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瑛,何 斌,莊冬梅,宋 磊,顧艷花,李菜娥,李 霞
(昆明醫科大學附屬延安醫院血管外科,云南昆明 650051)
隨著人們生活習慣和方式的改變、人口老齡化不斷進展,血栓栓塞性疾病已經逐漸成為影響全球健康的重大問題,研究顯示全球1/4 的住院患者死亡與血栓相關,血栓已位居全球人口死亡原因的第一位,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便是靜脈血栓栓塞性疾病:即靜脈血栓栓塞癥(venous thrombo embolism,VTE)[1]。VTE 包括肺血栓栓塞癥(pulmonary thrombo embolism,PTE) 和深靜脈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2]。急性PTE 起病情急、病情重,具有高發生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漏診率和高復發率,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影響生活質量[3-5]。在我國,多達60%的VTE 發生在住院期間或出院后,是醫院非預期死亡的重要原因[6],出現這種情況有兩種原因:(1) 醫生對預防VTE 的重要性意識不到位;(2)醫生過去對預防VTE 的重視程度不夠。2013 年的全國大規模調查顯示我國預防VTE 的現狀并不樂觀[7]。僅46.7%的醫院對外科患者進行靜脈血栓風險評估,73.3%的醫院形成預防VTE 的護理規范[8]。相較全球性的調查研究,我國預防VTE 的比例較低。護士預防意識相對差,沒有意識到預防VTE的重要性。因此,在我國醫院對VTE 的認知能力、綜合防治能力急需加強,應用醫護一體工作模式對外科入院患者進行VTE 的預防迫在眉睫。醫護一體工作模式是醫護之間的一種可靠的共同協作的過程,醫護之間合理分工、密切聯系、信息交換、有共同實現的目標[9];在責任制整體護理的基礎上加強了醫護全方位深度合作,充分發揮醫護人員的積極性、主觀能動性,做到及時反饋,隨時改進[10]。為了探究醫護一體工作模式在預防外科入院患者VTE 發生中能否降低住院期間DVT 發生率、PTE 發生率、致死或致殘率、總VTE 發生率、平均住院日、住院費用,提高患者滿意度,本研究對2019 年1 月1 日至2020 年1 月1 日收治昆明醫科大學附屬延安醫院血管外科的600 名患者進行了醫護一體工作模式護理,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9 年1 月1 日至2020 年1 月1 日收治昆明醫科大學附屬延安醫院血管外科的600 名的患者(下肢動脈閉塞癥200 名、原發性下肢靜脈曲張200 名、主動脈夾層Standford B 型200 名,隨機平均分配到兩個組,每組300 名,每種疾病均采用相同手術方式)。(1) 納入標準:①患者自愿參與研究;②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者;③本次研究經倫理會批準。(2) 排除標準:①拒絕參與研究患者;②有嚴重慢病史、呼吸衰竭、心血管病及惡性腫瘤者;③精神異常或意識模糊;④存在認知功能和交流障礙。隨機分成A、B 兩組。A組男195 例,女105 例;年齡18~89(47.680±13.970) 歲。B 組男196 例,女104 例;年齡3~79(47.450±13.360) 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1 對照組(A 組) 入院期間均給予常規護理,若發現異常及時通知醫生,并根據醫囑處理。
1.2.2 實驗組(B 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醫護一體工作模式,具體如下:(1) 組建醫護一體工作模式管理小組,由一名醫生、3 名護士組成醫護一體工作模式小組(參與條件:具有5 a 以上工作經驗),組成兩個小組,以備需要。(2) 健康教育:根據患者實際情況,由醫護一體管理小組制定健康教育計劃,通過設立健康教育板報、宣傳欄、知識角、擺放知識手冊等為入院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并講解相關注意事項。(3) 預防血栓:組織醫護一體工作模式管理小組共同參與VTE 相關知識的培訓和學習,患者入院后首先由護士采用Caprini[11]血栓風險因素評估量表進行評估,新入患者24 h 內進行評估,手術、轉入6 h 內進行再次評估。不同風險等級對應不同預防措施,0~2 分為低風險,給予盡早活動,物理預防,加強宣教并簽字,跟蹤醫生24 h 內完成VTE 風險評估的再確認及出血風險評估,給出預防處方。3~4 分為為中風險,在低風險的基礎上,床頭黃色標識,抬高患肢,通知醫生必要時預防抗凝治療;≥5 分為高危,在中風險的基礎上,床頭紅色標識,通知醫生與家屬溝通并簽署預防抗凝同意書,預防抗凝治療加物理治療,告知患者并簽字;對于中、高危患者,護士給予相應告知并簽字,追蹤醫生8 h 內完成VTE 風險評估的再確認及出血風險評估,給出預防處方。