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麗華
中圖分類號:F243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20)06-160-01
摘 要 本文基于對小麥種植的簡單了解,根據小麥單粒勻播抗倒伏高產種植指標數據為參考,對小麥單粒播種前、播種過程中以及播種后的技術管理過程階段進行研究和分析,應用其技術手段,有利于提高小麥的抗倒伏能力,增加小麥產量,能夠有效保證小麥的經濟生產效益。
關鍵詞 小麥種植 抗倒伏 高產種植技術
隨著我國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逐漸把注意力轉移到農作物的產量上來。小麥作為我國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在我國農作物市場中占據主要地位,為了能夠進一步提高小麥產量,科研人員對小麥種植技術進行了一定的研究和探討,繼而不斷開發出新型小麥種植技術。
一、小麥單粒勻播抗倒伏高產種植技術指標
科研人員根據小麥以往的種植技術和成果研究,繼而對小麥單粒勻播抗倒伏高產種植提出預期技術指標,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首先,小麥的基本苗總數為165萬-210萬基本苗/hm2,這樣能夠在一定程度下保證小麥總體產量的質量情況;其次,在小麥的種植過程中,要保住株與株之間的距離保持在6-8cm,而每行之間的距離要保持在8-10cm,在此基礎上要采取蜂巢式單粒均勻機械化穴播種植方式種植,能夠保證營養充分攝取以及提高 播種規模化工作效率;再次,小麥的收穗數量在70萬穗/hm2以上才能達到高產標準,有利于證實小麥單粒勻播抗倒伏種植技術的成效結果;最后,當小麥產量為9000kg/hm2以上時,將小麥單粒勻播抗倒伏高產種植方式與傳統種植方式的小麥田相對比,如果增產15%-20%,則表明小麥單粒勻播抗倒伏高產種植技術大有成效。
二、小麥單粒勻播抗倒伏高產種植技術管理
(一)播種前的技術管理
在做播種前的準備工作時,首先要結合當地天氣、土壤等環境因素,選擇符合當地種植條件的、有較強的抗病蟲害、優質高產的小麥品種。繼而要對種子進行一定條件的拌種處理,在播種前的1-2天,播前拌種每100公斤麥種干拌40%拌種雙160-170克,充分攪拌至均勻后堆悶4-6小時后再進行播種,或者用敵委丹包衣,每100公斤麥種拌3%敵委丹180克加少許水稀釋包衣,晾干后再進行播種,這種方式主要是可以預防地下蟲害和黑穗病的發生。其次,在播種前要進行土壤整合處理,將除草劑施與土壤表面,之后采用機械耕地方式保證土壤的平整踏實。再次,就是對小麥進行合理有效的施加肥料,以保證有機質和養分含量充足,施有機肥30-60t/hm 其中氮、磷、鉀肥等有機質占據總肥料元素的60%,追肥占40%,且要在前茬作物收獲前7-15d及時灌水以增加出苗率[1]。
例如,現代種植戶反映最合理有效預防病蟲害的措施依舊是提前預防,因此其總結出三點措施。一采用玉米秸稈還田,對土壤進行30-40cm的深翻,為了加快秸稈腐化程度,平衡其中所消耗的氮元素,因此建議在施專用肥的基礎上在增加5-10公斤尿素;二預防土傳病害,應用傳統的拌種方式效果已經不是非常明顯,因此需要在拌種的基礎上,結合土壤處理的方式,減少傳土病害的發生;三,對雜草的預防,選擇純度高的種子種植,是預防禾本科雜草的主要途徑之一。
(二)播種過程中的技術管理
在播種過程中,一定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合理的安排耕作制度和規范種植標準,在適宜播種期間進行耕種。在種植過程中一定要嚴格控制種植密度,種植密度與小麥的生產質量和效率有著極大的關系。第一,種植密度與光合作用的關系。小麥的生長是通過其進行光合作用,由吸收白天陽光進而轉變為有機物的過程,因此,合理的種植密度能夠充分利用光能,促進小麥成長和有效吸收有機質,而密度過低則會浪費光能。密度過大則會使小麥呼吸作用加快,與此同時消耗的光合產物也會增加,長時間沒有處在一個良好的光照通風環境下,其具備轉化功能的葉片過早衰亡,光合作用的時間進而減少。第二,種植密度與產量構成因素的關系。種植密度一般基本苗時,它是產量形成的基礎,密度增加時,單位面積的穗數得到提高,但是穗粒數的數量和質量比重下降;當密度降低時,穗數減少,但是穗粒數的數量和質量都有所提高,因此,一般小麥種植都會有一定的數量標準,通常是要求每畝基本苗數在15-30萬才是適宜的種植密度。
在播種期間,要對播種日期,播種數量以及播種方式進行考量。冬性品種日平均氣溫在17-18℃,在10月后播種;半冬性品種日平均溫度15-16℃,在10月前播種;春性品種日平均溫度13-14℃,在10月底開始播種;一般播量為一畝15-18斤,播種方式分別為條播、撒播和點播等[2]。
(三)播種后的技術管理
小麥倒伏已經成為現代小麥高產高效產業開發中,小麥產量效益持續、穩定提升的主要限制因素。由于品種產量的挖掘力和潛能在不斷提高,小麥倒伏情況使小麥莖葉受損,倒伏后可能會出現透光不良,進而導致穗粒數量減少。這就要求在播種后期技術管理有待提高。
對小麥田進行合理的灌溉,并且根據倒伏情況進行一定量的防護措施,在灌溉過程中,要分多階段、多層次的進行及時澆水,可運用溝灌、滴灌等有效方式防止水分缺失。切忌大水漫灌,以免出現倒伏或晚熟情況的發生。根據小麥需要肥料的規律對小麥進行分層施肥,可采用葉面施肥的方法,進行有效追肥。對于倒伏情況的發生,由于缺少陽光照射,減少了光合作用,更容易出現出現病蟲害的情況,小麥主要的有白粉病、黑穗病、條銹病、紋枯病等,盡可能較少的回用化學肥料或農藥,更禁止使用高劇毒、高殘留的農藥,能夠有效改善傳統小麥存在的小麥單株營養惡化爭肥和疙瘩廟等問題,并且能后在最大程度上增加小麥單株內切圓的營養面積,從而培養處茁狀成長的小麥苗。
三、結語
綜上所述,基于對小麥單粒勻播抗倒伏高產種植技術指標的了解,繼而對其高產技術的播種前期、播種過程中和播種后期管理進行深度探究,進一步掌握如何能夠把小麥單粒勻播抗倒伏高產種植技術的應用優勢充分發揮到最大化,從而能夠有效提高小麥總體品質和產量,為我國農業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高榮.小麥單粒勻播抗倒伏高產種植技術[J].種子科技,2019,37(15):32+35.
[2]喬宇.小麥單粒勻播抗倒伏高產種植技術[J].河南農業,2019(32):25-26.