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彬倩
(福州市瑯岐路橋建設有限公司,福建福州 350017)
生態城市規劃是實現當代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隨著我國城市規模的擴大、人口的增加,人地矛盾、社會與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銳,由此落實“生態規劃”的重要性與必要性開始凸顯,本文主要圍繞此展開詳細分析。
生態規劃理念最早可追溯至19 世紀末,此理念從出現到發展、成熟,經歷了約百年的時間,這一發展過程也直接展現了近一個世紀以來人們對自然認知的變遷。從國外生態規劃研究歷程來看,英、美、德、日是最早開始城市生態系統研究的國家,并提出了城市生態規劃的編制;直至20 世紀80 年代,生態規劃理念方才引入國內,經歷了將近40 多年的發展,生態規劃相關理論不斷成熟、實踐經驗越加豐富。
如圖1 所示,生態規劃理論發展主要分為三大脈絡,包括復合生態系統理論、土地資源生態化以及復合生態系統理論與土地資源生態化的結合,但是無論哪一種發展脈絡,城市生態規劃均是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

圖1 生態規劃理論發展脈絡
基于生態學理論與城市規劃研究的不斷結合,城市生態規劃理念被提出,其研究和規劃的對象是城市生態系統,通過城市各種生態關系的布局與安排,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維護城市生態系統平衡。與生態規劃理念相比,城市生態規劃的研究對象、目的以方法均存在一些差異,具體可歸納如表1 所示。

表1 生態規劃與城市生態規劃
生態城市規劃目標的制定,是對城市規劃與建設工作的一個重要指引,包括總體目標與具體目標兩大部分,具體如下:
(1)總體目標
生態城市規劃總體目標,要求貫徹可持續發展總綱要、實現人與自然、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如可提出以下目標:
①最小化利用城市土地,加強城市生態綠地保護;
②減少城市初級能源與資源消費,優化能量流動;
③尊重自然環境,盡量避免城市自然環境遭受破壞;
④優化城市交通模式,合理布局基礎設施;
⑤滿足城市居民基本需求;
⑥營造良好城市社區環境;
⑦形成多樣、抗風險、富有創新的地方經濟。
(2)具體目標
生態城市規劃具體目標,是對整體目標的橫向剖析,也是進一步深化和細化,主要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表2 生態城市規劃具體目標
生態城市規劃中,十分重視城市發展生態性、可持續性以及社會性,主要規劃內容如圖2 所示。
(1)生態容量與城市規模預測

圖2 生態城市規劃內容體系
生態容量是指生態環境對城市規模、人類活動的容納限度。為建設生態城市,在規劃中必須合理確定城市規模,并科學配置交通、供水、排水等基礎設施,保證城市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統一。
(2)生態城鎮鄉村體系規劃
生態城市的規劃中,生態城鎮鄉村是重要組成部分,具體規劃內容如表3 所示。

表3 生態城鎮鄉村體系規劃內容
(3)生態功能區劃與城市空間結構分析
生態功能區劃,是基于城市生態環境特征、生態敏感性以及未來區域發展態勢,將城市區域分為不同生態功能區,盡量將開發建設活動規劃在生態敏感性較小地區。
(4)基礎建設專項規劃
生態城市基礎建設規劃內容包括交通、水資源利用以及生態能源綠色建筑等方面,由此為城市居民提供舒適便捷服務,主要規劃內容如表4 所示。
(5)公眾參與程序設計
公眾參與是生態城市規劃中的重要內容,有利于實現規劃的民主化、科學化,可及時根據公眾意見修正規劃內容,更好地維護公眾利益,保證規劃的順利執行。
本項目為某城市新區,位于市中心西部,總用地面積43km2,規格總居住人口24.38 萬,整體地勢平坦,起伏變化較小。根據市政府要求,此新區建設目標為“現代化綠色生態新區”,是未來的辦公、文化教育以及綜合服務中心,區域規劃要求生態優先,落實生態城市規劃工作。

