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龍
在語文教學中進行語文素養的培養尤為重要。培養語文素養應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貫徹讓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教育思想,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強調語文學習的整體性和實踐性。
語文作為一門母語課程,既是一種交際工具,也是一扇認識人類文明的窗戶,是人類“詩意地棲居”的精神家園。語文學科在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原先限于認知領域的“語文能力”已不能全面概括新時期語文教學的目標,而在語文教學中進行語文素養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了。下面,我就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應堅持的原則和秉承的思想談談個人的看法。
一.確立“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
于漪說:“漢語言文字負載著中華民族數千年的古老文化,它不是沒有生命的符號,而是蘊含著中華民族獨特性格的精靈”。語文教學除了讓學生學習祖國語言及其各種表現形態,學習利用語言進行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之外,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習祖國語言,繼承民族精神和人類遺產,提高文化修養,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語文教學應當高揚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傳播先進文化,為學生的發展打下“精神的底子”。
新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索社會現實與自我成長的問題。這個方法就是研究性學習方法,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方法。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選定自己的研究課題,通過查閱、參觀訪問、問卷調查收集資料,并在此基礎上處理、分析信息,從而提出自己的基本觀點或解決辦法。如對于學習活動課《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我組織了一次社會調查,調查的主題是“改革開放給家鄉帶來的變化”。我與同學們共同擬定了幾項調查內容,通過調查,同學們在實踐中親身體驗“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社會主義制度具有無比的優越性”“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等等,學生通過實踐得出的結論,比枯燥的理論說教效果要好得多。研究性學習不僅可以使學生學到書本上根本沒有的知識和技能,而且能夠使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社會中去,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及其他素養和能力。
二.貫徹讓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教育思想
語文是一個人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人們正是通過聽、說、讀、寫,與外部世界進行交流,不斷地豐富和發展自己的內心世界,開發自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未來的信息社會,知識更新速度加快,社會發展加速,人們的職業、地位以及所扮演的角色,呈現出多變性和多樣化的特點,終身學習是每個公民的基本素養。因此,語文教學要從以知識積累為取向,轉向以促進學生能力發展為取向,立足于促進學生一生的可持續發展。教學中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最基本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喜歡語文,學會學習語文,為他們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語文教學必須改變學生被動聽講、機械操練的學習方式,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提倡自主閱讀、自主寫作,提倡啟發式教學、會話式教學,提倡研究性學習和合作學習。新的理念呼喚學科教學要徹底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參與知識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使學生獲得怎樣學習的技能。正如托夫勒所:“未來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把精力放在怎樣使學生參與教學中來,從而獲得學習的知識和技能。比如,請學生通過準備、調動多種智能、運用多種形式講解一些抽象的概念或內容:按學號輪流進行課前五分鐘討論;請學生自己選擇作業;請學生自己編寫試題;請學生參與老師備課和制作教具,等等。學生參與多了,才會增強主人翁意識;時間長了,學生便養成了善于發表自己意見,積極參與教學的習慣。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四.強調語文學習的整體性和實踐性
一些新的語言學理論,尤其是文化語言學和應用語言學在語文教學界得到廣泛認同,語文教學要體現漢語教育的基本規律。突出體現在,閱讀教學要重視對文章的整體感知,突出重點;要重視誦讀、感悟和積累,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淡化語言知識教學要求,減少單項的、機械重復的練習,避免煩瑣分析和形式主義。作文教學要聯系學生生活,重觀察、重思考、重真情實感;淡化文體,強化體驗,鼓勵想象和幻想,鼓勵有創意的表達。
綜上所述,從“能力”到“素養”不是簡單的詞語更換,而是語文教育界對語文學科的性質、地位、目標和方法進行全面反思后的自然結果,標志著語文教學研究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作者單位:甘肅省通渭縣文廟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