其干預方案由醫護人員共同落實,定期對患者健康措施執行情況進行督促及檢查,按健康教育計劃內容鼓勵患者每天逐項完成VTE 預防措施任務,確保康復措施有效實行。醫護一體工作模式管理小組每個季度召開一次協調會議,由組長組織,全體人員參加,會議圍繞近期VTE 防治工作展開,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制定改進措施,并定期跟蹤改進措施的落實。(4) 出院指導:由醫護一體小組在出院前詳細記錄患者治療、護理、用藥、康復情況,與醫生一起為患者制定健康管理檔案,出院時與患者互換聯系方法,明確主管醫生與責任護士。醫護一體小組出院一月內每周電話回訪一次,準確掌握病人的康復情況,心理狀況及遵醫囑情況,并針對相關問題精準解答,發現有疑似VTE 相關癥狀或高危因素,聯系住院期間主管醫生,給予相關的預防指導或治療建議,并持續隨訪至高危因素或癥狀消失,并記錄在健康管理檔案里。出院一月后,每兩周回訪一次,持續半年,每月展開家庭回訪,實時查看別人康復情況,糾正錯誤認識,提高家屬及患者重視程度,定期開展特色講座,鼓勵患者及家屬參加。
兩組患者入院期間的DVT 發生率、PTE 發生率、致死或致殘率、總VTE 發生率、平均住院日、住院費用、患者滿意度。滿意度為護理滿意度,采用自擬滿意度調查評價表[12],分值為0~10 分,其中9~10 分為滿意,6~8 分為基本滿意,<6分為不滿意。
采用SPSS 軟件處理數據,其中,計數資料行χ2檢驗,(表示為n、%),計量資料行t檢驗(表示為平均值(±s) 標準差s),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DVT 發生率、PTE 發生率、致死或致殘率、總VTE 發生率均高于實驗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對照組平均住院日、住院費用均高于實驗組,患者滿意度對照組低于實驗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DVT、PTE、致死或致殘、總VTE 發生率比較[n(%)]Tab.1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DVT,PTE,death or disability,total V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表2 兩組平均住院日、住院費用、患者滿意度比較(±s)Tab.2 Comparison of average length of stay,hospitalization expenses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

表2 兩組平均住院日、住院費用、患者滿意度比較(±s)Tab.2 Comparison of average length of stay,hospitalization expenses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
*P<0.05。
VTE 目前在全球范圍內都呈現上升的趨勢,其已成為僅次于心肌梗死及卒中的世界第三大循環系統致死性疾病。VTE 也是目前國內各級醫院住院患者非預期死亡的重要原因,是當前醫療糾紛的主要根源[13],如何降低VTE 的發生率,提高醫務人員對VTE 的認知、重視程度、防治能力,成為臨床醫務工作者面臨的嚴峻問題[14-16]。醫護一體工作模式作為一種新型的護理工作模式,通過構建醫-護-患三位一體化[17],重建外科入院患者VTE 預防的工作流程,完善患者入院后的各個環節,使醫護組成的工作小組明確職責、默契配合、相互監督,避免了護理中斷、護理糾紛等問題[18-19],突出“以人為本,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充分滿足患者的需求[20],力求患者對整個護理過程更加滿意[21],同時顯著提高了護理效率,提高醫療質量,減少醫患、護患矛盾,增進醫患和諧[22]。
本研究顯示:醫護一體工作模式在預防外科入院患者靜脈血栓栓塞癥發生中的應用,需要由醫、護、患三方共同參與、積極配合,轉變醫護角色的模糊性,優化入院流程,細化評估過程,強化診療經過,深化預防護理,固化隨訪制度。通過進行專科VTE 知識培訓,提高醫生對預防VTE 重要性的意識;通過協調會議對病例討論,提高醫生對預防VTE 的重視程度。這樣既豐富了醫務人員預防VTE 的理論知識,又增強醫護人員之間的團結協作能力。另外在患者出院后的隨訪中,由醫生和護理同時介入,使患者得到更加全面、個性化的護理干預,及時調整預防護理方案,以此提高預防效果。醫護一體工作模式相較于常規工作模式,平均住院日、住院費用,均有降低,患者滿意度對有所提高,DVT 發生率、PTE 發生率、致死或致殘率、總VTE 發生率有明顯降低。
綜上所述,醫護一體工作模式能夠更好地為患者提供包括預防、診斷、治療、管理、隨訪等全方位的一體化診療預防措施。在預防外科入院患者VTE 的發生中效果確切,具有實踐和推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