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顯琴
(山西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工程設計中心,山西太原 030000)
明志溝村位于山西省呂梁市交口縣回龍鄉,為回龍鄉山頭村委下轄的一個自然村,距交口縣城35km。
相傳清代(約1720 年)張氏祖先為家族繁衍擇此處建窯筑屋,至清道光年間,張家后代出仕為官與外出經商,家族逐漸壯大,形成村落,現存完整的張氏家族建筑群。
村莊明清時期屬隰州,緊鄰靈石縣。1936 年3 月,紅軍東征到達時屬靈石縣雙池鎮,宣傳抗日救國的主張,激發人民群眾抗日救亡的熱情。靈石愛國青年加入了黨組織,并在明志溝成立了靈石縣第一個黨支部。
因村莊保留完整的村落結構、建筑群及其革命意義,2014 年被列入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村落以民居建筑為主,村落格局體現了地方建筑特色及張氏家族發展脈絡。村落地勢北高南低,自北向南布置張家祖墳、王爺廟、古村入口三個重要節點,形成村落主要軸線,沿軸線布局村落內部公共空間。
村內建筑以山梁為界,自然分為三個建筑群,亦體現了村落形成與發展的順序,即“村北建筑群-張家建筑群-七十二孔窯院落”。王爺廟為村落中心,依據建筑地勢布置公共空間、中心建筑等,形成三條景觀通廊,突出王爺廟的中心地位。
明志溝村由家族聚落發展形成,村落公共空間以家族活動、居民生活交往為主,古村落公共空間主要有王爺廟、祠堂、磨坊及小廣場、商鋪等。
王爺廟位于明志溝古村中央,為古村唯一的宗教建筑,是村落格局的中心。
張家祠堂位于王爺廟南低處山坡,為明志溝張氏第三代先祖所建,第七代時進行翻修,近代以來逐漸破敗,見證了張氏家族的興盛衰落。
居民日常活動的中心位于張家建筑群中央,包括磨坊、商鋪。磨坊前庭的公共場地、廁所及通往上層的樓梯,磨坊下層由沿街道北側排列的八孔窯洞組成的商鋪,形成居民日常社交、消費的重要空間,交通便利、功能豐富,反映了古村的繁盛。
(1)建筑特色
明志溝村在選址和營建之初,就考慮與自然環境的結合和對地形的充分利用,依山就勢,形成層列式窯洞建筑。
村落建筑以錮窯為主,并有少量磚木結構建筑。利用地形形成多層立體建筑群,窯上院、窯上房、多層窯等建筑組合形式豐富多變,形成壯觀、多變的建筑景觀。
明志溝東征第一黨支部舊址被確定為不可移動文物,為晉西紅軍發展的歷史見證,該建筑為張家建筑群保存最為完整的院落,具有重要的建筑及歷史意義。
(2)院落形式
與北方傳統民居相同,明志溝村民居院落以獨立三合院、敞院為基本單元,院落之間通過樓梯、過門相互連通。民居院落由大門、院落、廂房、正房等幾個部分組成。規模較大的院落,各院落之間有過門串聯,上下層院落之間由樓梯相連。由于受到地形限制,明志溝村人在房屋建筑方面靈活機動不拘一格,許多院落和建筑都在傳統格局基礎上根據地形進行調整。
明志溝村的民居建筑類型十分豐富,包括了靠崖窯、接口窯、錮窯等窯洞形式,以錮窯為主,并有少量磚木結構建筑。利用地形形成多層立體建筑群,窯上院、窯上房、多層窯等建筑組合形式豐富多變,形成壯觀、多變的建筑景觀。
村莊院落基本模式為一進院落,部分院落為二進或三進院落。多進院落以橫向并聯方式為主,各戶院落之間通常會公用廂房的側墻,村中張家建筑群與七十二孔窯院落內部各院落相互聯系,過門、樓梯、暗門等多種形式豐富的連接形式,使各院落相互聯系,形成龐大的建筑群體。
明志溝村建筑依據地形上下排布,在約1.9hm2的坡地上修建了30 余座傳統院落,沒有一座院落是完全建造在平地上的,是古代集約利用土地的智慧大成,尤以張家建筑群最為壯觀。
張家建筑群為村落重要的建筑群,位于古村西部,建筑群占地 7100m2,,共有約 16 個院落,44 座建筑,建筑面積約 4900m2。建筑群上下共七層,高差約30m,院落間縱橫交錯、參差錯落、層次豐富,建筑形式豐富、建筑裝飾精美。建筑群內立體交通自成體系,排水系統完善,形式多樣的過門、樓梯、通道、排水口等為建筑群立體結構的重要組成。

圖1 張家建筑群平面圖及剖面圖(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明志溝村是以血緣關系發展起來的村落,整個村落為一個大家族,各個院落根據長幼秩序分布于村內,各戶之間相互獨立卻又緊密聯系,在家族內部交往需求下,居民們根據村落地勢及院落結構,建立了豐富的立體交通體系。
3.3.1 內部交通與外部交通
村落內各院落通過街巷、院門、臺階等組合形成內部交通與外部交通兩個交通體系。外部交通主要是通過村落街巷、公共空間由院門進入各院落,為村落主要的步行交流通道。內部交通是指各層建筑、院落間通過暗門、過門、樓梯等形式形成的交流通道,通過內部交通基本可到達建筑群內各個建筑,夜晚或外人入侵時,各院正門關閉而內部仍可通行,保證家族內各戶間交通,既滿足家族交往需求、又可加強村落防御。
3.3.2 平面交通與立體交通
村落建筑隨山就勢而建,各建筑高低參差,村落在幾條平面街巷之外,利用建筑高差建成了豐富的立體交通體系。
村落同層院落以過門、暗門通道及街巷聯系,上下層院落及建筑以坡地臺階、樓梯聯系。通常樓梯位于院落廂房北側,通過樓梯到達廂房二層、屋頂、正房二層或上層院落外院,二層多設樓梯門以保證上層私密性。
明志溝村建筑群底層與最高層院落間高差近30m,雨水及時排放是村落安全的重要保障。村落建筑中,先民們根據院落格局及地勢,通過在各層建筑屋頂設置排水口、低層院落接水桶、沿街建排水渠等形式,形成立體的排水系統,使雨水逐層下排,保證村落建筑安全。如今,隨建筑保留的排水口、排水渠等,仍是村落重要的雨水排放通道。
以明志溝東征第一黨支部舊址(后文簡稱東征第一黨支部舊址)、舊址東側院落、舊址南側院落、磨坊幾個院落為例,依地勢形成了完善的排水體系。上層建筑及院落通過排水口將雨水排至下層院落,底層院落通過地面土壤吸收、水桶收集、排至街道等形式,將雨水排出。

圖2 立體排水系統
明志溝村作為中國傳統村落,其保存完整的民居建筑群體現了鮮明的家族聚落特征,其因地制宜地將地形劃分成功能完善、聯系便利的立體建筑空間,是研究清代晉西民居與家族型聚落特征的代表。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傳統建筑破損、衰敗現象嚴重,居民大多搬至新村,傳統建筑的維護、再利用等成為當前村落保護與發展的重難點,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對明志溝村的保護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