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慶陽市合水縣西華池初級中學(樂蟠小學)張永憲
“習慣”這一詞匯的具體含義指的是經過無數次的重復練習而逐漸固定下來,變成自動化的一種行為方式。“養成教育”指的是在學生的學習生活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一種教育形式,能夠讓學生在潛移默化的學習中形成固定的、良好的、文明的行為習慣,進而成為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因為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已經逐漸引起社會的高度重視。同時開展一系列的適應小學生的養成教育活動可以提升學生的個人修養、行為規范,塑造一名有良好教養的學生,為學生今后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對于促進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進步有著很重要的意義。因此,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視這一問題,并且通過自身的努力為學生的習慣養成做出貢獻。
通過一系列的調查研究發現,低年級的孩子需要補充的就是“習慣性課程”。主要表現在對于文化課程的掌握已經到了一定程度,但是不能夠自己收拾書包,上課鈴聲響了也不知道回到座位上去,同時會在教師上課的時候隨意發表自己的言論,甚至在中午吃飯的時候不能夠自力更生,還要父母喂飯。這些行為的出現都是由于學生自己不了解行為習慣的重要性,對于習慣的養成不夠重視。
在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家長來自各行各業、各個層次,因此教育孩子的方式也是不相同的。從根本角度來分析,家長對于孩子的了解以及教育方式的選取,多數來自孩子的卷面成績,往往忽視了良好習慣的養成。因此家長就忽略了對孩子行為習慣養成的一種引導,只從卷面分值評判學生,也就使學生養成了散漫自由的學習習慣。
因為學生的年齡偏小,因此多數教師不能夠以成人的行為標準對其進行約束,這也導致了教師會對學生的行為進行遷就,有些原則問題即使不遵守也可以。于是就出現了即使教師與孩子都明白某件事情應當如何去做,但是依舊沒有做到位的情況存在,對于小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也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針對目前面對的現實與困難,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需要在自身的教育過程中,聯合各個方面的力量,引導學生端正態度、規范行為。
學生從一年級開始就已經步入了小學的生活,因此,在學校的時間占據了學生的大部分生活。基于此,學校的教育在養成學生行為習慣的過程中應當起到主要的作用。學校教師的教育和管理對于學生的成長有著不可磨滅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校園的學習過程中,為了引導學生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同時轉變一些學生不好的學習習慣,我們主要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探討。
1.培養孩子的集體觀念。作為一名教師,需要讓孩子在集體中感受到溫暖,因為孩子是第一次來到一個集體當中。能夠讓孩子充分地了解到集體的魅力,這也是其他教學方式不能夠完成的任務。如果教師能夠在學生進入學校的第一階段就讓孩子感受到集體的溫暖與魅力,這有助于提升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時對于今后學生提高學習和生活的能力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也有助于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2.尊重學生。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需要做到的就是不拋棄、不放棄每一個學生,以人為本的理念應當貫穿于整個教學體系之中。尤其對于一些學困生,教師應當給予更多的關懷,而不是歧視。教師的體貼和關心對于一個學生成長有著無比重要的作用。
3.真誠幫助,持之以恒的信念。教師應當以身作則,面對班級里面的學困生,為其提供真誠的幫助,為其他同學樹立起優秀的榜樣。教師應當對全部學生負責任,可以利用私下的課余時間對于學困生成績進行幫助,同時為學困生的學習制定計劃,這樣才能夠使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設置每天打卡檢查作業,讓他們明白,好的習慣是可以養成的。
除了在學校對于孩子進行高標準嚴要求的規定以外,家庭作為學生的第一個學校,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在養成孩子良好習慣的方面也需要起到引導的作用。需要將家庭的作用與學校的引導作用相結合,這樣才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教師可以選擇家長會或者家訪的形式進行溝通交流。同時在家庭中,家長不能夠完全通過卷面成績評判一個孩子,應當多方進行考量。家長應當樹立與孩子共同學習的目標,作為孩子的榜樣,引導孩子進行學習。
總之,小學生習慣的養成教育是一個比較漫長的、反復的過程。教師需要同家長、學校配合起來,從日常的點滴做起,只有不斷地為孩子設立目標、完成目標、鞏固目標,才能夠使習慣成自然,讓孩子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擁有優秀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