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州市鐘樓區盛菊影幼兒園 陳佳
“小松果”暢游工坊即將上線,首先通過采訪集思廣益,隨機采訪30名幼兒,了解到幼兒的想法真是天馬行空,讓人驚嘆,針對幼兒的想法進行了梳理,考慮到工坊的可行性以及適宜幼兒的發展的原則,暫定16個工坊方向。通過投票共有39名幼兒參加,每人可選兩個意向工坊,了解幼兒對工坊的選擇意向。結果幼兒對生活經驗豐富的坊興趣度高;對科學益智類的內容充滿好奇但經驗不足;對沒生活經驗的內容沒有興趣。對幼兒來說,思考一個他們經驗較少的主題是有困難的,當教師能夠有效捕捉幼兒生活中或原來課程中由他們發現的現象,并由此生發成“微型課程”,將會得到幼兒的熱烈歡迎。因此,教師采用三種策略,對于選擇度高的工坊,鼓勵幼兒自己通過生活經驗,拍成小視頻,分享介紹給同伴;對于選擇度一般的工坊,邀請家長幫助一起查閱相關工坊資料,進行了解。對于沒人選擇的工坊,由教師進行介紹。當全班幼兒對各工坊進一步了解后,開展第二次復選,最終確立生命科學坊。生命科學坊首先是本班幼兒興趣追隨幼兒所關注的事物,其次是本著教師的興趣及特長出發,教師須做好關于生命科學坊游戲的“預研究”,在教師自身充分的知識儲備和教室豐富的材料、工具下,追隨幼兒興趣,確立工坊。工坊游戲實施中本著各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
隨著“小松果”暢游工坊項目不斷開展,幼兒教師只有準確地把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才能設計出適合小、中、大班不同年齡幼兒探究的、循序漸進的系列活動內容。教師以支持者的姿態,陪伴幼兒在工坊游戲中探究一個又一個生命科學內容。現以中班生成的《探秘蝸牛》課程為案例,感受生命科學坊的游戲路徑。
在探究種子發芽的過程中,幾名幼兒蹲在種植的花壇邊熱烈地說著什么,旁邊還站著幾名幼兒在認真地聽,原來他們在泥土里發現了幾只蝸牛,有的試著去抓蝸牛硬硬的殼……幼兒正在討論著關于蝸牛的事情,見到我,興奮地大叫:“老師,這里有好多蝸牛!”這時引來了更多的幼兒,他們都迫不及待地瞪著眼睛看著,并且紛紛討論起蝸牛來。以幼兒關注的主要問題為線索實施課程,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探索方式才能獲得持續探究的經驗。

蝸牛世界目標、玩法:在欣賞蝸牛的過程中,關注其色彩、形態等特征;能用豐富的材料制作各種各樣的蝸牛作品;能用自己制作的美術作品布置環境、美化生活。欣賞蝸牛,并對其外貌進行繪畫;用多種材料裝飾蝸牛;想象創造,為蝸牛做溫暖的家。
蝸牛實驗站觀察指導重點:是否會觀察蝸牛吃不同食物的情況,并判斷對該食物的喜愛程度;是否會設置簡單的實驗場景,觀察探究想了解關于蝸牛食性方面的問題;是否會觀察到蝸牛的排泄,并通過排泄物的顏色聯想到食物的顏色。是否能從摩擦角度和接觸面積兩方面探究蝸牛的爬行,總結出蝸牛爬行能力強;是否會選擇相應的材料探究相應的問題,并得出相應的結論;是否會保護蝸牛,在實驗過程中若發生蝸牛的應激反應,是否會做相應的處理。是否會自由組合、自制操作材料,探究問題;是否會比較兩個事物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并對自己發現的小點進行總結梳理。
蝸牛樂園目標與玩法:探索飼養蝸牛的方法;愿意飼養小動物,會友好地與它們相處。在自然角飼養蝸牛:洗澡、投食,并用其他友好方式愛蝸牛。
蝸牛樂園觀察指導重點:是否了解飼養蝸牛的方式,愿意飼養蝸牛,是否會用友好方式愛護蝸牛。
教師所面對的幼兒園科學教育往往呈現為“生活問題”而不是“科學知識”,體現以知識為中心課程向以兒童為中心課程模式的變化。不要通過外在獎勵來激發幼兒游戲興趣,教師可以觀察幼兒,要具備吃透幼兒、創設環境、捕捉生活中的課程生長點、調動幼兒參與、對話、共同建構知識的能力結構。發現幼兒興趣缺乏不能持續探究的根本原因,從而支持幼兒持續探究,獲得階段性工作成果。幼兒園開設工作坊模式的游戲,更加注重幼兒經驗的連續性,幼兒深度學習的良好品質。總之,無論是探究動植物,還是研究材料性質,都應十分重視引導幼兒多角度地、逐步深入地探索和研究。所以,在本班一系列生命科學坊游戲過程中,幼兒追尋著自己的疑問,多通道地去探索和揭秘生命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