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
走進張珂嘉位于北京高碑店藝術園區里的工作室。普洱茶香混合著各種布料的淡香,幾件別具民族風情的飾物也被擺放在各處,把整個工作室裝點得十分別致。在一面布滿照片的墻上,普米族歌唱家茸芭莘那身著紅衣藍裙自信地走在鄉間的照片尤為顯眼,而這套衣裙也是張珂嘉的得意之作。
談起這套衣裙的制作過程,張珂嘉掩飾不住興奮,向我娓娓道來。“茸芭莘那是演藝界人士,也是全國政協委員,在找到我之前,她也找過其他設計師設計過禮服,要么太現代不夠原汁原味,要么太單一缺乏特色。她說她想要一件既帶有本民族文化特征,又能在正式場合穿著的禮服。”
為了給茸芭莘那設計禮服,張珂嘉不僅查閱了大量資料,還與茸芭莘那仔細溝通。果不其然,在這個過程中,張珂嘉發現,同樣是裙子上的條紋元素,普米族和納西族摩梭人竟有細微差別。“普米族的裙子上面有3道細線,代表了普米族文化中的天、祖先、人;而納西族摩梭人的裙子上也有細線,卻并不是3道。在我看來,把這樣細微之處都研究透徹,才能真正做成屬于普米族的服裝。”
之所以對少數民族的東西這樣熱愛,是因為張珂嘉本身就是苗族,又生長于云南普洱,這個擁有著26個民族的土地上,所以他從小就對每個民族的服裝服飾特別喜愛。“我記得小時候逢年過節,各民族的人們都會穿上他們最具特色的服裝,載歌載舞。我特別喜歡追著跳舞唱歌的隊伍,看著他們服飾上絢爛的色彩,聽著銀飾叮叮當當的響聲,心里有一種說不出來的興奮。”那時張珂嘉就萌生了學習美術的想法,因為他想要把每一個民族的服裝服飾都畫出來。不過,長大之后,他覺得繪畫并不能滿足他對于民族服裝的喜愛,他更希望通過自己的雙手把它們制作出來,所以張珂嘉決定考取北京舞蹈學院藝術設計系服裝設計專業,至此開啟了他的服裝設計之旅。
最初的那段時間張珂嘉對服裝設計的概念比較模糊。“我并不清楚服裝設計要分為舞臺服裝設計、影視服裝設計、時裝設計等等。因為我的家鄉云南是歌舞的故鄉,我最早接觸到的也是文工團的服裝師,所以大學時我就選擇了戲劇影視舞臺服裝設計專業。”
畢業之后,張珂嘉為很多大型活動、舞臺、戲劇、影視等設計過服裝,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而他也一直致力于將中國多民族服裝服飾文化傳承和發展下去。“因為每個民族的服裝,都蘊含著后人對祖先的緬懷和記憶,也飽含著這個民族對自然的感恩和禮贊。了解一個民族的服裝,就要學習他們的歷史、文化、風俗等。”為了設計服裝,張珂嘉不僅要去鉆研每件服裝款式的由來,還要去領悟每種顏色的含義。
不過,在張珂嘉的心里,他始終想把民族服裝以另外一個角度、方式詮釋出來,所以在畢業工作了一段時間之后,張珂嘉決定到法國繼續深造服裝設計,他希望自己能夠將一些不一樣的理念融入民族服裝服飾的設計中來。
如今細數下來,張珂嘉已經從事這個專業近十年,他早已把民族服裝設計看作是自己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么多年過去了,在民族服裝服飾時尚化表達的這條路上,我覺得作為設計師必須要懂得你所要設計的民族的文化和歷史背景。而且還要有很強的設計能力,對時尚的洞察力,還有創新能力,缺一不可。”