表4 基礎建設專項規劃內容
本項目新區規劃目標的確定,需提前做好調研診斷,科學設置總體規劃目標,具體如下:
(1)建設具有代表性的低碳生態新城;
(2)實現生態城市規劃與綠色建筑有機結合;
(3)形成適應區域的生態城市規劃技術與指標體系;(4)建立完善的建設評估考核機制。
本項目新區規劃要點如下:
3.3.1 整體空間規劃
目標規劃區內主要為耕地,原為村莊建設用地,地形平整。根據生態功能區劃情況來看,此區域是生態不敏感區,現規劃為城市建設用地,整體空間規劃如下:
(1)采用“十字軸”空間結構形式,南北、東西軸規劃見表5;
(2)新區核心區規劃為示范區,劃分10 個功能區塊,見表6;
3.3.2 綠色交通規劃
交通是支撐區域發展的重要基礎,需考慮生態環境敏感性,構建綠色交通模式,具體如下:
(1)公交走廊規劃:規劃設置2 條BRT 線路、4 條公交專用線路,設一、二、三級換乘樞紐各 1 處、4 處、11 處。
(2)慢行交通規劃:本項目將慢性交通系統規劃作為一個重點來抓,具體要點如下:①慢性系統與公共交通良好銜接;②主城區規劃連續步行系統,與公園、景區、學校、公共設施良好銜接;③規劃連續自行車交通系統,鼓勵居民使用自行車進行中短距離出行;③非機動化交通環境,落實高水準綠化、美化工作。

表5 “十字軸”規劃情況

表6 示范區功能區塊
3.3.3 綠色建筑規劃
本項目示范區規劃推行綠色建筑,制定從規劃、設計至施工運營的全過程綠色建筑開發策略。
(1)綠色建筑指標:本項目結合《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 50378》與項目進行實際定位,制定綠色建筑建設目標,具體如表7 所示。

表7 綠色建筑規劃目標
(2)建筑設計:①場地規劃設計:區域采用多、高層建筑、中等容積率、低建筑密度、高綠地率的規劃方案,兼顧綠色環保與集約用地;采用低沖擊式的開發模式,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影響;②建筑外圍護結構設計:選用保溫性能好的外墻材料,選用遮陽性能好的外窗玻璃,不采用大面積玻璃窗,合理開展外遮陽設計;③建筑節材:合理選用高強、高耐久性的混凝土、鋼材,適當采用可循環利用材料,包括:輕鋼龍骨石膏板、煤矸石等,減少資源浪費與污染。
3.3.4 生態能源利用規劃
基于區域需求進行生態能源利用規劃,構建高效、安全能源供應體系,包括:
(1)電力供應系統:規劃采用熱電聯供方法,建設太陽光伏發電場、大型太陽能交通充電站;
(2)水資源利用:全面規劃示范區雨水收集利用系統,就近存儲利用,包括景觀灌溉、人工濕地建設、引入渠道與河流等;區域采用低沖擊開發模式,主要規劃項目包括低勢綠地、植被淺溝、透水鋪裝以及生物滯留系統。
3.3.5 城市生態環境規劃
規劃區立足生態基底與實際需求,充分發揮現狀水系、公園綠地生態服務功能,規劃要點包括:
(1)維護生態基底:主要規劃項目包括河道生態修復、生態廊道配置、建成區公園綠地構建;
(2)豐富物種多樣性:維持區域原生植物優勢物種地位,推廣鄉土植物種植,營造河道濕地、綠地,為動物提供天然棲息地;
(3)構建公園式城市,營造良好城市環境:規劃建設公園綠地,根據地理環境定位道路網、建筑物朝向,開辟城市風道;控制光污染、選用節能景觀照明器具,減少能源浪費。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其與環境保護間的矛盾日益凸顯,生態城市規劃理念由此被提出,并快速得到推廣。基于生態城市規劃理念下,在城市建設過程中優先考慮生態問題,其規劃的對象不僅是城市,更是城市生態系統,真正實現人與自然、城市社會與環境的和諧共處,促進城市走向可持續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