯異質性,采用固定效應模型;若I2>50%,P<0.1則各研究間存在異質性,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對有高度異質性的結局指標(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住院時間)進行敏感性分析,采用逐一排除法,剔除權重最輕、最重或者標準差變化較大的研究,以檢驗相關結果的穩定性。
2.1 文獻檢索結果及質量評價 共檢索到相關文獻509篇,剔除重復文獻381篇,通過閱讀標題及摘要剔除文獻119篇,對余下9篇文獻進行全文閱讀后剔除2篇非對照研究和2篇綜述。最終納入5篇文獻[6-10],均為回顧性隊列研究(RCS),總樣本量為358例(TMpE組188例,PD組170例)。文獻篩選流程見圖1,納入文獻基本特征見表1。5篇隊列研究的NOS評分均≥5分,均為較高質量文獻。

表1 納入文獻的基本特征及質量評價
2.2 Meta分析結果
2.2.1 手術時間 納入文獻中有3篇[6,8,10]報道了手術時間,各研究間存在異質性(I2=63%,P=0.07),故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分析。結果顯示,TMpE組與PD組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MD=7.74,95%CI:-42.84~58.33,P=0.76)(圖2a)。采用逐一排除文獻法分析可能的異質性來源,當排除Xu等[8]研究后,異質性檢驗結果顯著下降(I2=0,P=0.57),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兩組的手術時間差異亦無統計學意義(MD=36.57,95%CI:-2.05~75.19,P=0.06)(圖2b)。敏感性分析提示Meta分析結果穩健。
2.2.2 術中失血量 3篇文獻[6,8,10]報道了術中失血量,各研究間存在異質性(I2=58%,P=0.09),故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分析,結果顯示,TMpE組與PD組相比,術中失血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MD=-45.89,95%CI:-198.19~106.41,P=0.55)(圖3a)。采用逐一排除文獻法分析可能的異質性來源,當排除Kawabata等[6]研究后,異質性檢驗結果下降(I2=50%,P=0.16),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兩組術中失血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MD=-21.75,95%CI:-104.21~60.72,P=0.61)(圖3b)。敏感性分析提示Meta分析結果可靠。
2.2.3 淋巴結清掃數量 3篇文獻[6,8,10]報道了淋巴結清掃數量,各研究間無異質性(I2=48%,P=0.15),故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分析。結果顯示,TMpE組淋巴結清掃數量多于PD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MD=5.14,95%CI:4.16~6.13,P<0.001)(圖4)。
2.2.4 R0切除率 納入文獻中有3篇文獻[6-8]報道了R0切除率,各研究間無異質性(I2=12%,P=0.32),故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分析。結果顯示,TMpE組R0切除率顯著高于PD組(OR=2.89,95%CI:1.30~6.43,P=0.009)(圖5)。
2.2.5 手術總體并發癥發生率
5篇文獻[6-10]分析了術后并發癥,各研究間存在一定異質性(I2=55%,P=0.06),故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分析。結果顯示,兩組手術總體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OR=1.51,95%CI:0.76~2.98,P=0.24)(圖6)。
2.2.5.1 術后胰瘺發生率 5篇文獻[6-10]報道了術后胰瘺,各研究間不存在異質性(I2=20%,P=0.29),故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分析。結果顯示,TMpE組胰瘺發生率高于PD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OR=1.69,95%CI:1.03~2.78,P=0.04)(圖7)。
2.2.5.2 術后膽漏發生率 3篇文獻[6,9-10]報道了膽漏發生率,各研究間無異質性(I2=0,P=0.42),故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分析。結果顯示,兩組膽漏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OR=1.08,95%CI:0.27~4.23,P=0.92)(圖8)。
2.2.5.3 術后腹腔感染發生率 4篇文獻[6-7,9-10]報道了術后腹腔感染,各研究間無異質性(I2=0,P=0.40),故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分析。結果顯示,兩組腹腔感染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OR=0.96,95%CI:0.40~2.26,P=0.92)(圖9)。
2.2.5.4 胃排空延遲 3篇文獻[6-7,10]報道了胃排空延遲,各研究間無異質性(I2=0,P=0.49),故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分析。結果顯示,兩組胃排空延遲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OR=1.41,95%CI:0.33~5.95,P=0.64)(圖10)。