采訪時,尋問張珂嘉:“在你工作的這些年中最讓你難忘的是什么?”張珂嘉說應該是每一次為尋找設計靈感的采風。“我清楚地記得一次我到云南瀾滄縣伲人的村莊采風,當時這個村子很窮,沒有一條可以到達的公路,只能依靠步行進入。但是當他們聽說我是來記錄他們服裝服飾的時候,全村的人都特別高興。我們聊了很多,村子里的人很開心我能喜歡他們的文化,可以把他們服裝服飾的文化帶出大山。當結束半個月的采風離開之時,全村人都出來給我送別,看著他們的服飾那么絢爛,那么的國際化,人又那么的質樸,讓我感慨萬千。”之后,在2019年中國國際時裝周“穿在身上的文化”大秀中,張珂嘉特意把伲人的服飾設計作為他整場秀的主秀,并得到了觀眾的一致好評和媒體的爭相報道。
提到“穿在身上的文化”民族服裝秀,張珂嘉說已經連續做了兩年,因為他想通過這樣的形式,把多個民族的“新盛裝”展現在世人面前。“記得剛開始做‘穿在身上的文化這樣一個課題的時候,真的有一種‘只看到河卻不知道石頭去哪里摸的感覺。但是第一場大秀首演的時候,國家部委的領導,地方政府的領導,十幾個民族的老中青藝術家,尤其是年齡最大的胡松華老師(滿族)、刀美蘭老師(傣族),他們都來到現場支持我,這給了我極大的肯定,讓我有信心能夠把這件事做下去,甚至做得更好。”
“穿在身上的文化”不僅讓更多的人認識了張珂嘉,也讓人們認識到了民族服裝的魅力。“尤其是在近一兩年的工作中,通過我們的大秀,通過我的設計,很多少數民族地區的孩子們重新愛上了自己民族的服裝服飾,很多少數民族的兩會代表、藝術家、歌手再次穿上他們民族的‘新盛裝,而這也帶動了一個鄉、一個縣的民族重新脫掉舞臺化的民族服裝,穿上既傳統又有文化性、時尚性的民族服裝。”
拋開工作,生活中的張珂嘉說自己是一個很隨性的人,沒有工作的時候喜歡種花,喜歡回到熱帶雨林,走進大自然。“對待生活我喜歡做一個旁觀者,觀察一下生活里方方面面的狀態。”
業余時間,張珂嘉喜歡聽各種歌曲,尤其在他畫圖的時候一定要聽民族音樂。“我經常跟學生說,在我們的民族服裝上,哪怕一串鈴鐺都有它的律動。我希望我的作品有音樂的動感。”除此之外,他也會通過觀察生活、觀察大自然來尋求設計靈感,“我覺得作為一名設計師,如果不用眼睛去觀察,不用心去傾聽,很難設計出好的作品。”
“在我心中,設計師一定要熱愛生活,并且要了解生活里的美。”張珂嘉說道,“做民族服裝設計一定要從生活中來、從人民中來,通過與他們的接觸,了解每個民族每張笑臉背后所洋溢的幸福是什么。我希望傳遞的理念是:在民族服裝服飾的設計領域內,流水不爭先,爭的是滔滔不絕。”
《時尚北京》:您覺得一個優秀的服裝設計師應該具備哪些素質呢?
張珂嘉:文學修養、藝術審美、獨立思考。
《時尚北京》:您覺得是不是您少數民族的基因,讓您更喜歡也更希望把民族元素融入在您設計的服裝之中?
張珂嘉:是的,沒錯。基因是一個基本條件,但更多的可能是因為熟悉就更了解它的魅力,也更有挖掘創作和傳播這些美的沖動。
《時尚北京》:生活中的您和工作中的您狀態和節奏分別是怎樣的呢?
張珂嘉:生活里我是一個很隨和很好相處的人,但是工作中可能和我合作的朋友都在適應我。
《時尚北京》:您最喜歡怎樣的服裝風格,喜歡怎樣去搭配?
張珂嘉:我喜歡的風格很多,喜歡用有生命力的顏色搭配。
《時尚北京》:在您設計過的作品中,哪一件作品是讓您最滿意的?為什么?
張珂嘉:這個可能就太多了。因為每一個作品都像我自己的孩子,觀察我們的手指五個指頭不一樣長,但哪個都是我們喜歡的對吧。
《時尚北京》:您會從什么方面獲取最新的時尚資訊?這些對于您在設計上會有幫助嗎?
張珂嘉:很多時尚雜志、媒體我都會關注。優秀的設計理念和設計手法都會激發創作靈感。
《時尚北京》:希望今后在設計上還有哪些突破?
張珂嘉:針對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技藝吸收和借鑒各種優秀的經驗和理念,創作出更多不一樣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