2.2.6 住院時間 3篇文獻[6,8,10]報道了住院時間,各研究間存在異質性(I2=78%,P=0.01),故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分析。結果顯示,TMpE組住院時間與PD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MD=-4.62,95%CI:-16.60~7.36,P=0.45)(圖11a)。采用逐一排除文獻法分析可能的異質性來源,當排除Kawabata等[6]研究后,異質性檢驗結果下降(I2=43%,P=0.18),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兩組的住院時間差異仍無統計學意義(MD=1.68,95%CI:-2.88~6.24,P=0.47)(圖11b)。敏感性分析提示Meta分析結果穩健。
2.2.7 1年生存率 4篇文獻[6-9]報道了1年生存率,各研究間無異質性(I2=0,P=0.44),故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分析。結果顯示,TMpE組1年生存率明顯高于PD組(OR=2.60,95%CI:1.45~4.69,P=0.001)(圖12)。
胰頭癌的發病率逐年上升,手術是其唯一根治方式,腫瘤是否完整切除決定了患者遠期生存率[11]。由于胰頭癌早期即可出現周圍血管、膽管及臟器浸潤,并且可沿胰腺系膜內的神經、淋巴組織浸潤轉移,進而導致傳統的PD難以保證完整的切緣陰性,術后局部復發率極高。對手術切除標本行病理研究[11-13]結果顯示,至少60%患者未接受嚴格意義上的R0切除。據文獻[14]報道胰頭癌術后1年和2年復發率分別高達60%和80%。壺腹周圍癌是指起源于壺腹部2 cm以內的惡性腫瘤,既往認為黃疸是該疾病最早出現的癥狀,就診時多為疾病早期階段,但臨床實踐表明,患者出現黃疸等癥狀時常已屬中晚期[2]。切緣陽性、淋巴結轉移和神經侵犯是壺腹周圍癌PD術后患者預后差的危險因素[15]。能否達到R0切除亦是保證壺腹周圍癌遠期生存率的重要因素。
基于大多數患者未能行嚴格的R0切除,術后復發率較高,近年來TMpE被提出。目前TMpE與經典PD的爭議主要集中于手術操作,如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等,以及術后近期并發癥發生率、遠期生存率等方面。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切除范圍更大的情況下,TMpE與PD相比手術時間并未延長,術中失血量也無明顯增加,這可能與近年來外科解剖、縫合水平提高有關,為TMpE的安全開展提供了依據。納入文獻中3篇[6,8,10]匯報了淋巴結清掃數量,分析結果顯示TMpE在淋巴結清掃數量上較PD增加,這也是在切除范圍更大情況下的預期結果。3篇[6-8]文獻匯報了R0切除率,結果顯示TMpE較傳統PD具有更高的R0切除率(OR=2.89,95%CI:1.30~6.43,P=0.009),由此證明無論是在解剖層面還是臨床實踐中,TMpE均具有一定優勢。
PD術后嚴重并發癥包括腹腔感染、胃排空延遲、胰瘺等[16-18]。本研究結果表明,在胃排空延遲與腹腔感染發生率方面,TMpE與PD相比無明顯差異。納入的所有文獻均描述了胰瘺,其中4篇文獻[6-8,10]認為兩種術式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在納入徐云柯等[9]研究數據后,TMpE的胰瘺發生率明顯高于PD(OR=1.69,95%CI:1.03~2.78,P=0.04)。以往認為殘余胰腺質地及胰管直徑<3 mm是PD術后胰瘺高危因素[19],考慮本研究納入樣本量有限且均為回顧性分析,故在胰瘺發生率方面需要進一步擴大樣本量進行研究。本研究結果顯示,TMpE與PD兩組膽漏以及總并發癥發生率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兩種術式在住院時間上也無明顯區別,因此TMpE不會給患者帶來額外的經濟負擔。
基于胰頭癌及壺腹周圍癌的生物學特性,二者術后生存率均較低,因此亟待尋找新的臨床解決方案。本研究分析結果提示TMpE術后1年生存率顯著高于傳統PD(OR=2.60,95%CI:1.45~4.69,P=0.001)。
由于不存在解剖學邊界,本研究納入的文獻在胰腺全系膜邊界界定方面有所差異。Kawabata等[6]將胰腺全系膜定義為胰頭及鉤突部與腸系膜上動脈之間的軟組織,包括胰十二指腸下動脈和Treitz筋膜腹側的淋巴、神經、血管以及腸系膜上動脈左側組織、十二指腸第三部、第四部系膜以及近端空腸系膜,Aimoto等[7]研究中的定義與其相近。Xu等[8]定義的標準全系膜切除范圍是以肝總動脈為上界,十二指腸下緣為下界,前界為門靜脈及腸系膜上靜脈后壁,后界為胰十二指腸背側融合筋膜,內界為腹腔動脈干與腸系膜上動脈中點連線。徐云柯等[9]和張迪[10]定義的胰腺全系膜切除范圍相似,其上界為腹主動脈起始上方2 cm處,下界為腸系膜下動脈起始部,腸系膜上靜脈及門靜脈后壁為前界,腹主動脈及下腔靜脈表面為后界,腸系膜上動脈及腹主動脈干右緣為內界。相比之下,傳統的PD僅切除胰頭、胰腺鉤突、十二指腸、近端空腸、膽囊、遠端膽管及遠端胃。
綜上所述,TMpE用于胰頭癌及壺腹周圍癌治療是安全可行的。與傳統PD相比,TMpE可明顯提高R0切除率、淋巴結清掃數量及術后1年生存率,且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住院時間、術后總并發癥發生率均未增加。但為進一步評價TMpE對胰頭癌及壺腹周圍癌的治療效果,仍需要高質量的大樣本隨機對照試驗進行驗證。
本研究存在以下局限性:(1)僅檢索了公開發表的中英文文獻,可能錯過一些其他語言發表的相關研究;(2)總體樣本量相對較小;(3)所納入研究均為回顧性分析,由于患者并未隨機入組,可能導致選擇偏倚致使兩組患者術前基線水平不一致;(4)胰腺全系膜的范圍認定仍需要學界的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